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成语故事引出课题
师:在上课之前,请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商人,为了推销他的矛和盾,他夸他的盾说道:“我的盾很坚固,任何矛都刺不破。”接着,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能刺破任何盾,”有人就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成语?生:自相矛盾。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矛和盾有关。(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2.师边板书课题边指导书写
师:“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师:齐读课题。(生读)师:响亮地再读一遍。(生读)
【评析:破题——开门见山,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带出课文内容。在板书课题时指导书写,提醒学生注意难写的字。此处特别注意“盾”字基本笔画的书写训练,为写好汉字夯实基础,扎实有效。】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检查生字词认读的情况,出示生字词。)矛盾 集合 主持 一般招架 乌龟 进攻 炮口 坦克战斗 士兵 后退 蜗牛 大显神威 左抵右挡 庞然大物师:谁来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好,请你来。(“小老师”带读)师:接下来,我们开火车来读。就从第二组这个同学开始吧!(生开火车读词语)师:请同学们看看“集、架”这两个字,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而且都有一个木字底。写的时候要注意,(边写边指导)“集”字上半部分不能写得过长,要稍扁一些,留一点位置写下面的“木”。“木”也不能写得太长,中间的竖写得稍短一些,横是长横,要能托住上半部分,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架”字的写法跟“集”字是大同小异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在书本上分别把这两个字写两遍。(生书写生字,师边巡视边要求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师:再回到刚才提出的问题,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生:矛代表进攻,盾代表防守,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既能进攻又能防守,变成坦克。师:真不错,你把课文都读懂了。
【评析:问题导学,范老师抛出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此环节不仅读了词语,指导了生字的书写,而且为读通课文扫清了障碍。】
三、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师:再读一遍课题,谁通过课题就能概括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生:课文主要讲了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和朋友比赛的时候,产生了一个想法,觉得盾太小了,后来,他想到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就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谁?生:发明家。师:他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么,讲完这个故事之后,作者有了什么想法呀?(板书:作者的想法)生: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师:原来,这就是作者的想法,那就让我们把作者的想法读一读吧!生: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评析:这个环节的设计很巧妙,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课题练习概括主要内容,既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又掌握了概括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既得言,又得法。而且,范老师还巧妙引导学生聚焦到作者的想法上,从而引出课文中心句,从中心句切入教学。】
四、研读课文,体会表达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有他的想法,得出一个结论。其实,发明家也有他的想法。(板书:发明家的想法)你知道发明家的想法是什么吗?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把发明家的想法画出来。(生默读,勾画。)生: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师:这是他最初的想法,后来他的想法又有什么改变?生: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师:这还不够啊,他还有什么想法吗?生: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师:你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出来了,咱们好好读读发明家的想法。请你来读。(师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师:注意,读的时候,如果能把这些红色的词语读好,会另有一番滋味。(把课件上“盾太小啦、如果、就、固然、对了、当然、于是”等词语标成红色。)请同学们一起读读。(生朗读体会)师:你知道发明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吗?生:因为发明家和朋友比赛的时候,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师:好,那么咱们就来好好地研读发明家的想法。请大家一起看看这三个句子。(师课件出示)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师:如果老师把这几段话改一改,你们再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把原文中的“如果、就、固然、对了、当然、于是”等词语去掉。)生:这样就不通顺了。师:发现了吗?这些词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生:它们把句子串联起来了。师:也就是说,正是这些词语把发明家的三个想法串联起来了,对吗?你们看,这些词语看似没什么意义,但是,平时我们说话、思考的时候,却又离不开它们,它们能让表达更加通顺,让我们的思维更加连贯。好的,那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几段话,注意读好这些特别的字词。(生齐读)师:这几段话中还藏着这样一组词语:“如果……就……”“可是……”“于是……”这些是什么?生:关联词。师:咱们先来读一读第一个句子:“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师:你们能用“如果……就……”说一句话吗?生:如果我们好好学习,就能考得好成绩。师:其实,第四段中的这两个句子也可以用“如果……就……”的句式来表达,谁来试试?(师课件出示)句子1: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句子2: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生:如果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就能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生:如果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这铁屋子就会跑了。师:就这样,发明家发明了坦克。请看,这就是最早投入使用的坦克。(课件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坦克,你又有了什么想法呢?(板书:你的想法)你是否认为它已经十全十美了呢?生:不是。师:那么,这部坦克还可能会有什么缺点呢?生:它比较笨重,走得比较慢。师:你能用“可是……”的句式来说说坦克的这种缺点吗?生:可是,它比较笨重,走不快。师:那怎么办?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生:可以给坦克加上火箭助推器,这样就可以走得很快了。师:你能用“如果……就……”的句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生:如果给坦克加上火箭助推器,就可以走得很快了。师:真是了不起的发明家呀。这部坦克还有什么缺点?继续说——生:可是,在坦克里面看不见远处的地方。生:如果给坦克装上一个望远镜,它就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生:可是,它可能会被敌人的地雷炸掉。生:如果给坦克装上自动扫雷装置,它就能及时发现地雷而避开。如果能用特殊的材料制作坦克,它就不怕被地雷炸了。生:可是,它容易被敌人发现。生:如果给它装上隐身的功能,它就不怕被敌人发现了。生:可是,它的武器不够强大。生:如果给它装上红外线追踪导弹,它就能击倒任何来犯的敌人。生:可是,它不够环保。生:如果能给它装上太阳能电池或者新能源电池,它就够环保了。……师:你们真了不起,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就要在你们当中诞生了!同学们,你们看,刚才我们是怎么发现问题的?用了一个什么词?又是怎么解决问题的?生:“可是……”和“如果……就……”。师:对呀,同学们,这就是语言的作用。语言,不仅是用来跟别人交流的工具,它还是我们用来思维的工具。如果你想成为发明家,那就先把我们的语文学好吧!
【评析:此环节的教学,是范老师浓浓语文味儿的课堂体现。用对比阅读从发明家的想法中发现关联词的妙用和表达效果,让学生的思维经历“知—明—练—用”的完整过程,通过对比、勾画、体会、分享、表达、积累、内化,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五、拓展延伸,激活思维
师: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了呢?生: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生:我想到了带橡皮头的铅笔。铅笔可以书写文字,而橡皮头则能将书写错误的地方擦掉。生:我想到了双层公共汽车、火车等。跟一般的运输工具比起来,它们既提供了保护乘客或货物的空间,又能运输更多的乘客和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