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优秀的人才不愿在日本企业工作?他们往往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管理经验、教育背景以及相当好的语言能力。时讯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一些高级白领之所以不愿意在日企就职,主要原因在于不习惯日本的企业文化以及一些日企所存在的典型“日本作风”。
第一,日企按资排辈导致员工发展空间小
日本企业的“等级森严”据说是世界闻名。时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乎所有被采访的在日企有过工作经历的人都对日企的“按资排辈”有所感触。而且不仅是日企中的中方员工,即使是日方员工也认为“日本企业和欧美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欧美企业不以年龄和辈份作为能否升迁的标准,而日本企业比较注重按资排辈。”
据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当待遇工资等条件相当的条件下,在日企工作的日本员工比中国员工似乎更倾向于选择欧美企业。许多人在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都提到,在日本企业就是一个“熬”字。像微软公司,请两个十几岁的高中生去做软件设计师的做法在他们看来绝对是荒唐之举。这也是部分有能力的中国白领在日企待不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位对日本企业文化有研究的专家认为:“日本企业一般都有一套管理模式,在某一阶段做什么事情是非常明白的、整个公司的工作模式基本是按步就班,每个新人来到日企,公司会有专门地培训,他会告诉你做什么事情用什么样的方法会比较好,甚至于填表这样的事情也会有专门带你的人教你。但公司也会有一整套比较严格的管理模式,比如在工作时间,拨打或接听私人电话会被日本老板当作‘偷盗行为’,被日本人视为不耻。这种非常森严的管理制度,等级制度,让不熟悉日本文化的人很难感到舒服。”
第二,日企中的中国员工为何总是当副手
采访中有日企员工抱怨”日本人根本就不信任中国人“,即使能力再强也得不到与能力相当的重用。同样的能力,日本员工比中国员工更能得到高升机会。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尽管日本企业中占据中层管理职位的中国员工与欧美企业中差不多,但是对绝大多数在华日本公司来说,中国员工能达到的最高职位也就是副总。
采访中还有人认为,中国员工不仅在发展机遇上受到不公待遇,薪酬福利也有差别。比如同样一份工作,日本人比中国人的报酬高得多。
曾在某日企工作十年的一位女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抱怨:“我觉得实在呆不下去了!”她说:“我大学的专业是日语,所以毕业后就去了日资企业,希望能够做出一些成绩。在日企工作了十年之后,我选择了离开。一个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现在我在读MBA,想换个坏境。日企本身带有很浓厚的大和民族文化气息,它要求员工非常敬业,这个要求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有些运做的方式却不能让我接受。比如,员工中有先辈(老员工)和后辈(新员工)之分,后辈要服从命令,无条件。再比如,同样一份工作,日本人比中国人的报酬至少高1/3。
中国人被派往各地办事处工作,半年才允许回家一次,可是日本人来中国工作,携妻带子,公司负担其所有的费用,包括孩子的学费,这是没有道理的,也是很不公平的。同公司的中国员工私下里交流的时候抱怨颇多。当然,在有些人看来这些也许并没有什么,可是,当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时,就会失去信心和激情。记得从一入公司开始,就对员工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灌输敬业精神,让我们感到只要努力就会很出色,就会得到认可,但事实并不是我想的那样。
日本人根本就不信任中国人,部门经理都是日本人,对于有能力的中国员工从不委以重任,时间一长,自然就会没有成就感,感觉自己努力工作了多年而得不到重用和升迁,心理就很不平衡,年轻时的激情都被磨平了,感觉生活很乏味,就不想再做了,想要离开了。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欧美企业之所以能够更吸引中国员工,就是它们能给员工提供很多机会,员工若有能力就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了解,很多优秀人才离开日企的原因就是因为觉得“不公平”“发展空间太小”。
第三,日企薪水偏低升职缓慢
采访中几乎所有有日企工作经历的采访对象都表示相对欧美企业来说,日企薪水偏低。一位在日企工作了近五年的女士称,欧美企业薪水比日企高出不是一点点。同样的付出,同等的能力,当然希望能获得更多的薪酬回报。一项在线调查显示,中国白领们有78%的人为提高薪酬而换工作。
一位在日企工作的员工在就这一问题接受采访时说:“日企的升职和加薪机会都比欧美企业小,但是如果你了解日本企业,你就会了解在日企,员工待遇是逐年递增的,但增长的幅度不是很大,员工报酬与欧美企业相比虽然要偏低,但等你做到一定的年限和职位,比方在一家日企待了5-10年后,一般说来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他们一般不会轻易裁员,他们把裁员当作是公司的一种耻辱,日企会把公司职员当作孩子一样对待,如果你经过若干年后还没有什么长劲,企业会把这个视为企业的责任。这和欧美企业很不一样,欧美企业往往是今天你能干给你加薪,明天你的业绩上不去,就把你炒掉。只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考虑将来的事情,他们只看眼前,你今天给我多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日企的竞争力就不大了。人家都流行35岁退休,谁有功夫陪着你慢慢成长?”
