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的影视剧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下的一些镜头:一个鬼头鬼脑的进村鬼子,拿着系着日本旗的刺刀枪,在警觉地四处逡巡;一排七八个迫击炮在开阔地对准汉奸密报的英雄人物的坐标,由一个骑着大马的指挥官下令,然后由前面的指挥的小指挥官,一挥旗嗵嗵嗵嗵地就把对面的山给轰了一大片……又经常听到他们什么大佐、少佐地叫,要么就是一个中队两个小队的,那么在日军当中,这些日本鬼子到底在军队当中能够有多大的官职,又能够有多大的指挥权呢?
大佐和少佐我们最常听说的一种称谓了,那么一个大佐能够管多少人,又能够有多大的作战调动力呢?侵华日军的编制里,一个少佐的官职,就是相当于副联队长,日军的一个联队,按照当时的编制是3800人,而一个联队当中就单单1100人的步兵大队就有三个,炮兵队得配备一百三十个人左右,另外还有总部的指挥官就有五六十人,这样的结构,基本上在全面战争当中,组织一个局部战争具备可能性,控制一个地级市范围的军力是够用了。
他们这样的官职级别,对等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团长的级别,而很多的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故事,也就是以差不多地级市这样的一个范围而进行故事情节的开展的,所以,以大佐,少佐的称谓为最常见,比如在电视剧《打狗棍》中,兵临城下逼降汤玉麟,杀害戴翰霆的那个就是日本军队中的一个大佐。
一个大佐管理着三四千人的联队,在全面战争当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往大了说,在关键的节点上能够改变影响几个省的一个战役的结果,而往小了说,又能够控制住一个比较重要的战略要地,战斗堡垒的作用很强。
再往下,就是我们也常常会看到的那种碉堡城楼,开着越野吉普车挂着太阳旗进进出出的日本军官,要是他控制一个县城的话,派驻一个管理一千多人的大队(少佐军衔的军官)也是最常见的,再往下就是一个镇子上的大概有一两百人的中队了。
他们的这种编制方法很有规律,从小到大,人数逐渐增多,装备逐渐多样化、数量也增加了。而再往中队这个层次,在电视剧中就很多见,而且往往是在某一集当中,一言不合就端了个中队,这也是由于像这样大小的一场“战斗”的规模,在剧情的转换过程当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承转作用。而一个能够影响全剧情节规模的一个长官,至少也得是个能够管理3万人上下的师团长了,就像二战时期国际法庭审理的二战甲级战犯板垣征四郎和东条英机这样的,当年带领的日寇就有这么多,而这样级别的,已经能够影响一个国家战争的局势,那就是在另一个层面和高度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