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国际经济环境偏紧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呈现加速增长态势,投资、出口、工业生产等多项经济指标均好于往年,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形成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同时,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也十分突出,最突出的是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当前,在保持经济景气高位运行的同时,更要通过制度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化解就业压力,使民众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更多实惠。
经济运行与预测
今年四季度,在投资、出口和消费三大需求的拉动下,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加快增长。初步预计,当季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全年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5万亿元,增长8%,增速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8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为3年来最高。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3%,增幅高于上年同期达6.1个百分点,投资高增长为今年国民经济景气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预计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比上季度有所减慢,主要原因是,促进投资高增长的政策性因素有所减少。大批国债项目相继进入收尾阶段,追加新投资将有所减弱,占投资比重达1/4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有所回落。物价低水平运行,通货紧缩阴云不散。到目前为止,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连续9个月负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连续16个月负增长,物价持续走低、通货紧缩阴影挥之不去,严重影响企业效益和盈利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但也有促进投资增长的因素:(1)企业效益稳步提高。(2)全社会对经济预期普遍好转,投资者信心增强。(3)去年基数较低(仅增长10.5%),也有利于促进今年四季度投资增长。
综合判断,四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比三季度有所回落,当季共完成投资1.44万亿元,同比增长21%;全年累计共完成投资额3.41万亿元,增长22.9%,比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但比前三季度回落1.4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增长继续攀升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逐季加快。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出口增幅分别为9.9%、14.1%和19.4%,二、三季度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3和12.2个百分点。在出口加快的同时,出口产品结构也不断优化,前9个月我国机电产品累计出口1106亿美元,增长29.4%,高出整个出口增幅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在45%以上。前9个月外贸净出口达到20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6亿美元,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近1.3个百分点。
预计四季度,随着国外经济景气回升,外贸出口增长将继续加快。主要促进因素是,外资流入继续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进一步加快。许多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和采购重心转移到了相对安全的国家和地区,生产配套能力不断增强的中国成为国际资本重要的集聚地。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焕发青春”。前三季度,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消费类电子产品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50%以上,均远高于去年同期的增长水平。随着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的提高、各种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减少,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形势将更加趋好。
综合判断,预计四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1747.7亿美元,同比增长31%,其中进口821.2亿美元,同比增长32%。出口926.5亿美元,同比增长30.2%。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6199.7亿美元,增长21.6%,增幅比上年提高14.1个百分点。外贸净出口305.3亿美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大。
金融运行继续向好
今年以来,我国金融运行稳中趋松,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货币供应相对充足。
截止10月末,广义货币(M2)供应量余额为17.7万亿元,同比增长17%,狭义货币(M1)供应量余额为6.71万亿元,同比增长17.9%,基础货币(M0)余额为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增幅比上年末分别加快了3.5、5.2和3.6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加快,贷款结构有所改善。10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14263亿元,同比多增5009亿元。从贷款投向上看,显著增多的有工业贷款、农业贷款和基本建设贷款,在有力地支持了工业生产的同时,又加大了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
货币流动性有所增强。截止10月末,货币流动性(M1/M2)为37.85%,比6月末提高0.61个百分点。但同时也存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县域金融发展滞后、信贷结构失衡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预计四季度,货币供应量将继续加速增长,年末流通中货币(MO)余额将达到1.74万亿元,同比增长10.8%;狭义货币(M1)余额将达到7.06万亿元,同比增长18%。广义货币(M2)余额将达到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7.5%。随着经济增长加快,工业生产、出口、消费增长的加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将继续增加。
预计年末各项贷款余额增幅将达16.5%左右,受经济活动不断活跃、企业增加贷款导致活期存款增加、股市低迷等因素影响,四季度狭义货币(M1)增长继续加快,货币流动性进一步提高。
突出问题
多项指标表明从今年起我国经济基本上步入良性发展的正常轨道,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正在稳步形成,在当前形势下,如果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基础上再作适当调整,相信明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十分明显,最突出的表现是就业压力不仅没有随经济增长得到缓解,反而日趋严峻。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上半年和三季度,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1%、3.6%、3.8%、3.9%,呈逐年上升趋势。如果再加上下岗职工、现有企业冗员约2500万人,当前我国城镇失业率已超过7%,这个统计还不包括农村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
据有关部门调查,当前我国求人倍率仅为0.78,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从中、短期趋势看,就业压力有增无减。
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语的,首先,造成社会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实际经济增长远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根据奥肯定律(Okun's Law),失业率每高出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就低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3个百分点。
按此推算,我国潜在经济增长应比目前的实际经济增长率高若干百分点,但实际情况是目前增长8%还需扩张型经济政策的支持。其次,失业率过高有失社会公平。失业增加是经济社会变革过程中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让失业者承担损失(或成本)显然是不公平的,失业率上升进一步拉大居民收入差距。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增加就业这一宏观调控的目标。总之,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就业问题,再高的经济增长将是短期的、不可持续的,也不能称之为健康的。
政策建议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就业越来越多,并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部门。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占劳动力就业总量的70%。而我国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有34.7%,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三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尽快开放旅游、金融、建筑、教育等服务业市场,促进就业增长。
产业政策要顾及就业问题,提高就业弹性。利用投资提升产业和产品结构、档次是正确的,但要结合实际,要与我国目前的要素结构相匹配,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更应注意这一点,因此产业政策应正确处理发展高科技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更要注意把政府投资真正投到解决就业的“刀刃”上。
通过低息贷款、减税等方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从中小企业在市场中所占份额来看,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远远大于大企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作用突出。借鉴国际经验,可以通过减税、提供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设立中小企业开发促进基金,对中小企业科研开发给予补贴。
根据企业的不同条件,政府对雇用就业困难群体的企业主,可考虑分别支付不同份额的年薪,作为对企业的一种奖励,也可提供一系列补助,包括建设福利设施,提供贷款,减免税收等。
将我国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转化器”就是教育,特别是我国薄弱的职业教育。各级政府应增加投入,以少量引导资金为杠杆,调动社会力量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专门为农村青少年职业转换的教育,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技能。
扩大就业 让民众分享更多实惠
80酷酷网 80k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