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人物形象最多的小说是(人物形象最多的古代小说)

80酷酷网    80kuku.com

我国古代人物形象最多的小说是(人物形象最多的古代小说)

《三国演义》长篇历史小说,中国谋略全书

【初中课外名著导读】《三国演义》长篇历史小说,中国谋略全书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初中课外名著导读】《三国演义》长篇历史小说,中国谋略全书

《三国演义》所叙故事起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终于280年晋武帝灭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近百年间各个社会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生动画面。

东汉灵帝时,十常侍专权,张角率黄巾军起义,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应募讨黄巾军,与曹操、孙坚等屡立战功。灵帝死,董卓擅政,十八路诸侯攻董卓,不成,众诸侯散归各处。王允行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吕布与王允合谋诛董。

建安四年,孙策破黄祖,遇刺身亡,传业于弟孙权,孙权威震江东。袁绍起兵75万攻曹操,曹操用许枚等人计策,败袁绍军于官渡,北方大定。

刘备依附刘表,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辅助。诸葛亮为刘备建策:占人和,跨荆、益,成鼎足,图中原。

建安十三年夏,曹操自为垂相,派兵南征,诸葛亮于博望坡,火烧曹军。曹操复起兵50万南下,刘备走江夏。

曹操传檄孙权共擒刘备,且率军83万沿江而来。刘备与孙权联盟,迎战曹军于赤壁,大败曹兵。益州牧刘璋优张鲁欲取西川而称王,纳张松议,派法正、孟达结好刘备,刘备与庞统等率军入川。庞统在落凤坡被蜀将张任乱箭射死,刘备得西川。孙权闻刘备得西川,向其索回荆州,关羽不肯交割。

刘备起兵图汉中,曹操率兵40万征刘备,兵败,中箭受伤而回。刘备进位汉中王,立刘禅为王太子,以诸葛亮为军师,封关、张、赵、马、黄为五虎上将。曹操遣使约孙权夹击荆州,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庞德。孙权遣吕蒙、陆逊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遇伏兵,被孙权斩首。

曹操死,曹丕继位篡汉,国号大魏。刘备闻关羽死,不顾众人苦谏,兴兵伐吴,陆逊率兵迎敌,火烧刘备连营,大破蜀兵。刘备败走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而崩,刘禅即位。魏闻刘备死,乘机五路下西川,诸葛亮安居平五路。蛮王孟获犯境,诸葛亮出征,七擒七纵孟获,西南方遂定。曹丕崩,曹睿继位,以司马鼓提督率雍、凉等处兵马。

孔明施离间计,以曹休代鳃,并上《出师表》,引兵伐魏,智取三郡,收服良将姜维,出祁山,接连获胜。司马懿出山,引兵取街亭。蜀将马谡违令于山上下寨,街亭遂失。诸葛亮行空城计,吓退魏兵,挥泪斩马谡。诸葛亮三出祁山,屡胜司马鼓,因病退兵。四出祁山与司马鼓斗阵交战得胜。后主惑于宦官,宣诸葛亮班师,诸葛亮杀妄奏宦官,带一半人马五出祁山,屡胜,因李严谎报吴魏联合而退兵。三年后,诸葛亮统全师六出祁山,大胜魏军,因操劳过度,于五丈原奄然归天。刘禅为诸葛亮治丧,举国哀痛。

曹睿卒,太子曹芳继位,司马鳃与曹爽辅政。司马鼓杀曹爽,与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秉政。曹爽从弟夏侯霸投蜀,姜维因之以攻魏,先后九伐中原,虽几番取胜,终无所成。司马昭遣钟会、邓艾两路取西川,刘禅出降,蜀汉遂灭。司马昭死,子司马炎逼曹主禅位,国号大晋。晋伐吴,吴灭,至此三国归晋,一统乾坤。

一人有一个性格,一人有一个身份——三国人物谱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侧重描写了曹刘二人的冲突和斗争,而且把刘备这个人物放在了中心位置。对众多人物的精彩刻画,是《三国演义》的成就之一。《三国演义》刻画了数量庞大的人物形象,除了农民起义的头领以及渔夫、农民、樵夫、牧民等诸多下层人物,仅魏蜀吴三国的帝王妃子、文武将相就有四百多个人。这些人物千姿百态,决不雷同,“一人有一个性格,一人有一个身份”。罗贯中描写人物,遵循的是略貌取神的原则,不耗费大量的笔墨刻意追求细节上的逼真,重在传神。这些正是《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方面非常成功的地方。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集阴险毒辣、诡诈多疑、伪善多变等丑恶特征于一身的反面人物。他从小便善于玩弄权术,假装中风来诬告叔父,挑拨叔父和父亲的关系。长大后,这种恶劣心术有增无减。他刺杀董卓未遂,避难到吕伯奢庄中。吕伯奢在庄后磨刀,准备杀猪款待,却被惊魂未定的曹操误以为是暗藏杀机,结果杀死吕家八口,发现自己错杀好人之后,竟然连吕伯奢也一并杀死。多疑竟到了如此田地,心性之残忍让人不寒而栗。曹操杀死吕家九口之后,又狂傲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也正是曹操的人生信条,它充分暴露了这个人物极端自私利己的思想。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笔下的曹操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罗贯中在书中也用肯定的甚至是赞美的笔调描写了他不凡的气度与卓越的才华。他是一支号称八十万大军的统帅,久经沙场,叱咤风云。“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没有非同凡响的谋略,又怎能实现他的“大丈夫之志”?他不但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风雅的诗人,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

