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体诗(诗人“梨花体”教主赵丽华)
诗人、一级作家赵丽华,成名于2006年。她的诗被人抖落了出来,结果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参与人之众,争论之广,比最近的贾浅浅可要激烈得多。赵丽华的诗被戏谑地称为“梨花体”,也就是“换行体”的代名词,其“代表作”就是《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赵丽华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当时,赵丽华诗歌争论被称为“赵丽华诗歌事件”。韩寒在文章《现代诗歌和现代诗人怎么还存在》里说,“现代诗歌和现代诗人没有存在的必要,现代诗这种体裁也是没有意义的”,这种观点得到了众多大咖的支持。
赵丽华
当然,众多诗歌圈内人士站了出来,力挺赵丽华。伊沙、李少君、沈浩波、孙智正、芦哲峰等到诗人,大力支持赵丽华。两方人马你来我往,杀得网络上好不热闹。可惜,那时我对诗歌已经一点兴趣也没有了,完全没有在意这件“盛事”。
最近,因为贾浅浅,我竟然又关注起了诗歌。还是因为贾浅浅,我注意到了赵丽华,“我们的诗歌审美落后西方一百年”,这是赵丽华苦口婆心要劝大家的话。当然伊沙也没闲着,直接一首《致愚众》,甩了过来。
赵丽华
所以,我们看看,从2006年到2021年,15年过去了,我们对诗歌的争论还是老样子,支持现代诗的人还是那一批人。当然,也有“物是人非”,伊沙已是西安外国语大学大学老师了,李少君是《诗刊》主编了,赵丽华是画家了。
没错,诗人、一级作家自2012年后,重心放在了绘画上。用赵丽华自己的话说,她是“艺术家”了。3月26号,赵丽华在微博上感叹,“谁实在话,目前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就是艺术家”。显然,赵丽华就是这最底层艺术家中的一员,她其实是在为自己呼吁,为自己呐喊。
作为艺术家的赵丽华,现在在各地办着“梨花公社”。没错,就是“梨花体”的梨花。看来这个梨花公社生意是相当不错的,赵丽华最主要的事情,就是预告各地梨花公社的活动。想来,参加的人应该不少。
现代诗我读不懂,现代画我也看不懂。赵丽华从事的两个行业,我都不懂。赵丽华一边喊着艺术家在最底层,一边又炫耀着“亲人们”隔三差五地从遥远的浙江寄来的蔬菜水果,从承德寄来的山泉水,“以保证我在北京吃的、喝的都是健康的。”
赵丽华的意思再也明白不过,北京吃的喝的都不是健康的,而她的“亲人们”却能保证她的健康。这种优越感,显然不是最底层的人能体会到的。按赵丽华的说法,全北京人才是最底层的人,因为他们连“吃的、喝的都是健康的”都不能保证。
赵丽华认为我们除了北京,其他地方的人都是“健康”的么?也不是。“而我们所谓的美丽乡村,只知道画墙,画的又土又俗。”所以,在赵丽华眼里,我们的乡村也是“不健康”的。因此,偌大一个中国,城市不健康,乡村也不健康,在赵丽华眼里,没有一处是健康的。
那在艺术家赵丽华眼里,哪里是健康的呢?答案就在“西方”。我们不仅诗歌审美落后西方一百年,绘画审美落后西方一百年,科技落后西方一百年,“健康”也落后西方一百年。不信你们看看,“伦敦南肯辛顿,一颗紫藤,一栋房子都美。”我们什么都是不健康,都是丑的,而西方随便什么东西,都是美的。
所以,无论是诗人,还是一级作家,还是画家,艺术家赵丽华虽然从诗歌跨到了绘画,但“初心未改”,那就是“膜拜西方”。她的诗学的是西方,她的绘画学的是西方,她的审美学的是西方。唯有一样,她的日子是在东方过的。
显然这是一种分裂,肉体和精神的一种分裂。肉体在东方遭受着“不健康”的折磨,精神却在西方享受着美味。其实,艺术家赵丽华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来实现精神和肉体上的统一,那就是去到她向往的西方。可是,赵丽华好像喜欢这种分裂状态。
赵丽华
因为她明白,这种分裂就是她生存的法宝。吃住在东方,却张口闭口说西方好,这正是她“吸引人”的地方,有大批盲目的跟随者追随着她。她真是到了西方,那边没人搭理她,那她就真成了“最底层”的人了。别说健康了,只怕小命都保不住,她对这里面的利害关系,那是门儿清的。
贾平凹从写小说到绘画,赵丽华从写诗到绘画,看来文学和绘画是相通的。15年前我们争论赵丽华,15年后我们老生常谈,争论贾浅浅,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唯一改变的就是人,吃瓜群众换了一拨又一拨,而她们,生活在“最底层”,吃的喝的却都是健康的,日子滋润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