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歌曲(《走西口》是陕北民歌?)

80酷酷网    80kuku.com

走西口歌曲(《走西口》是陕北民歌?)

唱起《走西口》,妹妹泪长流。

民歌《走西口》有多种演唱形式,二人台、对唱、独唱。曲调各有变化,唱词也不尽相同,一百多年唱下来,长盛不衰。许多人说,是听了《走西口》以后,才知道走西口这码事。事实上,走西口民歌还有很多,收集起来,几乎就是一部史诗。

西口内外,民歌驰名全国。在陕西是陕北民歌,在内蒙古是漫汉调,在山西是爬山调。晋陕蒙交界处,三省区的民歌互相穿插,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特点,一般人很难分辨开来,唯有当地的民歌手,能把三省区的民歌唱得丝纹不乱。

走西口民歌内容,大抵可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唱走西口艰难生活的;二是表达男女离别之情的,这一类最多,《走西口》是代表作;三是表现男人走西口之后,女人在家的相思之苦,以及为朋友打伙计的。

当年走西口,全靠步行。西口路上人烟稀少,鸟雀不闻。望一眼前方的漫漫黄沙,想一想留在家里的老婆孩子,心中那种寂寞、牵挂、忧伤、悲凉,潮水一般涌上心头。实在难受得憋不住了,就得吼上两嗓子,唱上两声,来排解一番。正如民歌里唱的:“男人难活唱曲子,女人难活哭鼻子。”“唱曲子容易得调子难,学会唱曲子解心宽。”

走西口年代地老天荒,不比现在,能从各类媒体上听歌,听会了,就可以随口而唱。可以唱“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也可以唱“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那时候无处听歌,要唱,就得自己编。曲调好找,有历代流传下来的那些,爬山调,漫汗调,信天游调,都可以用。主要是编词,现编现唱,难度不小,民歌里说“哼调调容易编话话难,一句上不来就打烂船”。于是众人东一句,西一句,你一句,我一句,自编自唱,慢慢就唱出了无数走西口的民歌,描述艰苦生活,表达喜怒哀乐。

有一首民歌,详细记录了走西口的路线和行程,成为研究河曲保德人走西口的主要依据:

头一天住古城,走了七十里整,虽然那个路不远,我跨了它三个省;

第二天住纳林,碰了个蒙古人,说了两句蒙古话,甚球也没听懂;

第三天乌拉素,要了些烂朴布,坐在那个房檐下,补了补烂单裤;

第四天翻坝梁,我两眼泪汪汪,想起了小妹妹,想起了我的娘;

第五天沙蒿塔,拣了个烂瓜钵,拿起来啃了两口,打凉又解渴;

第六天珊瑚弯,我碰了个鞑老板,说了两句蒙古话,吃了两个酸酪干;

第七天那长牙店,我住店没店钱,叫一声长牙嫂子,你可怜一可怜。

这首民歌叙事很清楚,从河曲保德走西口到包头,有紧七慢八之说,走快七天,走慢要八天。这首民歌把七天的行程详细列出来,把出门人那种凄惶可怜表达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些民歌,是表现人在西口路上那种复杂心情和艰难历程的:

苦菜开花点点黄,提起走西口好凄惶。

府谷县过来沙圪堵走,黄河上坐船我走西口(这是保德人走西口的路线)。

翻过坝梁入了沙,心上难活想起了家(翻过坝梁就进入了沙漠地带,人烟稀少,就更想家了)。

人在外头心在家,家里头丢下一枝花(想起了自己的年轻媳妇,花儿一样漂亮)。

我在口外你在家,千里路头上想你拉不上话(没有手机啊)。

西口路上山连山,想亲人想得浑身软(一路艰难,吃东西少也是一个原因)。

千盘万算好难活,我这无根沙蓬往哪落(没有签订下劳动合同)。

九十月的沙蓬无根草,刮到哪达儿哪达儿好。(又叫刮野鬼)。

以上唱的是走时的心情,每一句都表现出一种留恋与无奈。等到秋后,在西口外挣下一点钱,要回来了,所唱就是另一番情景:

