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人才隐性浪费怪象迭出 结构错位亟需破解

80酷酷网    80kuku.com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是重要的“软资源”。吉林省被称作科教大省,却由于人才“隐性浪费”,出现不少怪现象。这些怪现象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已开始解剖和破解这个难题。
  
  怪现象之一:总量多,缺口大。
  
  数字:据统计,2002年吉林省人口占全国人口2.11%,而人才占全国人才总量的2.14%。从对比度看,吉林省人才总量不足的矛盾并不突出,在东部省份中仅落后于3个直辖市和广东,列中部地区首位。但有关部门分析,按照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目标,到2005年和2010年,全省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分别有20万人和100多万人的缺口。
  
  分析:有关人士说,一些人才闲置,导致吉林省人才总量与需求出现反差。在破产或停产、半停产企业中,一批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职工下岗,没有活干。此外不少大中专毕业生待业在家,据省人事厅调查,今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约为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怪现象之二:密度高,贡献小。
  
  数字:吉林省人才密度高,但效率低,创造价值少。2000年,全省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例与工业领域研发人员的比例,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全省工业技术人员人均工业增加值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0%,技术人员人均GDP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
  
  分析: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分析,资源配置低是人才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吉林省2000年科技活动经费占GDP比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7%;科技人员人均拥有科技活动经费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1%。没有配套资源,人才很难创造价值。
  
  怪现象之三:上层多,一线少。
  
  数字:调查显示,吉林省高素质人才远离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74%在事业单位,其中正高职称人才97%在事业单位。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83%在机关或事业单位,6%在企业;本科学历人才85%在机关或事业单位,13%在企业。省人事厅对18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抽样调查显示,70%的人认为在单位工作任务不饱满,4%的人认为自己无事可做。
  
  分析:吉林省人事部门有关人士说,受观念影响,新增人才多数愿到工作稳定的事业单位或机关中,不少高校毕业生放不下架子,宁可待业,不愿到一线干辛苦活。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