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市风向悄然转

80酷酷网    80kuku.com

      大学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遭遇严峻就业形势,毕业生求职难,成为今年人才市场的焦点;与此同时,高级技术工人,却成为市场的紧俏品。说不清楚这是巧合还是必然,但人们有理由问:在培养大学生与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的问题上,是否可能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大学生滞销高级工难求
    
    近几年,随着“本科起步,硕士达标,博士吃香”用人格局在企业中的流行,文凭成了求职的敲门砖,中专生、中技生一度在求职时失去了竞争力。
    
    今年的人才市场出现一头凉,一头热的(反常)现象。凉的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而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却是热浪逼人,以至在广东南方人才市场,连续4个月雄居需求量榜首的竟然是高级技工。而高级技师工资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深圳市今年第3次向社会公布当年劳动力市场的指导价中,高级钳工以6600元的身价首次超过了硕士研究生5900元的价位。青岛一家模具厂竟然开出16万元年薪的高价求聘一位高级模具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今年第二季度对全国81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调查显示,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求大于供给的态势,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工人尤其供不应求。
    
    调查显示,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均大于1,其中求人倍率最大的是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求人倍率为1.31,其次是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和职业资格二级(技师),求人倍率为1.13。其余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分别为:职业资格四级(中级技能)1.08,职业资格五级(初级技能)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均为1.07,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为1.06,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为1.05。分区域看,西部地区平均求人倍率最大的是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平均求人倍率为2.02;而中、东部则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平均求人倍率分别为3.53和5.47。
    
    广州市技术工人总量约为96万人,而持有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者才过万人,约占技术工人总量的1%。按广州市“十五”规划的需求,约需高级技工50万,而按目前统计缺口约有48万。毫无疑问,一批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已逐步成为人才市场的“香饽饽”,他们才是市场的真正宠儿。
    
    由此看来,一个大学生和一个工人,谁更有“钱”途,这个以前想都不用想的问题,现在似乎不那么肯定了。
    
    “知识失业”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现代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断产生新的矛盾。比如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在现代科技面前成了“功能性文盲”,有大学学历的人找不到工作或在从事与文化层次不相称的工作--他们成了新一代“知识失业者”。
    
    照理,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才总量与需求差距都有很大缺口,不应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部总人口的比例是60%,日本、韩国各为30%、就连印度都有16%,而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却只占5.7%,尚属于人才不饱和状态,可是在这种低比例状况下为什么还会出现高学历失业者?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认为,假如人力资源配置与人力资本投资失败,就会造成一种人才的浪费。当前我国出现“知识失业”的原因在于教育体制、求职者本身、用人单位、劳动力中介组织等方面。
    
    忽略技工培养如同折断企业翅膀
    
    在一拨拨儿的“高校扩招热”、“MBA热”过后,过去一直被漠视的问题终于摆在我们的面前———近几年我们忽略了对技术工人的培养,这一硬伤正在折断我们企业的翅膀。
    
    工人技术素质低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在近几年发生的各种工伤事故中,有一半以上是因为职工岗位意识不强、技术不高造成的。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发达程度,不仅取决于设备工艺,技术工人素质也至关重要,有人作了个比喻,同样的飞机零部件,如果由我们的工人装配只能飞400个小时,如果换成美国工人来装配则能够飞1200小时。
    
    事实上,企业宁肯花大把的钱从国外买来最先进的设备,再花费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去聘请技术专家,也不肯投资几百元去培训一名技工。正是由于轻视对工人的技术培训,从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短缺,最后不得不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来补台,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浙江一家企业进口一套价值2000多万元的设备,而该厂唯一懂得维修保养该设备的一名技术工人的月薪却不足700元,最终由于薪水太低而另谋高就。
    
    在上海,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也只有8%左右,这与发达国家高达30%到40%的比例相去甚远。更严峻的是,现在上海高级技工大龄化趋势正日益凸现。根据上海市有关部门对全市60家制造企业的调查显示,目前上海的技术工人中,22岁以下的仅占3%;23岁至35岁的占40%左右,36岁以下的高级技师一个也没有。有关材料表明,上海九成以上拿着大专文凭的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实际上没有到生产第一线,难怪企业感叹:技工比研究生还难找!
    
    “洋打工”进来并不可怕
    
    随着中国入世,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工厂设在中国,有没有一大批熟练技术工人,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今年3月30日出版的日本《产经新闻》报道说,日本筑波大学和三和综合研究所等,将牵头建立非赢利团体“日中技术人员交流中心”,支持日本国内过剩的中老年技术工人到中国企业重新就业。与此同时,互联网上对此议论纷纷:外国技工是不是“狼来了”?
    
    据了解,由于我国目前高级技工存在严重短缺现象,引进国外技工也是企业为解燃眉之急。国家人事部专家服务中心信息处张云涛处长向媒体证实:中方的机械制造业、家电业、汽车业等对日方高级设计师、工艺师和管理人员有较迫切的需求,认为他们的技术、经验将对中国的企业有所帮助,故决定引进日本高级技工,并已正式运作。张云涛表示,日本高级技工来中国的人数将是少量的,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不会形成大的冲击,因此,不存在“狼来了”的问题。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一个想快速发展的国家连技术工人也要“进口”,他还会有多少后劲呢?
    
    俗话说得好:技不压身。中国的企业正向技术型人才伸出双手,有一技之长的人已经成为人才市场的主流。有关专家指出,中国正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如果我国技工的素质、技能达不到要求,就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是“世界制造工厂”搬出中国;要么是大批“洋”工人取而代之,抢走中国技工的饭碗。因此,我们的技工教育正面临着哈姆雷特式的提问:我们是花越来越多的钱去培养更多的大学生,还是分出一部分,拯救日益萎缩的高级技术人员队伍?
    
    好在这个“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领导的重视。日前,国务院总理朱?基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势在必行,而且非常紧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适应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的需要。我们不仅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只有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增进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由此看来,我们可以引进外资,可以引进先进技术,甚至可以移植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我们不可能引入大批的技术工人,中国的未来必须靠我们自己,只有加快培养实用型人才才能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