割倒糜子收倒秋,走口外的哥哥往回跑(出时候是走,回来是跑)。

水流千里归大海,人走千里折回来(听这口气是挣下几个钱了)。

皮鞭子一甩离后套,不怕那大青山石头抛(其实并没有马)。

羊肚子手巾巾三道道蓝,西口外回到保德县。(保德人还是有些浪漫情怀了)。

鸡叫里起身二更鼓住,三天的路程我两天到(昼夜兼程)。

水流千里归大海,走西口的人儿转回来(有些凯旋的味道)。

和走时候所唱大不一样,体现的是一种喜悦之情,唱起来也洋溢着一种轻松愉快。

除过唱西口路上的情形,在口外的劳动也都唱在了民歌里:

在家中.无生计,西口外行,

到口外,数不尽,艰难种种:

上杭盖,掏根子,自打墓坑;

下黄河,拉大船,二鬼抽筋。

钻后山,拔麦子,两手流脓;

进后套,挖大渠,自带囚墩。

在沙梁,锄糜子,腰酸腿疼;

高塔梁,放冬羊,冷寒受冻。

大青山,背大炭,压断背筋;

走后营,拉骆驼,自问充军。

翻坝梁,刮怪风,两眼难睁;

小川河,耍一水,拔断儿根!

东三天,西两天,无处安身;

饥一顿,饱一顿,饮食不均。

住沙滩,睡冷地,脱鞋当枕;

铺芨芨,盖星宿,难耐天明。

遇"传人",遭瘟病,九死一生;

沙蒿塔,碰土匪,险乎送命......

这首民歌把人在西口外从事的各种劳动描述了一遍,突出一个苦字。每句十字,节奏感强,很容易记,是流传至今的一个原因。根据这首民歌,我们大抵就能看出走西口的人们出去以后所从事的劳动,看到他们的艰苦。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

上了包头没营干,背上铺盖进后山。

进了后山去打短,想起妹妹好心酸。

进了后山割麦子,手上崩开血裂子。

石拐沟背碳压了胯,挣不下银钱回不了家。

手中没钱回不了家,再到杭盖梁掏根子吧。

掏根子要小心,天天起来打墓坑。

离开杭盖梁慢慢想,再到蒿塔梁放冬羊。

跑前山,窜后山,挣下银钱往回返。

一主万意回口里,沙蒿塔子遇土匪。

二四林子邬板定,把我的银钱叼了个尽。

这首民歌叙述之事,和前一首基本一样。二四林子和邬板定是常年出没在西口路上的两个土匪,在河曲保德一带名气很大。我小的时候,还常听到老人们打比方,说你成了二四林子邬板定了,见甚抢甚。

以上是走西口民歌的第一类,主要表现男人们离家以后的生活,以叙述为主,用现在的话说,好比是纪实诗歌,具有史料价值。

《走西口》是陕北民歌,还是山西民歌?背后的故事又有几人知道?

第二类就是走西口时,男女的生离死别。这一类民歌除过有场景描述,更多是感情的表达,其代表作就是那首著名的《走西口》。

走西口受苦挣钱,走的大多是年轻人,离别的是小两口。有的就像二人台《走西口》唱得那样,是新婚夫妻。小两口刚刚开始了如胶似漆的甜蜜生活,远没有亲热够,突然就要两下分开,孤零零一个人过,而且一走至少半年以上。期间音信不通,有时候说不定一年二年也回不来,有的甚至能送了命。正如民歌里唱的:“人人都说走西口好,一有闪失把命丢了。”

走西口有好多种危险,掏甘草时,遇到好大草,为了多挖一点,会把坑掏得很深,一旦形成塌方,就会自己埋了自己,就是前面民歌里唱的“上杭盖,掏根子,自打墓坑”;还有的会在茫茫草原上迷了路,最终倒毙于荒野;还有疾病,还有土匪。每个地方,每一年,都有人走西口没走好,最终走上了西天。所以,走西口的分别,简直就是生离死别,惨痛得很。

走西口一般是在春天,春天离别就更多一层伤感。江淹作《别赋》,特别把时间放在春天:“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唐诗里有:“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丈夫外出求取功名,到春天,年轻妻子还有点后悔让丈夫离去,何况是去走西口。春暖花开,本该是小两口恩恩爱爱,耳鬓厮磨的日子,偏偏在这个时候,男人要走西口,心上人要离别,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悲切与伤感:

一把拽住哥哥的手,为什么你要走西口?

叫一声哥哥你走呀,尔下妹子谁管呀?

