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木子
编辑 / 风语者
数次提笔,又数次落下。因为想要写下对这个女子的所有心意,却发现无论什么样的言语,都配不上她。
她曾经给了很多人一个梦,一个流浪远方的梦;她曾经给了很多人一份爱,一份至死不渝的爱;她曾经让无数人因为她的鼓励充满希望,又因为她的离去悲痛失望。
她的作品,她的人生,无不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从未停止过。她就是谜一样的女子——三毛。
她是“流浪文学”的代表者,著作的一系列作品风靡了整个时代。《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等等诸多佳作,令人耳熟能详。
请随我一同走近三毛,感受她的快乐与哀愁。希望我的文字不会辱没她,哪怕能够还原她的部分精彩人生就足矣。也谨以此文献给同样爱她的人。
01自由洒脱,手写我心
三毛本名陈懋平,因为不会写“懋”,遂自己改名为陈平。她平生有两大爱好,旅行与读书,两者都深深地嵌在了她的生命之中。
她是一位旅行家,也是一位作家,她笔下的文字既朴素自然、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又极具典雅,引古博今,充满变化。令人每每读来,总有收获。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便是这个意思。三毛是一个洒脱坦荡的女子,率真任性、聪明活泼、叛逆富有个性,她的文章说实话、讲真情;
她又是一个感情充沛的女子,真情流露地书写自己奔放而又悲恸的爱情故事,奇异又艰辛的流浪生涯,书写出一个从没有人写过的世界;
她也是一个风趣幽默的女子,在《白手成家》里写到:“拜金的两个人跪在地上对着钞票膜拜。”三毛擅长苦中作乐,即使婚后的日子艰苦,仍旧有情饮水饱,从而文笔夸张有趣;
她更加是一个柳絮才高的女子,深谙东西方大家名作,在其散文语言中巧妙地化用古典名句,如《卖花女》:“我们的家居生活虽然不像古时陶渊明那么的陶然,可是我们结庐人境,而不闻车马喧。”
正如三毛自己所说:
“我的手写我的口,以我的口,表达我的心声。”
三毛的作品风格与她的人生阶段息息相关。她早期的作品《雨季不再来》是少女时代的成长感悟,偏青涩懵懂;
到《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在与丈夫荷西结婚后所写,既知性稳重、笔风成熟,又因面对广阔的沙漠,浪漫爽朗、明快洒脱。这段时期是她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最为文思泉涌的时候;
直到《梦里花落知多少》,在丈夫去世后所作,文章整体氤氲着悲伤。她内心深处的阴影和疼痛,总是不经意地从笔端流泻出。三毛曾经在给父亲的信里,讲到了她的无可奈何。她深知悲痛,让文字失去了灵性。但却无法回到沙漠里那个光芒万丈的模样,因为生命的情势变了,她写不出假的心情。
在三毛看来,写书只是为了写心。她一生都渴望并热爱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携了书和笔漫游全球,创造出一个个充满传奇浪漫主义色彩的世界。
这里面有与荷西轰轰烈烈的沙漠生死恋,有在美洲原始森林里的探幽索胜。无论是大起大落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还是引人入胜不可思议的异国情调,都令我们深感百转千回。
三毛浪迹天涯的信念,既源自于她自身的求知欲和自信心,也源自于对世间万物静观皆自得的欣赏和热爱,还有满怀浪漫飞蛾扑火地对爱情的向往。
02刻骨铭心,如痴如狂
对于爱情的渴求,三毛是远远超于常人的。爱情之于她,如同氧气。
三毛的爱情观与法国作家杜拉斯如出一辙:
“不是一蔬一饭,不是肌肤之亲,而是一种不死的欲望,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1967年,24岁的三毛只身远赴西班牙求学,开始了她人生的转折点。因为在那里,她遇见了此生挚爱,他未来的丈夫---荷西。荷西英俊挺拔、自由浪漫,三毛特立独行、落落大方,两人一见钟情。
交往不久后,荷西向她求婚,让一向在感情里没有安全感的三毛感动得一塌糊涂。几年后,荷西义无反顾地追随三毛定居沙漠,两人结婚。婚礼虽不隆重,但却符合三毛心意。
与荷西厮守大漠的6年里,三毛欣喜且快乐,她的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斥着甜蜜;可是她又孤独且不安,因为撒哈拉没有书报杂志,没有娱乐活动,没有亲朋好友,有的只是无垠的沙漠和荷西。
但是荷西是一名潜水员,常常不在家,三毛为与丈夫相伴,常在荒漠之中千里迢迢地跑去陪伴丈夫。
爱情给三毛带来了灵感和氧气,可是深陷爱谭的她也是卑微的。她在书中写到:
“守一颗心,别像守一只猫。它冷了,来偎依你;它饿了,来叫你;它痒了,来摩你;它厌了,便偷偷地走掉。守一颗心,多么希望像守一只狗,不是你守它,而是它守你!”
