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后代向中国求援(中国药企响应拉贝后人求援 )
(文/屈凌燕 任珂)南京大屠杀期间,德国人约翰·拉贝与多位国际友人合力组建“南京安全区”,拯救了大批中国人的生命。80多年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欧洲,约翰·拉贝的后人托马斯·拉贝向中国紧急求援一种抗疫药物。几经周折,这批药物已经送到托马斯手上。
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不久前分享了一个故事,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的托马斯·拉贝医生与他取得联系,提请中方为他所在的医院和他本人及家人提供一种中国目前正在生产的药物。
他的爷爷约翰·拉贝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1908年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代表来到中国。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西门子公司早早安排了撤离,但约翰·拉贝决定留在南京,并跟其他国际友人一起建立了安全区,大约20余万中国平民在此栖身避难。
1938年,约翰·拉贝回到德国并写下《拉贝日记》,被公认为是近年来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史料,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铁证。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在拉贝的家乡德国,据德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11日晚间发布的数据,累计确诊病例近12万例。
托马斯·拉贝在疫情暴发期间一直坚守在一线,他所在医院急需一批抗疫药品,这种药品就是中国企业生产的法匹拉韦。
疫情当前,托马斯·拉贝最先想到的是向中国求援,“相信中国人民一定会帮助我们”。
“对国际友人永远心怀敬意”
得到消息后,中国驻德大使馆很快与国内取得联系,在工信部协调下,联系上中国唯一生产这种抗疫药物的企业——浙江海正药业。
“我们对曾经帮助过中国人的国际友人永远心存敬意。”海正药业党委书记、董事长蒋国平介绍,3月21日,企业收到了国务院联防联控医疗物资保障组的调运单。拉贝先生求援10盒药,也就是10人份的量。“我们当即决定要免费捐赠,并把捐赠量增加到40盒,在药品的包装盒里面增加了英文说明书以及中国临床使用的数据和经验,希望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这批药品出厂很顺利,最大的困难出现在运输环节。海正药业销售部负责人李岳说,疫情期间国际物流、快递收寄困难,加上药品必须符合航空管理要求,企业想尽办法仍无计可施。最后在工信部、浙江省政府等各部门帮助下,药品搭乘汉莎货运的一趟班机从上海直飞德国,并到了托马斯·拉贝医生手上。
海正药业研发的法匹拉韦2月15日获批上市,是疫情期间第一个批准上市的对新冠肺炎具有潜在疗效的药物。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法匹拉韦能够有效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病毒核酸载量。
跨越时空的情谊仍在延续
约翰·拉贝一直被世人缅怀纪念。2020年1月5日,拉贝逝世70周年。数十名中德友人到拉贝墓地祭拜,拜访他生前最后的居所,并在那里举办了一场小型追思会。
拉贝葬在柏林西郊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墓园。每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拉贝诞辰或逝世的日子,许多人都会到他的墓前献花,擦拭那块一部分用南京雨花石制成的墓碑。
中国人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感谢拉贝。1938年2月,拉贝乘船返回德国,由于发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演讲,受到了德国当局的威胁,失去工作的拉贝只能靠变卖家当为生。到最后,一家人仅靠喝汤度日。
拉贝的处境传到了中国,那些曾经被拉贝救助过的人们纷纷慷慨解囊,竭尽全力回报。他们集体募捐兑换了2000美元寄到德国,还节衣缩食买来奶粉、香肠等食品,通过各种渠道送到拉贝手中。这些钱和食品支撑拉贝家庭走过最困难的岁月。
妇科专家托马斯·拉贝现年69岁,多年来,他与中国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合作,帮助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进步。2016年,托马斯·拉贝将其祖父的2000多页原始手稿日记全部捐赠给中央档案馆。
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说,80多年过去了,中德友人之间这种守望相助的情谊仍在延续。
托马斯·拉贝(右)与中国医生一起为患者会诊。(罗鑫/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