第四,重经验,轻能力
采访中不少日企员工认为,日企的管理模式比较程序化,每个环节都可以按部就班,有时经验变得比能力更重要,每个职位上的工作都有“前辈”们的经验可以赖以参考,甚至手把手地教。许多采访对象都表示,在日企,很多时候“听话”的员工反而更吃香,那些渴望发挥创造性的员工于是感觉到了单调和枯燥。日企的这种程序化的管理模式,有时会让中国的员工感到不适应,特别是一些有想法和见解的人,感觉不被重视以及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
一位刚工作不久的大学生说:“日企里大部分的工作都会人教你怎么做,遇到问题时,都会以过往的经验来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优劣,有些工作就不需要十分个性化及创新的人才。用日企管理层人士的一句话来说,‘再优秀的人没有经过岁月的熏陶都不算优秀。他们认为没有经验和有经验的差别是很大的。”他最终离开了供职的日本企业,他说:“并不完全是因为薪水问题,我比较喜欢有创造性的工作,不喜欢单调的工作。
日企工作单调也不完全是他们的错。我们应该看到,在中国的日本企业很少有IT业,一般都是纯制造业。制造业当然不需要多少创造力,这种性质就决定了在这些日企里发挥不了个人的创造性,待久了自然就感觉比较枯燥。”
第五,老要加班还不给加班费
日本企业下班晚几乎已成为共识,这跟日本企业要求员工敬业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有关。一般来说,日企没有在晚上8:30以前下班的,而且无论怎么加班,都没有加班费。他们觉得这是应该的,这在中国白领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但是,既然在日企工作,人家屋檐下,所以“入乡随俗”,即使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也不好意思准时下班,只能在公司里干耗着。
据了解,这是日本企业的一大优良传统,因为“日本企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点就是以企业为家,在日本企业工作的每个人都相当敬业和讲求协作。每个人手头的活都相当的专或精。即使是日本本土,加班也是家常便饭的事,过了下班的时间大家也都不走,有些人是非常地忙,有些人是没事也待在那,逐渐就形成了这一风气,有时候回家早了,日本老婆都会觉得你没用。”一位在日本工作过的先生对记者这样说。
第六,在日企工作倍感压抑
“日本人对中国人根本就瞧不起。我能接受日本员工通常都要比中国员工的待遇高。当然,因为两国的消费水平不一样嘛。如果他们和我们工资一样,他们回日本会不够花的。
我也能接受日企的管理和文化,他们很注意团队力量,不重个人能力。我认为这样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正是这种企业文化使日本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中显示出了力量。而欧美企业过于强调个人能力,这只是一种短期效应。但是我不愿意在日企做下去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从心理上看不起中国人,他们认为中国人的素质不如日本人。”
一位在日本某著名商社事物所工作过的马先生在接受时讯采访时说:“日企没有入围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在我看来是意料之中的事。我所服务的商社,1996年在世界企业500强中排名第9位,拥有总资产是7000多亿美元,是日本的九大商社之一。但是到2001年,他在世界企业500强的排名下降到了70多位。原因有很多,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和日企的用人制度有关,日企的做法一般是一流人才在总部,二流人才在欧美,三流人才才会来中国。
我辞职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只是薪水,工作到了一定阶段,就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可是在日企很难做上去,往往干了好多年还只是一个普通员工。外企圈子中的人互相交流时,经常会谈到日企的老板不容易和员工打成一片,可能是不屑于,也可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和面子。我们认为学日语的人适合在日企工作,因为他本身可能已经习惯了他们的某些习惯和文化。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典型的日本作风。
在公司内部,中国员工和他们的矛盾是有的,我觉得这中间有我们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日本人的狭隘心理,他们歧视中国人。有时候矛盾激化就会有争吵。他们觉得自己很了解中国,喜欢亲历亲为,可这是很片面的。他们不信任中国人,工作的环境是一个大通间,上司和员工面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有利于监督下属。
另外,日本公司的分公司之间互相关联,互相持股,高层管理人员调动频繁,他们管理的风格不同一,有时候很难很快的适应。日本人做事特别认真,过于谨小慎微,一件小事都会一再的确认,和同事商量,和总部确认,做的有些过了,无形中效率降低。日企中有严重的″大锅饭″倾向,没有能力没关系,只要愿意在公司呆下去,有一定的人缘,就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在日本公司做了5年,我觉得自己的心情可以用苦闷来形容。压力很大。”
时讯记者在采访一家日企时,发现同在一个企业工作,近一半的中国员工认为日本员工对自己是友好的,而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日本员工都坦率地承认自己对中国同事不够友好,或者说有偏见,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比例的不统一能够说明什么呢?