站在曹操对立面的刘备,与之有着天壤之别。罗贯中把他美化成了一个万民爱戴的“仁君”“明主”。他心忧天下,思贤如渴,期盼早日完成统一大业。为了天下苍生,他不惜放下身段,三顾茅庐,礼贤下士,只为求得诸葛亮这样可以托付军国大事的能人贤士。他爱民如子,即便在曹操追兵紧逼的危难之际,也不忍抛下樊城十多万跟随他的百姓,宁愿冒着被俘的危险,也要带领着他们缓缓前行。

刘备与曹操同是争夺中原霸权的军事政治集团的头领,却被作者分别摆在正派与邪恶两个反差极大的道德天平两端。一个是一呼百应的“英雄”,另一个却是十恶不赦的“奸雄”。原因何在呢?一方面,元末明初时期连年混战,饿莩遍野,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自然而然地寄希望于能有一位仁厚贤德的君王出现,来结束这种分裂战乱的状况,实现统一。另一方面,从千百年的封建思想角度来看,刘备是“汉室宗亲”,血管里流动着皇家的血液,理所当然地应该由他来“续大统”。

《三国演义》的诸多谋士中,诸葛亮是一位不能不提到的人物。他原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一位隐居乡野的世外高人。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书中是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他是一个忠贞与智慧的典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身上最大的闪光点在于他的智慧。毛宗岗说三国有“三绝”(也称“三奇”),曹操奸绝,关羽义绝,而诸葛亮就是智绝。他运筹帷幌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能够很早就预见形势发展的趋势及方向。诸葛亮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智谋故事,无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作者采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另外安排了周瑜和司马懿两个重要的谋士出场,对周瑜、司马懿及其他有识之士,既表现了他们自身的智慧和胆识,同时又通过这些人物,从正面或侧面的不同角度,衬托出了诸葛亮卓越不凡的高妙智谋和胜人一筹的胸襟胆略。

关羽是刘备集团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刘备军中一员勇猛威武的将才,作者心目中一名理想化的“英雄”。他一面让华佗刮骨疗毒,一面却神态安然地下棋,“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关羽却大笑告诉旁人“并无痛矣”。他“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他赤胆忠心,“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这个人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一个“义”字上。他“义贯古今”,在华容道“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故而“义释”曹操。

数不尽的精彩——《三国演义》

气概千古的才子奇书《三国演义》,是由身处元末明初的文学大师罗贯中以史实和传说相结合的形式创作而成的一部鸿蒙巨著,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共120回,约75万字,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以魏、蜀、吴三国相互间的政权斗争为主要题材,将三国历史、杂记、遗闻逸事、野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经过融合裁剪、重新创造撰写而成。小说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写起,生动地再现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开始,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吴国灭亡为止整整一个世纪(184—280)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我国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小说数量繁多,题材遍及中国历史的各个时代,流传到现在的便有数十部之多。但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是我国最杰出、成就最高的历史演义小说。它的出现,使中国小说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它的影响下,我国的历史演义小说创作一直呈现出繁盛的局面,但在艺术成就上,没有一部作品能出其右。

《三国演义》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简称,描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兴起与灭亡的历史过程。《三国演义》描写了184—280年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故事,始于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种种斗争。

《三国演义》巨大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多方面,而一部作品是否具有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是决定作品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方面,《三国演义》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联军讨董”“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赤壁大战”“三气周瑜”“关羽之死”“夷陵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八伐中原”“三分归晋”等故事情节,每一个都是虚实结合,曲折多变,每一个都具有相当大的分量。它们前后相承,使全书主次分明,轻重得当,波澜起伏,给读者很深的印象,成为一种非常好的结构形式。这里我们仅谈谈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

《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众多的故事突出表现出来的。《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全书总共写了一千二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将近一千人,给人印象深刻者达百余人,堪称古代小说中写人物最多的巨著。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周瑜等人。

《三国演义》中的一系列人物形象,都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中流光溢彩,深入人心。比如通过“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携民渡江”等一系列故事事件将刘备塑造成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通过“鞭打督邮”“威镇长坂桥”“义释严颜”等一系列故事情节表现了张飞勇猛豪爽、暴烈粗莽的性格特征。

