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学生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学校应当制定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建立公平、公正的标准和程序。近日,北京大学对转专业政策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放宽了学生专业转出的限制,如取消了一般专业申请转出人数不超过本专业年级总人数20%的限制等。目前,不少高校也纷纷放宽了转专业的条件,那么,自由转专业这一政策,距离全面推开还有多远呢?
多所学校革新政策,“转专业”放宽呈普遍态势如今,各大高校都放宽了转专业的要求。但革新政策的方法却各有不同,大概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零门槛转专业”
此前,浙江大学率先尝试了零门槛转专业政策,即除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方式入学的学生外,其他所有在校生都可以申请转专业(通过提前批入学的考生只能在该批次专业中转专业)。浙大各专业在接纳学生转入前会先扩容,除了少部分热门专业,不满额的专业将照单全收。去年,浙大更是增加了大三的转专业机会。
中国农业大学也是转专业政策最宽松的学校之一,农大允许学生从第二学期起,每学期初申请转入自己心仪的专业,还可以多次申请转专业。
第二类:在名额或成绩上放宽
去年,复旦大学除了将各院系转入名额从10%放宽至10%~15%之外,最突出的一点,是彻底取消了申请转专业的成绩门槛。
陕西科技大学规定普通本科生入学一年后,允许在一定范围内重新选择专业。
而往年只允许专业成绩排在前30%的学生转专业的浙江工业大学,从2016起也全面放开对成绩的限制。
第三类:在条件或途径上放宽
如长春理工大学在原来只限优秀本科生转专业的基础上,新增允许优秀新生(即获得学校优秀新生奖学金的学生)、“学科特长”新生(即高中获得全国竞赛奖或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特殊兴趣、爱好和特殊专长的学生)转专业。以上两类新生入学报到后即可申请转专业。
南开大学则在入校时增加了一次新生选拔考试,通过这种途径可以直接晋升特色班。对自己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可以在入学后提出申请,参加选拔考试来接近自己理想的专业,相当于刚入校就增加了一次转专业的机会。
浙江工商大学允许新生报到时就互换专业,只要找到愿意互换专业的同学,同时双方父母同意,就可以转到心仪的专业就读。为了帮同学们“速配”成功,学校还在新生报到当天专门设立了“互换专业咨询点”,为想互换专业的同学提供现场咨询。
为什么转专业?转专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及其家长特别的焦点问题,也是各大高校工作的亮点之一。个别高校甚至把允许学生转专业,作为招生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此吸引考生报考。比如,扬州大学就将“灵活方便的转专业政策”作为报考扬大的十大理由之一。近年来申请转专业的学生逐年增多。个别专业,申请转专业的比例甚至高达四到五成。
那么,大学生想要转专业的原因是什么?麦可思数据显示,在有转专业意向的2015级新生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原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兴趣”(本科:41%,高职高专:42%),其次是“原专业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本科:32%,高职高专:32%)。
北京某大学的小曹,经过一学期艰苦的复习考试,最终转入了地质工程专业。她说,大一入学2个月后,她才发现自己从性格到兴趣,都不适合当初所选的数学专业。“当初报这个志愿,是因为从小自己的班主任就是数学老师,整整十八九年对数学产生了依赖。”
北京化工大学招生处老师表示,高中大学两个教育阶段的巨大差异,使大部分学生、家长甚至高中老师,对高校专业缺乏深入认识。例如,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两个专业,一个侧重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另一个则是酿造、发酵等产业技术专业,部分考生却经常将二者划等号。
扬州大学的老师指出,觉得“本专业发展前景不好”成为最多大学生选择转专业的理由。动科学院一位团委老师表示,现在不少学生选择转专业,主要是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没有信心,或是对专业就业的方向并不明确。“动科学院专业其实是扬州大学的强项,每年的就业供不应求,远比一些所谓热门专业要抢手得多,但很多学生学了一学期,就觉得专业太苦太累,没前景。”
数据链接:
麦可思数据显示,中国部分高校2015级本科新生优先考虑专业的最主要原因是“兴趣爱好”(本科:49%,高职高专:35%),其次是“根据职业规划选择的”(本科:19%,高职高专:23%)和“该专业找工作容易”(本科:18%,高职高专:30%)。
转专业可以完全放开吗?能够自由转专业对学生而言自然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政策。但是,高校真的可以完全放开吗?站在高校的角度来说,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对转专业进行人数方面的限制,主要是由于一些高校师资跟不上,如果学生一窝蜂转进来,难保正常教学,再比如,有的学生转专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认为学习了某个专业后,毕业后好找工作、工作收入高,自己也不是真的喜欢这个专业,这样就可能会对某些热门专业造成一定的压力,形成不同专业的不平衡。
事实上,国外的大学对于转专业不是完全放开的,比如美国的大学,如果学生想转入金融、工程等热门专业,需要GPA成绩(即平均成绩点数)达到一定分数,导师也会提前介入,先判断该生是否真的不适合读某个专业或者适合读某个专业。
毕竟专业有冷热门之分,学生能否转去自己心仪的专业,还要看专业有没有空位。浙大本科生招生处处长王东表示,从往年经验来看,确实有少部分热门专业在扩容后,还是不能满足转专业学生需求。学校只能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满足需求。“我们转专业之前有一个预备动作,就是所有专业必须先扩容。”
某教育专家认为,要想真正实现学生按兴趣转专业,必须打破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局限性。“现在有的学校虽然可以换专业,但是还是按照专业来配置师资。如果有的专业没人读,就导致该专业办不下去。大家希望,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包括课程和专业设置的自主权,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此外,在专业间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还是要加大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投入,防止部分冷门专业陷入“学生流失、办不下去”的困境。“比如一些基础学科,学生可能认为比较冷门、就业又不理想,不愿意读。现在为何学生允许换专业的同时又设置了局部限制,就是这个道理。但有时限制过多、加上资源不够,导致学生换专业的空间还是很小。”
除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局限性之外,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表示,转专业属于高校自主权,但录取中学校、专业是一并定下的,每个专业都有代码,而同一学校强、弱专业录分相差很多,有的甚至差着批次。如果无条件转可能破坏公平、留下灰色空间。很多学校规定高分可以往低分转或者仅允许成绩拔尖的学生转专业,是有一定道理的。
麦可思研究所有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对于使用产生的一切侵权问题,我们将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专注高等教育,搜索“麦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