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平水韵(平水韵怎么用)

80酷酷网    80kuku.com

什么叫平水韵(平水韵怎么用)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用哪一个写诗词更好,为什么?

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用哪一个写诗词更好?为什么?


这个问题陆陆续续、零零碎碎回答过多次,每每回答,总有一些朋友不甚满意。因为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而且学习古诗词创作者,特别是进阶者,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我说的,符合他的观点,就欣然接受赞同,不符合,则嗤之以鼻。

所以,这类问题,基本上只有初学者才会提出来——因为你学习进去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用什么韵都可以。

只有在特殊的、指定条件下,才会出现对用哪种韵的要求,甚至现在基本上没要求。因为诗歌的质量无非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而押韵作为一个诗歌的基本要求,算不上对诗真正有要求的人的衡量标准——你押韵才是诗,至于押什么韵,和你要表达的内容,构建的意境,比起来,又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如今写诗,押韵就行。

那么上面列出的这些韵,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自然还是有的。唐音宋调符合平水韵,写词用词林正韵,今人多用新韵,或者最新出版的中华通韵。

我们要有一个认识,韵书从何而来?

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用哪一个写诗词更好,为什么?

打个很普通的比方。押韵于诗歌,就好像人要吃饭。人总是要吃饭的,不然会饿死,诗必须押韵,否则就不是诗。但是人吃什么都是吃,诗押什么韵都是押。

不过人在漫长的岁月中根据地域(咱们只说中国)逐渐划分出了南米北面的主食,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习性也会改变,而且将进食固定为一日三餐,这样才能在吃饱又不撑、又有时间干活的状态中生存。这个一日三餐的规则就是从人类生活吃饭中自然提取的规律。韵书也是如此,是在大量应口诗作(隋唐前)中分析字的发音得来。

那么当今时代变化,很多人养成了不吃早饭的习惯,一天就变成了进食两顿,会不会饿死呢?当然也不会。还有广东人爱喝早茶,一些地方的人爱喝下午茶,长沙人习惯吃宵夜,这些饮食习惯的改变都是在人生存、吃好的基础上的调整变化——反正人总不能饿死。新韵就是新改变的语音配合的押韵习惯——反正诗是要押韵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时代的诗,就押不同的韵。而且相互之间并没有你死我活的斗争。你要吃面,我要吃米,你要吃三顿,我要吃两顿,甚至要吃四顿,这相互之间其实没什么关系。我们用这种观点来看待写诗押韵这回事,就释然了。

人总是要吃东西的,就好像诗总是要押韵的。人怎么吃,吃什么,是根据大时代变化下的个人选择,诗怎么押韵,押什么韵,也是根据大时代潮流变化下的个人选择。

而现在的大时代潮流就是普通话的普及,新韵诗歌的交流是畅通无阻的。但是你也可以逆时代潮流而动,因为诗歌创作是个人选择,就好像你硬是不吃饭,也只由得你,不过饿死了就别怨恨。你硬是要说不押韵也是诗,或者一定用唐音宋调来写诗,那当然也只由得你。

怎么创作,这是你的自由,但是不认同你的诗作,却是别人的自由。

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用哪一个写诗词更好,为什么?

所以平水韵也好,新韵也好,都是时代语音变化的结果。我们要考虑的是顺应时代潮流,用我们熟悉使用的话,大家都能听懂的话来创作诗歌,和读者进行情感交流。

在普通话已经完全普及的今天,创作要有面对读者的尊重,而不要再抱着固守的态度自以为与众不同。所以我一般建议朋友们学习平水韵,主要是用来赏读古人作品,而创作新作品,哪怕是近体诗,也最好是使用新韵。

近体诗的格律只是对平仄关系有限定,并没有对用韵做出限定。要不然唐宋之间,也不会从唐韵的195部直接到宋朝末年合并成为106部的平水韵了。语音是会发展变化的,那么用韵也会发展变化。

赏析要知古,创作则要从新。

当然了,这只是个人看法,并不强求他人。

诗是吟诵体,不能写哑巴诗。只有读者能够畅快吟诵出来的作品,才是好诗。

那么如何处理这种自身平水韵要求和面向读者的发音问题呢?其实也并不复杂。像个人写诗,一般都走平水韵,但是我会选择古今发音相同的韵脚字。如果实在不行,我会向新韵妥协——毕竟,写诗这件事,不仅仅用于孤芳自赏。

诗是韵文,而文章的存在目的是交流,总得给人看,诗歌总得给人读,才能证明价值。

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用哪一个写诗词更好,为什么?

你一个黄花大闺女,长得再好看,总是关在屋子里自哀自怨,自恋自怜,有什么意义?

平水韵是在隋朝陆法言《切韵》,唐朝孙缅《唐韵》,大宋《广韵》的基础上大幅合并韵部得来的,这种合并实际上就是时代语音的变化,相当于从每日多餐减少到每日三餐,这种变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因而一直被文人遵从写诗,直到近代白话文写诗开始普及,民国时期才开始制定新韵书。

而唐宋之人写词,基本上是遵从诗韵,因为词牌本就是“诗余”,并没有专门针对词牌的用韵标准。但是因为词牌的市井宴乐地位,加上演唱中乐曲对用字的平仄变调,所以用韵更加宽松,再加上元朝后北方语言对中原的统治,口音变化巨大,因而才出现了平水韵和今天语言的巨大差异。这其中散曲、戏曲起了巨大的作用,针对戏曲,有“十三道大辙”等发音标准,直到清朝戈载在“平上去入”的基础上融合语音的宽松变化,编著了《词林正韵》,成为后世词人的填词教科书。

至于中华新韵,和后来的中华通韵,都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最新的基本上就回到了隋唐前的应口法则,用普通话,也就是咱们日常交流的语言韵母,来作为押韵的标准。

这显然是现阶段最适合创作用来交流的诗歌的韵书,而且咱们都不必去看,你只要义务教育中普通话过关就ok。

诗歌创作是个感性的东西,虽然有规则,但是规则的来处就是生活中的文艺创作。规则原本是用来指导和方便大家创作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可能也会变得有局限性。

我们要学习这些规则,包括平水韵,词林正韵,都要学习了解,才能正确地赏析前人作品。而赏析前人作品,我们要得到的是什么呢?是情感抒发和文法结构,这就和规则无关了——学习前人作品,是要学会前人的表达方式。

就好像看戴着镣铐的舞蹈吧,我们要知道镣铐的作用,才能欣赏出这种舞蹈的美——但是我们真正需要体会和学习的,是美,而不是镣铐。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