小说中还有“连环计”“煮酒论英雄”“蒋干盗书”“三气周瑜”“苦肉计”“失街亭”“遗恨五丈原”等大量篇章和精彩的故事。《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事件情节和情节单元,绝大多数都是精心编撰,巧妙安排,故事性很强,读来酣畅淋漓。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一场扰攘动荡的历史风云最终消散殆尽,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三国演义》的出现,为我国长篇章回历史演义小说与白话小说的写作开创了先河。这本小说将近百年的历史高度浓缩,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宫廷王府到乡野茅庐,从帝王将相到英雄豪杰、庶民百姓,刻画了一大批犹如历史浮雕般的人物,穿插了众多的波橘云诡般的历史风云变化,犹如三国时期的清明上河图,也奠定了它在历史演义小说中独占鳌头的地位,后世众多演义小说都没能超过它。同时,其诞生也使得长篇小说的创作不再仅仅是说书艺人的专利。

一生孤高落寞,渴望入仕而不得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他从事小说创作的动机,一方面“无过于泄愤一时,取快四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变当时话本艺术中存在的弊端,为民众,为说话艺人提供一个好的、方便的说话底本。他从社会的、文学的需要出发,对几种在民间影响较大的话本小说材料,进行了搜集、整理、充实等扎实的新创工作。罗贯中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目睹了现实的纷争,对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处境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认识。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在公元1345—1355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在公元1360—1364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

原本罗贯中是有为官才能的,但却苦于没有机会施展,《西晋志传通俗演义》序文就说道:“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官场不得志的仕子往往寄情于笔墨,只有在远离官场钩心斗角的生死拼杀后,罗贯中才有时间、有可能致力于文学创作,而他走上小说稗史的创作道路,似乎正该得益于他政治上的失意。就这样,罗贯中依据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又广泛借鉴了裴松之对《三国志》进行查漏补缺、仔细考证所保存下来的大量珍贵史料,吸取了西晋到元代一千多年来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的生活经历,发挥超凡卓绝的艺术才能,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巧妙驾驭优秀的传说故事,纵横捭阖、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近一百年的风云岁月中那些浩瀚、纷繁、丰富的历史事件,完成了一部大气磅礴、长达75万字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傅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也和施耐庵一起编写过《水浒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先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人,罗贯中因为其勤奋的写作和盖世的才华而使自己的名字与著作一同流芳百世,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公认的最优秀的作家。虽然并非有意为之,但天赋的才情确实让罗贯中在动乱时代创造了非凡的奇迹。对于历史变革独到的审视以及对于政治策略精准的理解,使他能够驾驭历史大气磅礴的厚重场面,其文字更有力透纸背的能效。罗贯中的存在,能让文学家感到庆幸,让史学家感到欣慰。拨开封建王朝上空纷纷扰扰的烟雾,罗贯中以其慧眼和如椽大笔为历史留下了煌煌一部《三国演义》。

看鲁迅如何读《三国演义》

说《三国志》者,在宋已甚盛,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东坡(《志林》六)谓“王彭尝云,途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在瓦舍,“说三分”为说话之一专科,与“讲《五代史》”并列(《东京梦华录》五)。金元杂剧亦常用三国时事,如《赤壁鏖兵》《诸葛亮秋风五丈原》《隔江斗智》《连环计》《复夺受禅台》等,而今日搬演为戏文者尤多,则为世之所乐道可知也。其在小说,乃因有罗贯中本而名益显。

贯中,名本,钱唐人(明郎瑛《七修类稿》二十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二十五、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十一),或云名贯,字贯中(明王圻《续文献通考》一百七十七),或云越人,生洪武初(周亮工《书影》),盖元明间人(约1330—1400)。所著小说甚夥,明时云有数十种(《志余》),今存者《三国演义》之外,尚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传》等;亦能词曲,有杂剧《龙虎风云会》(目见《元人杂剧选》)。然今所传诸小说,皆屡经后人增损,真面殆无从复见矣。

罗贯中本《三国演义》,今得见者以明弘治甲寅(1494)刊本为最古,全书二十四卷,分二百四十回,题曰“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起于汉灵帝中平元年“祭天地桃园结义”,终于晋武帝太康元年“王濬计取石头城”,凡首尾九十七年(184—280)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间亦仍采平话,又加推演而作之;论断颇取陈裴及习凿齿孙盛语,且更盛引“史官”及“后人”诗。然据旧史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淆,故明谢肇湅(《五杂组》十五)既以为“太实则近腐”,清章学诚(《丙辰札记》)又病其“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也。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如叙羽之出身丰采及勇力云:

……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五寸,髯长一尺八寸,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似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某也。”绍回见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乱棒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广学;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诛亦未迟。”……关某曰,“如不胜,请斩我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某饮了上马。关某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寨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却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第九回《曹操起兵伐董卓》)

