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8名学生签约
昨天下午,河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会议室吸引了众多师生和媒体关注的目光。中国一拖集团、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汤阴一中3家用人单位,在这里分别与符合其需求的8名河南大学三年级学生提前签订就业协议。这意味着这些尚需一年才正式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不用进入人才市场,便可直接到用人单位上班。
按照协议约定,用人单位要为签约学生支付第4学年学费,并为他们提供实习基地。同时,协议也给签约学生加了一道“紧箍咒”:签约学生毕业后要到用人单位就业,原则上不能少于5年;签约以后,大学期间不能报考研究生、国家公务员,也不能考取双学位。
河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崔进军介绍,用人单位通过资助的方式“预订”大学生,这在我省高校中尚属首例。这表明一种新的大学生就业方式开始在河南大学出现。
现场:决心难下
8名签约学生分别来自该校文学院、外语学院、物理与信息光电子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和环境与规划学院。虽然早在去年年底他们就得到了校方关于提前签订就业协议的通知,此后也多次与用人单位面对面商谈,但到了签约现场,几名学生还是犹豫不决起来。
文学院学生焦娜是第一个走上签约台的学生。“我能不能再考虑一下?”将协议条款反复看了几遍之后,她还是将委决不下的目光投向老师。焦娜的情绪似乎感染了其他签约学生,另外两名学生也提出要重新衡量一下协议条款。这显然出乎组织者的意料,安排好的签约顺序被打乱了,陆续走上签约台的学生也显得异常慎重,不时就一些条款向老师和用人单位负责人咨询。
困扰他们的问题集中在考研、考公务员等限制性条款上。虽然情绪波动,但8名学生显然并不打算放弃这次获得资助并提前“就业”的机会,最终他们还是与用人单位签下了这份协议。崔进军主任告诉记者:“本来,这3家用人单位提出以这种方式向29名学生提供资助,学校经筛选推荐了40多人,昨天,定下来的有12人,今天签约的名单上是9人,其中1人临场打了‘退堂鼓’。”
主角:各有打算
记者采访了刚与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签订就业协议的外语学院学生李玉明。她满脸微笑,显出如释重负的表情:“不管怎么说,我毕业后不用为找不到工作发愁了。现在就能静下心学习,争取在英语8级考试中过关。”她坦言,因为家境困难,她非常看重用人单位给予的学费资助。
同是贫困生的文学院三年级学生蔡永强则作出了不同的选择。由于家庭困难,他是通过绿色通道进入河南大学的,至今大二、大三的学费都还没有缴上。为能继续上学,自入学以来他便开始打工挣钱。签订协议的最后一刻,他选择了放弃。他说他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条件不太满意,选择这样一份工作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抱负。“我不应该为了眼前而放弃长远,学费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的。”
评说:肯定与疑虑
该校外语学院大三学生赵泽生告诉记者:“我对这事没有很大把握,不敢轻易报名。”有学生调侃地改编了几句诗:“就业诚可贵,资助价不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们认为用提前就业和几千元资助来换取5年的工作自由和更多的就业选择并不值得。
文学院2001级辅导员乔梁目前兼抓文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在肯定校方这一举措的同时,他认为协议条款对学生卡得有些严。他说,在就业中,学生属于弱势群体,虽然他们是自愿报名,但由于社会经验和就业信息缺乏,很难作出非常明智的考虑。既然用人单位的出发点是资助贫困生,就应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如果学生毕业以后考上了研究生或者公务员,可以偿还单位的资助金。
崔进军是此次“预订”大学生方案的策划者之一,他评价这种新的就业形式实现了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双赢”。他告诉记者:目前,河南大学的在校生中,有20%的贫困生,单靠校方力量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力不从心。因此校方需要拓展助困渠道,此举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延伸:“订单式教学”
签约之前,记者采访了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发清教授。在他看来,这项举措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他告诉记者:预订大学生的方式使得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加主动,愿意提前为自己需要的人才投资;同时也会促使校方转变招生和就业观念,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
对此举措的发展趋向,他认为:一些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单位,容易出现订单式培养的状况,但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岗位,不太可能出现此种模式。此次预订大学生的形式出现在综合性大学的师范类专业,是因为这些专业对人才的专业技能有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