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重上石钟山)

80酷酷网    80kuku.com

石钟山记(重上石钟山)

文丨李跃龙

重上石钟山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因为“诗联天下江西行”活动,乃有机会重上石钟山。看鄱阳湖水泱泱南来,万里长江滚滚东去,抚今追昔,念天地之悠悠,感青山常在人易老,独怆然而涕下。

石钟山是一座湖南人心目中英雄的山。彭玉麟在撰写昭忠祠对联中说:“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名贤手笔,菩萨心肠,合古今天地之精灵,同此一山结束;蠡水烟,湓浦月,浔阳涛,匡庐瀑布,马当斜阳,极南北东西之胜景,全凭两眼收来。”石钟山、鄱阳湖,万里长江东去,都是前辈湘贤建立不朽功勋的广阔舞台,尤其是上联中“同此一山结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用石钟山来彰显湘军的业绩,对于我们今天重温党的历史,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有重要借鉴作用。

拿岳阳与九江掂量、比较。这两座城市是一对孪生兄弟,因为商周之际的巴人东迁,他们把“九江”这个描述岳阳洞庭湖一带地理绘声绘色的地名带到稍稍下游的鄱阳湖滨。这种作法,按陶澍的考证,是巴人对故园家山的最好纪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禹贡》起,用“河”专门指黄河,用“江”专门指长江。虽然这个概念的外延后来不断扩大,但我心中的江湖名城仍限定在长江流域找寻。长江之水天上来,这个说法由来已久;洞庭天下水,出自明朝末年布衣巡抚魏允贞之口。岳阳襟长江而带洞庭,是真正意义的江湖名城。它下游的武汉,虽有“百湖之城”的美誉,但也只能称作江城,因为武汉的湖与洞庭湖相比还太小太小。能配上江湖名城这个名号的,除岳阳外,只有九江。亿万年来,庐山板块妥妥地镶嵌在长江和鄱阳湖之间,约束住滔滔长江不能向鄱阳湖渲泄洪水,顺便为九江这座城市遮风挡雨。自然地理上看,岳阳居上游,九江靠下游;人文历史上看,岳阳有巴陵、巴丘之名在先,九江得名在稍后,这是地质运动和人类活动所成就的江湖名城双子座。

大江伴大湖,惟我岳阳与九江。在这两个城市观江湖并流,我们会发现,只有伫立石钟山上,眼底二水合一,江湖两色,所谓泾渭分明。而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虽然是远眺洞庭湖的最佳观景台,但却望不到长江。在岳阳看江湖会,只能去城陵矶三江口,但那里找不到石钟山这样的好平台。

重上石钟山

江山留与后人愁。观自然之景致,看人文的历史,则两地各有千秋。以岳阳楼作岳阳的代表,它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李白杜子美的诗,岳阳楼上一楼以忧乐文化为主题的楹联。石钟山是九江的地标,有苏轼的《石钟山记》,李渤、曾国藩、彭玉麟的诗文。感谢吴人范仲淹,浓墨重彩描绘岳阳楼;也感谢眉山苏东坡,用工笔如此细腻去写石钟山。把《石钟山记》和《岳阳楼记》作一比较,其实是一件意味无穷的事情。

先看两位作者。范仲淹是两宋第一流的人物,古今之完人,从朱子到毛泽东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曾参与庆历新政,终归失败。又以文臣领兵在延安固守边疆而声名鹊起,西夏人认为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而称之为“小范老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就是他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灾难的名句,他的文学篇什较少成就也不特别高,归于道德政治类人物相对适合。

比范仲淹小近五十岁的苏轼,则不一样。他虽一生为官,司马光、王安石等人都曾高看于他,但似乎政治上不太成熟,既看不上改革派人士的人品低下而羞与为伍,其偏重守旧却又与保守派关系搞得很僵。他曾写诗讥讽王安石重返执政:“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他也曾与提携自己的前辈司马光争执不已,回到家中气呼呼地骂司马老头为“司马牛”。所以,在风云变幻的北宋政坛,无论新党旧党哪一家执政,他都一肚子不合时宜而不太受待见。但政治功夫不深厚的苏东坡却才情四溢,一枚标标准准的文豪。有人戏称如果世界上只准膜拜一位文化人的话,就礼尊苏东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们家两代人在八大家中占有三席。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书法居“苏黄米蔡四家” 之首,又是豪放派词的开山,人称“苏辛”。