专家意见
企业受尊敬程度和品牌不是一回事
杨军 北京大学案例研究中心 2002年“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排名负责人之一
我们的候选企业实际上挑选的是公司,而很多日本企业包括法国企业,都采取很多方式规避政策,他们采取合资、或者在中国设立一个办事处的方式,而不是以公司形式出现,所以不是我们的例选对象。这样做可能有本国税法的规定,如财务必须进入母公司报表等,但很多则纯粹是为了获得中国政府政策上的优惠。
很多大的日本企业,在中国都没有分公司,就是为规避一些风险和得到一些政策优惠。
广州本田作为一个合资公司可以评价它,但作为一个办事处我们就不能评价。很多日本企业在中国都不能作为一个实体列选,我们挑选一个企业不是看它是否有名气,产品是否有影响力,我们可能把税收500强等作为一个参考,如果这个企业税务方面达不到一定的指标,也会影响它在中国市场的认可程度。而许多日本企业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另一方面,公司有时候包含了很多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产品问题。对于日本品牌,中国的知晓度比较高,但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并不是一致的。企业受尊敬的内涵比产品品牌广,社会的满意度、就业、税收、对社会的捐资和赞助等,都是企业形象问题和社会责任问题,不是品牌能替代的。饶文靖采访整理
他们为什么不尊敬日本企业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李萍
早几年前,我曾在日本做过访问研究,其方向主要是现代日本企业伦理研究,因而也走访过一些日本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和在日企业工作的一些普通员工。
很多人都会认为中国人和日本人比较相近,实际上,我个人认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相似程度远远低于中国人与美国人的相似程度。在很多方面,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方式更为接近。首先,汉语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和逻辑结构方面与英语更为相似,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这导致中国人容易在思想观念上与美国人比较接近;而日语和汉语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和日本的相似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少。
人们容易产生中日文化差异小,中美文化差异大的错觉,两个民族在交流时错以为的这种相似性,会让双方感到措手不及。从现实上表现为日本企业的文化在中国的推广远远要与欧美企业到中国受到的文化冲击要大。人们总是错误地以为中日文化接近性的程度要比与欧美文化的接近性程度高,而事实上却恰恰相反。我所学习过的东京大学曾对中、美、日学生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学生对未来的希望值是相当低的,而中国学生的希望指数和美国学生是相当接近的。这可能与中国传统中的积极入世的儒家文化是分不开的。
美国人曾对在美发展得比较成功的日企做过一个分析,他们都有一个特点,一般是1000人以下的规模,超过千人以上,一般日本企业所推广的“温情”管理模式的效果就不明显了。
为什么中国人才不愿意在日本企业就职呢?我个人认为,很多人都是出于利益满足的需要和驱使,而事业意识、职业感往往不是很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白领的职业化比较低。
在日本企业中因为存在有年长的和年轻的、有经验和无经验的区分,很难实现事实上的平等,因此会导致员工与雇主之间的误会,甚至造成文化上的冲突。我在日本的时候,有一个在日企工作的同乡就曾说过,在日企工作太累,日本人喜欢加班,没什么事也都待在那,并且日本人之间的那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背后议论,也让人觉得很累、辛苦,虽然每月可以拿到40多万日元的不菲收入,也只想干两年就走人。
日企在中国大部分是做来料加工或配件组装,在中国输出的技术型和人员培训上要较欧美企业少一些。他们低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和消费心态,所以就竞争不过欧美企业。此外,中国人比较强调直率、坦诚;而日本人在这方面容易留下暧昧、言行不一的印象,这些差异虽然不大,但是累计起来,也影响了日本企业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
日本企业留不住人才的几个原因
刘瑞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民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日本企业的产品是非常好的,但是日本企业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并不受尊重,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历史方面的原因。中国老百姓对日本政府不承认侵华这段历史的做法是非常反感的。
其次,企业对人权的尊重问题。一个调查显示,最尊重人权的是国有企业,中国的国有企业最尊重工人的权益,如果工人的权益受到损害,政府是会出面解决的。第二个是欧美企业,他们有尊重人权的精神传统。而日本企业则排在后面,这就和日本的企业文化有关系了。日本企业强调服从,要求下级要服从上级,服从权威。并且日本企业到中国来,对中国的员工也确有不公平的地方,在大型企业可能还好一点,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比如体罚现象,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方面的报道,而在欧美企业中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第三,工资待遇和升迁机会的问题。日资企业的工资比欧美企业低,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日资企业的重要岗位是不用中国员工的,都是从日本本国派来的,他的关键岗位是不让中国人参与的。这样的做法,导致中国员工觉得自己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所以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
第四,现在整个日本经济弱化。大部分在中国的日本企业由于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资金紧缩,,经济状况不如以前,所以开始裁员,一般来说,他们首先裁的是中国员工。这对中国员工的心理伤害也是很大的,他们会觉得不公平,与其让老板裁掉,还不如自己主动离开,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人才:离开日企的六个理由
80酷酷网 80k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