一把拉住哥哥的手,说下日期你再走。

哥哥要走大后套,急得个妹妹去上吊。

这是听到丈夫决定走西口时,年轻媳妇焦急、无奈的心情,她不知道丈夫走后何时才能回来,不知道自己以后的日子该怎样过。看看挽留不住男人,她开始哭诉:

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你走我在活不成。

听说哥哥要起身,小妹妹哭成个泪人人。

揪住你那胳膊拉住你那手,浑身软来心尖尖抖。

我在东来你在西,什么人留下个活分离?

泪蛋蛋本是心上的油,谁不心疼谁不流。

走一回西口留一道踪,活活挖了妹妹的心。

送哥哥送在大门外,两腿发软我回不来。

哥哥走来妹子瞭,泪蛋蛋抛在大门道。

瞭得哥哥翻过山,手巾巾揩泪攥不干。

哥哥走了西口路,妹妹的真魂魂你带走。

《走西口》是陕北民歌,还是山西民歌?背后的故事又有几人知道?

女人哭诉,男人心里头也难活,但男人知道,西口是非走不行的。面对还远远没有亲热够的年轻媳妇,男人还不能哭成个泪人人,还得坚强一点,还得安慰小妹妹: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沟,老祖宗留下个走西口。

黄河里泥多水不清,走口外走了几代人。

守住妹子倒也好,没有银钱过不了。

万般出在无其奈,尔下妹子走口外。

妹子是个多心的人,尘世上哪有不出门的人。

你心上难活我心上愁,有三分奈何也不想走。

一锅锅猪肉半锅锅油,哭成个泪人人我怎走?

斜三颗星星顺三颗明,撂下穷村子撂不下人。

撂下村子撂不下你,泪蛋蛋咽在肚子里。

咬住牙关哭上走,泪蛋蛋抛得抬不起头。

走三步来退两步,尔不下妹子又站住。

说也说过了,哭也哭过了,走还得走,最后分手的时刻到了,互相再叮咛一番。小妹妹既担心哥哥出去以后的安危,也担心哥哥走的时间长忘了妹妹:

一苗谷子十八条根,走口外不要忘了本。

西包头繁华人烟多,你不要红火得忘了我。

临走你听妹妹的话,挣不下钱也早回家。

胡燕儿飞了留下窝,你在那西口记住我。

揪一揪袖子抽一抽鞋,半路上想家你折回来。

经过一番痛苦的别离,走西口的哥哥终于走了,两个人劳燕分飞,成了牛郎织女,那一种思念,那一种牵挂,难以言说。

走西口民歌的第三类,就是表现两口子分离之苦的,有叙述,也有表白:

大青山上卧白云,难活不过人想人。

大青山的石头乌拉河的水,亲亲的两口子谁也见不上个谁。

这是西口外的哥哥所唱,他单身在外,虽然也想家,但有繁重的劳动,忙的时候多,相对还好说一些。而留在家中的妹妹,一个人孤零零,寂寞难耐,思念之情更为强烈:

你走口外我在家,你打光棍我守寡。

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

自从那日你走了,我迷迷糊糊魂丢了。

你走了口外上后套,小妹妹受罪谁知道。

你走口外整一年,泪蛋蛋漂起九只船。

哭下泪水用秤称,三十三斤还带零。

你走了口外进后山,尔下妹子受熬煎。

阳婆一落点上灯,灯看我来我看灯。

提回尿盆子顶住门,放下枕头短一个人。

窗子上照进月亮光,一个人睡觉好心慌。

你难我难咱二人难,好比那黄河里打烂船。

走了一年又一年,妹妹年年受可怜。

还有一部分,表现走西口哥哥回来时的场景。那时候没有电话,没有手机,八九个月无有音讯,突然在深秋或者初冬里的哪一天,牵肠挂肚的哥哥出现在了妹妹眼前。那个惊,那个喜,简直如同在做梦,能把人乐得昏了头,寻不上一个颠和倒,小妹妹唱道:

开开那个大门瞭一瞭,跑口外的亲亲回来了。

风沉沉不动树稍稍摆,梦也不梦估你回来。

白格森森的袜子黑格铮铮的鞋,开河上你走了冻河上回来。

晚影影下来认不得个人,那一股顺风刮回我的小亲亲。

双手手我铺开二号毡,侍奉我的亲哥哥如当官。

跑口外的亲亲你回了家,小妹妹的心上我开了花!