又如曹操赤壁之败,孔明知操命不当尽,乃故使羽扼华容道,俾得纵之,而又故以军法相要,使立军令状而去,此叙孔明止见狡狯,而羽之气概则凛然,与元刊本平话,相去远矣:

……华容道上,三停人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坑堑,一停跟随曹操过险峻,路稍平妥。操回顾,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加鞭大笑。众将问丞相笑者何故。操曰,“人皆言诸葛亮周瑜足智多谋,吾笑其无能为也。今此一败,吾自是欺敌之过,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列,当中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皆不能言。操在人丛中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乏矣:战则必死。”程昱曰:“某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人有患难,必须救之,仁义播于天下。丞相旧日有恩在彼处,何不亲自告之,必脱此难矣。”操从其说,即时纵马向前,欠身与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言为重。”云长答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某曾解白马之危以报之。今日奉命,岂敢为私乎?”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古之人大丈夫处世,必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者乎?”云长闻之,低首良久不语。当时曹操引这件事,说犹未了,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云长思起五关斩将放他之恩,如何不动心,于是把马头勒回,与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操见云长勒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前面众将已自护送操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不忍杀之,正犹豫中,张辽纵马至,云长见了,亦动故旧之心,长叹一声,并皆放之。后来史官有诗曰:

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日月,名誉震乾坤,忠勇高三国,神谋陷七屯,至今千古下,军旅拜英魂。(第一百回《关云长义释曹操》)

弘治以后,刻本甚多,即以明代而论,今尚未能详其凡几种(详见《小说月报》二十卷十号郑振铎《三国志演义的演化》)。迨清康熙时,茂苑毛宗岗字序始师金人瑞改《水浒传》及《西厢记》成法,即旧本遍加改窜,自云得古本,评刻之,亦称“圣叹外书”,而一切旧本乃不复行。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见,约举大端,则一曰改,如旧本第百五十九回《废献帝曹丕篡汉》本言曹后助兄斥献帝,毛本则云助汉而斥丕。二曰增,如第百六十七回《先主夜走白帝城》本不涉孙夫人,毛本则云“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兵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三曰削,如第二百五回《孔明火烧木栅寨》本有孔明烧司马懿于上方谷时,欲并烧魏延,第二百三十四回《诸葛瞻大战邓艾》有艾贻书劝降,瞻览毕狐疑,其子尚诘责之,乃决死战,而毛本皆无有。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鲁迅)

有关《三国演义》的小知识

(1)《三国演义》开篇词

《三国演义》卷首开篇一首《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它原是明代杨慎编纂的《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中“说秦汉”的开篇词,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将它置于《三国演义》卷首,作为小说的开篇。这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由此可见毛氏父子深厚而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这首词意境高远,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苍凉悲壮中蕴涵着淡泊宁静。

这首词使得《三国演义》开卷便有摄人的魅力!

(2)“三顾茅庐”的故事

当曹操坐据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拥兵东吴时,代表汉宗室正统的刘备、关羽、张飞集团却还在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刘备听著名谋士徐庶、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诸葛亮住的隆中(今湖北襄阳)卧龙冈去请诸葛亮出山,帮他建功立业。第一次去,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诚意。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斋戒),沐浴更衣,准备再去拜请诸葛亮。关羽和张飞两兄弟就很不情愿了。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来到隆中卧龙冈。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3)“击鼓骂曹”的故事

曹操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想请人去刘表那里游说,孔融就推荐了他的好朋友祢衡。祢衡被请来后,曹操对他不以礼相待。于是祢衡就当着曹操的面将曹操手下那些赫赫有名的谋士和大将肆意贬嗤了一番。曹操一气之下,为了侮辱祢衡,给祢衡安排了鼓吏的差事——就是吃饭或者上朝的时候敲鼓。第二天,曹操大宴宾客,让祢衡击鼓取乐。祢衡身穿破旧衣服上堂击鼓,有人责问祢衡为何不更衣,祢衡当场脱下身上所穿的旧衣服,裸身站立,吓得各位宾客以手捂眼,气得曹操大骂祢衡无礼。祢衡反唇相讥说:“欺君罔上才叫无礼。我露的是父母给我的身子,是清白之躯。”曹操怒指祢衡说:“你清白,那谁肮脏?”祢衡冷笑道:“你分辨不出好和坏,是因为你的眼太脏;你不读诗书,是因为你的嘴太脏;你不听忠言,是因为你的耳朵太脏;你不懂历史,是因为你的身体太脏;你容不得别人,是因为你的肚子太脏;你怀有簒逆之心,是因为你的心太脏。”曹操很生气,但祢衡是天下名士,杀了他影响不好,于是后来就借刀杀了祢衡。

不容错过的经典

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