她对爱情的要求严苛,却在荷西面前投了降。荷西精神出轨的时候,三毛依然在反省自己,认为痛苦的泉源是占有心太强。她甚至提出三个人共处,或者自己退出一年,让荷西跟第三者试婚,也不愿意放手离开。
好在荷西终究是爱她的,呵护她敏感的内心,给予她炽烈的感情。但是好景不常在,1979年10月,荷西发生意外身亡,三毛的人生再一次转折。她回到台湾,结束了自己的流浪生活,终日靠忙碌地创作麻痹自己痛苦的内心,身心俱疲。
那一页页的纸张上,那一句句的话语中,那一个个的文字里,那些看上去朴素平和的笔触,满是泪水。心里的疼痛、生活的艰辛、无助地挣扎、生命的感悟,一起汹涌而来,重重地压在了她的身上、肩上、心上。她写给荷西:“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张小娴说,
“在未可预知的重逢里,我们以为总会重逢,总会有缘再会,总以为有机会说一声对不起,却从没想过每一次挥手道别,都可能是诀别。每一声叹息,都可能是人间最后的一声叹息。”
逝去的终将逝去了,即便再不舍,也改变不了。三毛说,一个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人,不配讲悲伤。爱情之于三毛,是灵感、是生命。而痛失所爱的她,孤独渗透在了骨子里,刻在了心上。
03生死两别,归于尘土
1991年1月4日,三毛在医院里用一条尼龙丝袜,结束了自己48岁的生命。她以一种近乎可怕的冷静,亲手掐灭了自己的生命之火。
既是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虽然在大众面前,三毛的确越来越少表现出早年悲伤的模样,出版有声书,积极参与电影剧本创作,但其实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块黑暗的幽微地带在悄悄蔓延。
独自寂寞了12年,也许她的灵魂早已随着荷西的死渺渺不知所踪,多年只是念在尚有年迈的父母,所以一直恍然行走于苍茫的人世间;
又也许是她对生命的看法与常人不同,就如她当年所说,人死后有灵魂,死只是生命的胜利,而她也得偿所愿地将生命终结在了50岁前。
三毛一次在和老师Irene一起旅行时,在街头遇到了一长串快乐氛围的花车,Irene以为是马戏团,但实际上是一场葬礼。因为在中国,人在九十岁时离开,被叫做喜丧。会用鲜红的讣闻,放嘹亮的音乐,仿佛在宣扬生命战争的胜利。那个时候,三毛就说,“我的胜利快了,人生五十,唯缺一死”。
三毛对生死看得通透,是因为在她看来,喜丧也并不代表离开的人没有遗憾,留下的人没有伤心。
我们在有生之年,即使失去了心爱之人,只要我们仍然记得她,她就将保持在我们的怀念中,与我们的记忆共存。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爱我们的人也会如此,不息循环。
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它的力量超越死亡。除非记得他的人全部一同死去,他才与这个世界真正地断了联系。
人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想不开的结,挣不脱的枷,而又有各自不同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与其让我相信三毛是因失爱而死,我宁愿相信她走向了生命的第二重境界,她的灵魂还在,只是由爱她的人替她延续。
就像三毛说的,
“婴儿降生,一般人并不知晓婴儿的未来,可是都说恭喜,恭喜!某人死了,一般人也不明白死后的世界,却说可惜,可惜!”
世人只看到了三毛爱做梦、爱自由,孰不知其实特别爱沉迷于梦幻之中的人,才最懂得现实。
现实世界虽然苦难重重,但我们也不要任自己堕落在悲伤与苦痛之中。因为如果每一个遭受挫折的人都要痛哭,那么也不必谈及成长了。
真正深刻的快乐,无人意会,而真正痛彻心扉的悲伤,也无人理解。对天下任何事物和人物痴迷,都无法得到心灵的淬炼。所以说快乐和悲伤都是寂寞,我们都不必太过于执着和纠结。
04写在最后
三毛,这谜一般的女子,不断地漂泊,不停地流浪,人和心始终在路上。漂泊中追寻灵魂的依靠,流浪中感受人生的浮沉。
她既快乐又悲伤,人生充满着矛盾,又充满着神秘。如若活着便要找寻生命的真谛,不可浑浑噩噩地过;如若死便要痛痛快快地放手,不留一丝遗憾。
三毛凭着她至真至善至美的内心和至高至情至性的魅力,令我们折服。才气沛然,浪漫洒脱,一生虽短暂,但绝不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