以上所引,只是众多走西口民歌的一小部分。如果把这些民歌汇总起来,按次序排好,那就是一部纪实诗史,能全面反映走西口的缘由,走时候的难舍难分,西口路上的艰辛,在西口外所从事的劳动,所过的日子,妻子留在家中的思念,等等。这些民歌可以编排成一部大型戏剧,有情节,有感情,有艺术,有思想。

《走西口》是陕北民歌,还是山西民歌?背后的故事又有几人知道?

前些年,央视播出了电视剧《走西口》,但遗憾的是,这部电视剧单薄苍白至极,编导根本不清楚走西口的历史背景,不了解走西口是怎样一回事,甚至连走西口的人从事什么劳动也没有搞清楚。像掏甘草、拉大船、拔麦子、挖大渠、锄糜子、放冬羊、背大炭等等场景在剧中无一涉及,编导只捏弄了几段儿戏般的故事,让几个模仿着山西口音的人表演了一番。全剧看到的是主人公从大牢里出出进进、几个女人絮絮叨叨、一小圈子恩恩怨怨、一群土匪聚聚散散。情节越搞越离奇,越搞越邪乎,让人看得一会儿想到爱情片,一会儿想到匪警片,到结尾又想到了革命故事片,唯独想不起苍凉悲壮的走西口。电视剧《走西口》对于走西口历史的反映和诠释,远不如走西口民歌表达得生动真实。

当年的走西口繁荣了民歌创作,丰富了民歌内容,促进了民歌发展。走西口民歌的艺术水平很高,许多关于离别、思念的小曲达到了极致境界。如果没有走西口,要唱出如此生动的离别思念之情,简直不可能。如果两口子一年到头形影不离,穷日子过得不舒心,很可能还会吵嘴打架,根本唱不出这等催人泪下的民歌来。

走西口民歌最大的特点,是感情真挚。这些民歌不是为发表而创作,不是为参加比赛而唱,而是心中那一份感情实在盛不下,才忍不住唱了出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世间最能打动人的东西,就是这个“情”字。走西口民歌的每一句,都饱含深情,直击人心底,艺术水平堪称一流。比如这两句:

泪蛋蛋本是心上的油,谁不心疼谁不流。

走一回西口留一道踪,活活挖了妹妹的心。

这样的词句,没有切身感受,哪能想象得出来?再比如:

阳婆一落点上灯,灯看我来我看灯。

提回尿盆子顶住门,放下枕头短一个人。

这四句白描式的唱词,刻画出了一个多么凄凉孤单的场景,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根本不可能用如此简洁的语言刻画出这样的场景。唐诗“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曾被评论家叫好,这四句民歌远远超过了这两句唐诗。唐诗描绘的是一种静景,景物是死的,而这两句民歌描绘的场景是动态的,连那一盏煤油灯也拟人化处理,“灯看我来我看灯”,“放下枕头短一个人”,处处体现出一种形单影只的清冷寂寞。

走西口民歌乡土气息浓重,当然,这也是所有民歌的一个共同特点。走西口民歌中的比喻和起兴,用的都是黄土高原上的事物,都是眼前的场景。语言简朴,但十分生动。

“你走口外整一年,泪蛋蛋漂起九只船。”

这是典型的黄河岸边保德河曲一带妇女的口吻,黄河边经常能看到船,而且走西口的哥哥是坐船过黄河而去的,所以,就用船来形容,夸张到了极致,泪蛋蛋飘起九只船,你说哭了有多少?

“大青山上卧白云,难活不过人想人。”

“大青山的石头乌拉河的水,亲亲的两口子谁也见不上个谁。”

这是西口外男人唱的,他在草原上掏甘草,或者是放羊,孤孤单单一个人,累了,一抬头,看见远处的大青山上白云缭绕,他就唱开了,就用眼前的大青山起头。再比如:

“挽了一把艾呀带了一把蒿,唱上个山曲子解心焦”。

这是走西口的男人行路时唱的,他一边走一边挽了一把艾蒿,要把艾蒿编成绳,晾干,晚上点燃来熏蚊子。挽艾蒿时想唱了,就顺口用眼前的事作比兴。

西口路上故事多,故事都在民歌里。走西口的历史已结束半个多世纪,走西口的民歌依然在流传,但日渐式微,期待能有一部《西口民歌》问世。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