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他们有话要说,而且方式特别:写公开信。
每一封公开信背后,自有作者充分的理由。有些公开信,是表明立场;有些公开信,是针砭时弊;有些公开信,是表白心迹;有些公开信,图的则是撇清关系。
疫情公开、重大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公开、政务公开、信息公开……这些字眼近年已是屡见不鲜。但即便如此,这种“呐喊”的勇气也显稀缺——既称之为公开,必是与某种“暗箱操作”或者“潜规则”相对应,虽然,某些公开信当中难免有做秀的痕迹和越抹越黑的嫌疑。
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公开的方式来表达真相时,暴露出来的或许是问题,留下的却是希望。
李大同:炮轰考核制度
关键词:采编人员考核评比条例
方式:揭竿而起
影响力:★★★
效果:立竿见影
中青报资深报人、第六届中国新闻奖得主之一,亲手培植出名牌栏目《冰点》的李大同8月15日发表公开信,公开批评报社《采编人员绩效考评条例(试行稿)》违背了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剥夺了记者对社会和官场腐败现象的监督权利,并直言,面对《条例》“我们不能再沉默,也没有理由再沉默”。
特殊的背景,和一群不失风骨的报人结合在一起,使得发生在这份报纸内部的风波,也注定会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几天以后,中青报党组便下发通知,另组班子重新修改考核办法,公开信的直接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王垠:炒了清华
王垠
◆ 关键词:博士退学
◆ 方式:扬长而去
◆ 影响力:★★★
◆ 效果:一骑绝尘
还有1年就要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研究生毕业的王垠,9月22日在其私人博客发表《对清华大学的退学申请》,要求退学,并一一列举其退学之缘由,直接质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一波激起千层浪,对高校教育体制之弊的讨伐又成了一大热点,“清华退学博士”很快卷入一场由公众和媒体参与的大讨论中。
王垠不读书了,贺老师不招生了,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怒了,从这些新闻中,我们知道高等教育病了。遗憾的是,大家凑在一起讨论了半天,谁也没能开出个根治的药方。而王垠选择退学无论是“小男孩的勇敢方式”,还是一时冲动,都足以让世人深思。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