再看看两篇文章的风格、内容和影响力。

《岳阳楼记》的思想境界达到了儒家知识分子天下家国情怀的极致。曾经有多人在整个华人生活圈作过多次“最喜欢的文章”和“最喜欢的名言警句”调查问卷,票数最高的是《岳阳楼记》,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中国人认同,主要在于它的穿透力,它击中了所有中国人的天下家国情怀。

追根溯源。崇尚自然的老子这样开导众生,“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到荀子那里,则变成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托名诸葛亮所著《将苑》,把荀子的思想向前再推进一步,“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这个说法距离“先忧后乐”,只差最后一公里。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沦落沉浮于宦海,写《岳阳楼记》时已58岁。这个时节是他人生最灰色的阶段,幼年丧父,孤苦伶仃但不失青云之志;晚年倍受政治对手打击,官场失败但意志始终没有消沉。他与滕子京曾同事于泰州,在五言诗《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中用“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赓续孟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个话题。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价值,儒家的人生目的又以积极用世为优先,强调通过人物自身的主观努力来改变客观现实世界。人能有自己合理的个人欲望吗?《岳阳楼记》给出了所有人都接受的方案,应该有,也可以有。但它会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只有在所有人享受了,你才能享受人生的欢娱,君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轼的散文重说理,重视探求人生的哲学意义。比如《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尊重每一个生命的过程,这是王羲之《兰亭序》的姊妹篇,在看待生命的本源上,是对王右军“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思想的接力和递进。苏轼对王羲之的超越,应该与他近佛崇佛的人生经历有关,也与他宦海沉浮、渴望回归自然有关。

苏轼的高明在于,他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仍然一如既往如热爱生活,求索物之理、事之由,心中还有诗和远方。元丰七年,他涉江送子赴德兴任职,还饶有兴致地登临石钟山,一探山鸣的奥秘。他不满郦道元语焉不详而没有把石钟山的得名说清楚,也讨厌白鹿先生李渤多事反而将事情搞得复杂化,他反感“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这怎么可以呢?他在一千年前,实际上已经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关于石钟山的争论,并没有因为大才子苏东坡的文章而停止。到了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因为湘军和太平军在江西的军事对峙和拉据争夺,长期在鄱阳湖和长江转战的水师将领彭玉麟对苏轼水石相击以致山鸣的说法产生怀疑,他观察到枯水时节石钟山就似倒扣的钟体,提出石钟山的得名并不是因为声音而是山之形体的意见,也顺便告诉了自己的儿女亲家俞樾和上司曾国藩,得到俞曾两人的大力支持。曾国藩曾多次驾小舟对石钟山洞穴进行考察,之后他在自己日记中写道,“石钟山者,山中空,形如钟”,“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阐明了自己对此山冠“石钟”的见解。

范仲淹是伟大的,苏轼也是伟大的。散文的最高形式为无法,以艺术标准衡量,《石钟山记》似乎更高一筹。

唐代中期开始的古文运动,是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韩愈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而先秦散文,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用这一条对照,《岳阳楼记》不幸躺下中标:范文共计七十九句,对偶有二十二句,占二成八,散句占七成二。宋人已提出这个问题,诟病其骈文占比略高。《岳阳楼记》当然不是骈文,但也孜孜于对偶、声律、词藻等形式。从古文运动的原则要求看,《石钟山记》则更代表中唐以来的一种发展方向,苏轼的文章生活气息浓厚,烟火味,接地气。《岳阳楼记》更有情怀理想,传播力更强大。

岳阳楼是幸运的,一位苏州圣贤用生命为它树碑立传。文需才,才亦需势,千古文章可遇不可求。历代写岳阳楼记多少篇什,让我们记住的只有范仲淹。到了现当代,名家汪曾祺写《岳阳楼记》,无人知晓。

石钟山也是幸运的,虽然江西老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他们没有写,但四川人苏轼写了它,为它书写一段传奇,为我们留下文坛佳话。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