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线虫是如何杀死宿主的?其实,铁线虫不是一种虫,而是一类虫,学名是“线形虫动物门”,体长30-100cm,体型似细绳状,所以又叫“发形蛇”或者“毛细线虫”,常常作为动物学的实验材料。事实上,铁线虫寄生在人体内的情况很少见,更不用说引起大范围灾难了。饺饺没见过铁线虫,于是问了许多小伙伴。有个叫小Q的小哥哥,在小时候竟然亲眼见过铁线虫杀死宿主的过程:饺饺自己拍的螳螂某个阳光灿烂的夏天,6岁的小Q在家门口玩耍,看到一只螳螂慢悠悠地走到一个水洼里,一番挣扎后把自己淹死了。小Q心想:“哈哈!这螳螂是个傻子吧?还能把自己淹死?”
这时,螳螂的屁股中突然排出一条褐色的东西。刚开始,小Q以为是粑粑,后来慢慢发现不太对劲:这粑粑足足有十几厘米,而且还会动!小Q吓得惊慌失措,赶紧哭着回家找妈妈了。直到十几年后的某一天,学会网上冲浪的小Q才知道那是寄生在螳螂体内的铁线虫。铁线虫
铁线虫怎样进入寄主体内?又是为什么要把寄主搞死?自然界的竞争,要比人类残酷得多,残酷的竞争催生出一些极聪明的生物,以铁线虫为代表的寄生虫就是一种。成熟的铁线虫不需要寄主,在水中或湿地就可以独自生活;但不成熟的铁线虫,需要为自己找一个“寄主”才能发育成熟。虫卵随着食物链进入宿主体内,慢慢吸干宿主体内的养分,并操控宿主找一个适合自己排卵的地方(也就是水中)“跳水自杀”,把宿主彻底搞死后从宿主体内出来开始,繁衍后代。
其中,最诡异的部分就是:寄生虫如何操控宿主的思想?如何让不会游泳的螳螂自己跳进水中?又是为什么要把寄主搞死?铁线虫在水中交配并产卵,1~2个月后虫卵孵化成幼虫,被蜉蝣、蠓等水生昆虫的幼虫吸入体内。铁线虫幼虫进入水生昆虫体内后,会利用身体前端的锯齿慢慢进入宿主肠道,在宿主腹中生长2~3个月之久,并成为“囊肿状”。这个“囊肿”有自己的外壳,幼虫在外壳的保护下进入休眠状态,在-30°C的冷冻条件下依然可以生存。
但是,水生昆虫体积太小,无法供铁线虫发育成熟。于是,当水生昆虫被螳螂、蟋蟀等肉食性昆虫吃掉后,铁线虫就随着原来的宿主进入新的宿主体内,来到了陆地上。但铁线虫的的交配和产卵必须在水中进行,而螳螂等不会游泳的动物是不会主动逃进水里的。于是,铁线虫通过某种手段控制了宿主的思想和行为,诱导宿主“自杀”,成就自己的繁衍。科学研究:铁线虫诱导宿主“跳水自杀”的机制2002年,法国某项研究以蟋蟀为试验品,从动物行为学层面分析了铁线虫诱导宿主“跳水自杀”的机制。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创建了一条“Y字形”岔路,一条路从中间起分为两条岔路,岔路①尽头的出口处有水,岔路②的出口处没有水。接下来,科学家把一批体内寄生着铁线虫的蟋蟀放在“Y字形”路的入口处,有的蟋蟀选择岔路①,有的蟋蟀选择岔路②,没有没明显差别。但令人惊奇的是,选择岔路①的蟋蟀,100%都跳进了水里!而在另一个对照试验中,体内没有铁线虫的蟋蟀遇到水时都会飞起来,没有一只跳进去。同时,还有一点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没有被寄生的蟋蟀,通常是走到水边才会飞起来;而被寄生的蟋蟀在离水很远的地方就开始起跳“自杀”,距离远到根本都看不到有没有水。
疑点:引导宿主自杀的根源,真的是“水”吗?科学家想到,晴天里螳螂“跳水自杀”的数量要比阴天多得多,于是研究人员做出了这样的猜测:当蟋蟀从入口出发时,因为距离较远,看不到出口处是什么,所以随机选择两条岔路;而当逐渐接近出口时,出口处的水会发生光的反射,宿主对光起了异常反应并跳进去。也就是说,蟋蟀“自杀”前不用看到水,看到反光就可以了。
2005年,这个科研小组对蟋蟀的脑部蛋白质进行了分析,将实验对象分为四组:①没有被寄生的蟋蟀;
②被寄生且行为被操控的蟋蟀;
③被寄生但行为可自控的蟋蟀;
④被寄生且已经将铁线虫排出体外的蟋蟀。结果,科学家只在第二组蟋蟀的脑部发现了一些奇怪的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会导致神经元发育异常,对位置认知、光反应、昼夜节律等造成严重影响。此外,第二组蟋蟀的大脑中还含有一些铁线虫“制作”出来的蛋白质。基于这些研究,科学家认为铁线虫会使宿主的神经元发育紊乱,对光的反应、对场所的判断出现偏差,进而导致行为异常。
铁线虫会寄生在人体内吗?虽然铁线虫听上去很恐怖,但铁线虫入侵人体的概率非常小,且患者多是因为误饮了含有铁线虫幼虫的生水,或者食用了含有铁线虫的昆虫。入侵人体的铁线虫多寄生于泌尿道,引起泌尿道刺激,患者以女性为多。
所以,饺饺建议大家平时要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生吃鱼类和螺类,不乱吃昆虫,and:不要在野外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