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银买东西安全吗(把网银关了银行卡就安全了吗)
网上购物、网络理财,你是否遇到过麻烦?
记者昨日从央行获悉,2014年至今,央行受理的网络支付类投诉,占到互联网金融类投诉的95.6%。网络支付在给消费者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风险一:挪用客户资金事件时有发生
记者从央行了解到的案例显示,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射洪县支行相继接到商业银行金融重大事项报告,称客户赵某5张银行卡存款账户资金被连续盗划20余次,损失21.9万元。调查发现,赵某个人身份信息被不法分子盗取,资金通过上海某网络支付机构划至北京一家公司账户。
风险二:部分支付机构风险意识薄弱
部分支付机构缺乏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机制,安全控制措施不到位,对消费者的信息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将相关风险引导至消费者的银行账户。今年1月,某支付机构泄露了上千万张银行卡信息,涉及全国16家银行,截至7月31日由于伪卡形成的损失已达3900多万元。
风险三:不法分子利用支付平台实施诈骗
记者从广东省公安机关获悉:嫌犯吴某、文某、曾某等人虚构现货交易平台,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将被骗群众账户的亏损资金转移至嫌犯所控制账户非法牟利。初步统计两个平台涉及受害群众近4000名,涉案金额1亿余元。与以往虚假现货交易平台直接收取被害人资金、修改数据侵吞钱款的手法相比,这种方式更加隐蔽和难以打击。
风险四:支付账户普遍未落实实名制
公安部披露,部分支付机构为“黄赌毒”、洗钱、恐怖融资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便利。某支付机构通过开立大量假名支付账户,为境外赌博机构提供支付交易高达数千亿元,非法跨境转移资金风险巨大。
第三方支付 安全便捷能否两全?
针对网络支付的种种风险,央行前不久出台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增强网络支付的安全性。但也让业内人士和消费者担心:意见稿会不会成为消费者的“紧箍咒”?
网络支付最高限额5000元 真的吗?
意见稿第二十八条规定,支付机构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
对于这条规定,有网友解读为第三方支付账户最高支付额度仅为5000元。不过央行回应称,这样解读不准确。以上规定仅限于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客户使用银行账户付款的交易不受影响。
举例来说,假如小明通过微信支付购买一台价值6000元的电脑,碰巧他的零钱包里有6000元,但是根据规定,小明单日消费限额只有5000元,怎么办?其实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扣款会优先从小明的零钱包中扣除5000元,剩下的1000元部分会自动从小明之前绑定的银行卡账户中扣除。
证明“我是我” 是否很麻烦?
意见稿第十六条规定:个人客户要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开立消费支付账户,需要通过三个及以上外部渠道对身份基本信息进行多重交叉验证;如果要开立综合类账户,则需要五个及以上的外部渠道进行多重交叉验证。
对此就有网友提出疑问:到底有哪些外部渠道可以证明我的身份呢?今后在支付宝和微信等账户‘证明我就是我’,会不会很麻烦?
互联网金融独立评论人陈宇说,只要能够提交第三方支付机构认可证明身份的机构,理论上都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银行、公安、派出所、居委会一些具有公信力的机构,这部分在意见稿中并没明确规定。
网络转账 还有“免费午餐”吗?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用户影响比较大的,还是通过第三方支付进行的转账业务。
陈宇说,用户通过支付宝或微信转账,必须要获得五个以上的外部机构验证认可,才能实现内部转账,这个过程可能会加大用户在支付宝和微信的体系内转账的难度。
意见稿第17条还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为客户办理转账,仅限于在客户本人账户和本人同名银行卡间进行。这可能迫使不少人选择使用银行网银转账。与第三方支付机构转账的免费相比,大多数商业银行网银转账都会对异地或跨行转账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用。
互联网理财 是否会受限额影响?
意见稿中还对综合类支付账户、消费类支付账户分别规定了年累计20万元、10万元的限额。这对那些一领工资就转入支付机构购买理财产品的人,会有影响吗?
陈宇认为,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收到的影响非常有限,因为这类产品一般有两个资金来源渠道。第一个方式是通过支付宝余额扣款,另一个是快捷支付的一系列支付方式,通过银行的网关来直接扣款。如果第一条路受到20万或10万的限额,第二条路还是通的。互互联网理财产品本质是一个货币基金产品的销售行为,支付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并不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