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基础薄弱,为了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各地大干快上。广大农村地区,兴修水利,架桥铺路,建设水库,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由于物资匮乏,不得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修建水库,围堤造堰,没有石头是不行的,于是便将散布于坟地林间的墓碑,以及各式各样的石碑,用作建筑石料。因此现存的很多石桥、石坝、水库堤岸上,都能看到很多石碑。
漕河水库堤岸边上,有一座水库治安值班室,上半部分的小屋为近年所建。下半部分是六十年代初建水库时的辅助建筑,石头墙体,四周那些砌作墙体的石料,多半为石碑碎块。小的碑块边长几十厘米,大的边长一两米。有的石碑碑文字迹清晰,有的则已经模糊不清。因为没有完整的石碑,石块上的碑文无法看到全文。从能看得出来的碑文来看,大多为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的石碑。
刻石立碑,自然要找有学识、威望高的人撰写碑文,找有一定书法造诣的人士书丹,由刻工精良的艺人刻写。石碑集文史、书法、工艺为一体,是综合艺术作品,有些石碑文字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那些散落于各处的石碑,便成了重要的文物。
这一块为横放。这是原碑的左半块。中间碑心及右边碑文正文在另一半上,已不可见。
将图片翻转一下,半块石碑是这个样子的。文字是立碑落款时间:中华民国十九年岁(次)……
从中间碑心残缺的文字可以辨识出:清处士程公……
这一块石碑也是横放,翻转图片如下:
这一块碑文为:公姓程,讳立奎,字元吉,傑太先生之子也。赋性□□□□□□辳圃之学,人皆师之。德配秦孺人,端静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也。是为序。
落款为:师范毕业生□□□
这一块年代应该比较久远,碑文字迹已经看不清了。
这一块碑也是民国年间的。
这面墙上有多块石碑。字迹比较清晰的一块上面刻写着:(岁)次癸未清□□□,
落款为:后学孔昭烈顿首撰
右边这块石碑残文:才疏笔钝,岂能道公□□□
这一面石墙上,残碑约有十几块,为多通石碑碎块,碑文残缺不全,只能辨识部分文字。
因这些石碑大多来自附近村子,如果附近村里人家有各自的家谱,结合家谱记载和碑文,或许能辨别出石碑为哪家祖上的墓碑,也可为考证家族历史提供佐证。甚至,还有可能发现地方史志中缺少的史料内容。
您有没有注意到当地哪个地方有散落的石碑,有没有历史文化价值?一起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