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苏轼(海棠树下,苏东坡在宜兴的足迹!)
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非宜兴籍人士,不深入了解的话,会以为他们的生平行迹与这里没有太大关系,但其实他们在宜兴驻留长久,与这里结下了深厚长远的情感,其中一位是在宜兴周铁留下衣冠冢的岳飞,另一位就是全才式的文豪——苏轼。
苏轼
苏轼热爱阳羡山水,在宜兴留下了多处遗迹,东坡海棠园就是其中一个很具观赏性的地方,园子以苏东坡当年为了酬报友情而在此地种下海棠而得名。海棠园位于和桥镇的闸口行政村,此地旧时名叫“永定里”、以前属于闸口镇,一条南北向的小公路从万石到闸口的公路上分支出来,路的南端就正对着东坡海棠园。三叉路口立有一块大石,上面有吴冠中先生的亲笔题字:“白发归故乡,闻花香”七个大字,这里离开吴冠中的祖居并不太远,听说先生小时候也经常到海棠花下玩耍,他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感情,日后海棠还在他的画作里屡屡出现。
海棠园西侧是一个小广场,两者相通,共同组成一大块文化绿地,平时免费开放,应该是村民们很好的休闲娱乐之地。园子本身分南北两个部分,入园后看到的北半部以园林景观为主,左手边有一弯长廊,能遮阳避雨,是观景细语的好场所,右手方向是一个大池沼,水岸对过堆起一座假山,有流瀑从山石上不断地溅落,算是很有心的设计了。在池水上有一座曲折的长桥,桥中间建有木制休闲座椅供人消闲,近来很多公园只求建造之名,对于细节却不闻不顾,偌大公园中连座椅都是寥寥无几,对比这里,是应该觉得惭愧的。
这座长桥看似普通,其实却有些来历。永安里是邵氏族人聚居的地方,其中邵梁邵民瞻父子与苏轼交情很深。苏东坡一生中在官场屡受打击,在他失意潦倒、旁人都躲避不见的时候,邵民瞻却一直陪他畅游山水、来往密切。每次东坡从邵家离开,邵民瞻都要相送到此桥依依惜别,后人于是将此桥改名叫“分别桥”。高山流水遇知音,分别桥头泪依依,眼前的园林小景是不是就想表达这个意思呢?患难之处才能见到真情,站在桥上,感怀一下知己间的情谊,这应该也是很多人在生活里找寻的际遇啊。
离开假山小桥,海棠园中部又隔有一道粉墙,中间开有一个圆形小门。苏轼在自己的《满庭芳·归去来兮》中有“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两句,为了感谢邵民瞻的真挚友情,他在赠送西府海棠之外,兴笔题字“天远”两字送给邵民瞻做新居的题匾,天远堂在后来的战乱中早已经被毁,但东坡的字迹却被保留下来,如今在这个小门上有“天远”两字的小匾,落款是“眉山苏轼书”,应该就是当时的真迹了。
进入内院,迎面墙上刻着“海棠无恙”四字。据说自从院里种下海棠,来往客人常常会问一句“海棠无恙否?”邵氏后人就请书法家林散之题写“海棠无恙”在院墙上,以追忆往昔盛景。内院东侧是新建的海棠斋,并未对外开放。从窗外望进去,里面的陈设布置像是一个小型陈列馆,应该有一些知识资料可看。
在内院的西南角,终于看到了苏东坡亲手种下的海棠树。据说宜兴本来不生长海棠,这棵苏轼从蜀地带来的西府海棠是在公元1084年种下的,成了本地海棠种植的第一株。海棠树立在墙角,树干并不十分粗壮,但树冠较为茂盛,树顶大约已经有二层楼房那么高,看介绍说此树的主干在1952年遭遇大风而被刮倒,幸运的是后来从根部又发出新枝,现在大树又恢复了叶繁花茂的模样。
算一算这棵树已经要近1000岁了,能被见证千年的友情是多令人羡慕,而在我们身边,也一定会有那么一段自己心知或还未领悟到的珍贵友情,虽然不是人人都有千年海棠古树可以用来长留思念,但至少在自己心里,是会有那么一棵友谊之树守护着彼此人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