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是哪里?(北宋末年大名府)

80酷酷网    80kuku.com

大名府是哪里?(北宋末年大名府)北宋末年大名府:关系宋辽的咽喉部位,与党争的密切关系

北宋末年,王室出现动荡,社会上各种势力都一拥而上,权力争夺之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内斗不断,这无疑加速了北宋王朝的消亡。北宋时期的大名府作为陪都北京,其历史地位十分了得,这是一个连接南北的咽喉部位,大名府与宋王室的斗争使北宋历史充满了复杂性和特殊性!

一、 大名府的重要地位

北宋时期,大名府地处华北平原地区,交通便利,一度发展为北方的经济中心,此外,大名府因其地理位置也成为宋辽战争的关键位置。大名府与其他陪都一样都设有国子监,广纳贤士,久而久之,大名府发展为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为一体的中心地区,这彰显了大名府显赫的历史地位。

北宋末年大名府:关系宋辽的咽喉部位,与党争的密切关系

1、 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

大名府临近京杭运河,交通的便利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南北贸易频繁往来,大名府成为南来北往的客商的聚集地,这样一个港口城市在顺应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就完全解决了温饱问题。

其次,大名府位于河北路,土地肥沃且幅员辽阔,农业基础深厚,在唐朝时期就有“不窥天下之产自可封殖”的说法,可见大名府的经济是一个长久的积累。

北宋将国家分裂割据的局面结束,百姓安居乐业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大名府农业的发达已然将自身经济提到一个全国的高水平,加上商业的往来的加持,大名府的经济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

除了农业的发展,种植业和纺织业等方面也逐渐成型,大名府的丝织品在国内是可以称得上是上等品的,在北宋繁盛时期的大名府充满了就业机会,百姓生活十分富足,经济的繁荣有反作用于贸易,北宋末年的大名府已经成为黄河以北的经济中心,这为以后的斗争提供了基础!

北宋末年大名府:关系宋辽的咽喉部位,与党争的密切关系

2、 北宋政治中心

大名府是北宋的陪都北京,其作为陪都更是一直持续到后周,后周也是对北宋影响最深远的朝代,后周的建立绝大部分是依赖于对大名府的掌控,后来五代时期的变革催化了大名府地位的成熟。

北宋时期对大名府的管理极为严格,初期时任职大名府知府的人选主要是皇亲国戚或是五代时期的旧臣,北宋中后期任职大名府知府的人选主要是历任两府的重臣,北宋太宗每次北征或出巡都会到达大名府。

大名府知府的官衔是对于其政治地位最直观的表现,主要有:知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事、大名府路安抚使等,在北宋的政治制度中,北京留守司的主要职能是保卫皇城,平定叛乱等。

既是平定叛乱,大名府必定掌握了大量的兵力,发展到北宋末年时,大名府的势力逐渐增大,成为掌管政治、军事和财富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大名府任职的官员更是阶级鲜明,朝廷对于大名府的管理极为严格,对领导人的选拔也是慎之又慎,这足以可见大名府的政治地位是远超当时的其他地区的!

北宋末年大名府:关系宋辽的咽喉部位,与党争的密切关系

3、 关系宋辽的咽喉部位

古代社会发展中,中原与北方草原民族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十分微妙的大环境中,很多游牧民族企图进犯中原以获取物资,又因为不想被中原王朝统治,因此中原与草原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是一个长久的问题,契丹民族获得燕云十六州之后将自己的领地进一步扩充,有了充足的土地用于耕种,这一区域成为中原与草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

此外,大名府成为宋与辽的关键地区,北宋政府为保卫都城建立北方防线,大名府因其地理位置自然首当其冲,成为北宋在北方的军事基地。

大名府处于河北、山东和河南三省的交界处,属于中原的中心地区,周围有高山峻岭也有江河湖道,这些都是天然的地理优势。

大名府是北宋东京与辽代南京的必经之路,燕云十六州沦陷之后,北宋在与辽的对峙中处于劣势,大名府就成为镇守中原北方的最后一道防线,大名府的州军将兵线自东而西统一,形成天然屏障,北宋初对辽的两次征战中,宋军大获全胜,大名府成为军粮储备的重要地区。

北宋末年大名府:关系宋辽的咽喉部位,与党争的密切关系

宋真宗时期,边境多事,宋真宗遵循太宗时期的事迹驻扎在大名府,辽军得知消息之后便谨慎行事,不敢轻易进犯,此事之后,大名府的军力再次增加,这在后来的几次征战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名府的防御作用十分重要,朝廷加强对大名府的巩固,安排得力重臣镇守,对辽宋之间的战役起到关键作用。

二、 大名府与宋王室的争斗

1、 北宋宗室之争

王室继承制的选拔在历代都是十分严谨慎重的事情,更有宗室子弟为了皇位骨肉之间大打出手,北宋末年,宋徽宗对于继承人的人选一直犹豫不决,太子的人选关系国家未来走向,帝王对各亲王持猜疑态度,多股力量不断加入到这场政治斗争中。

不仅是宋朝,在古代很多王朝都存在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立长立贤!皇位继承遵循长幼尊卑的法则,从年长的皇子开始,又因为皇后作为皇帝的合法妻子所生的孩子自然比妾室的孩子尊贵,因此嫡长子的地位又略高于其他皇子。除了皇帝的子嗣还有皇帝的兄弟,兄终弟及的法则也是存在的,这种种因素下催生了北宋的宗室斗争!

北宋末年大名府:关系宋辽的咽喉部位,与党争的密切关系

北宋一代经历了九个皇帝,仁宗、神宗以及钦宗均是嫡长子,因此立嫡长子在北宋成了固定的继承制度,宋太宗在与宰相寇准商议立储问题时询问寇准,寇准的回答是“为天下择君”!好一个“为天下择君”!

这里的天下的概念在宋朝官僚中根深蒂固,这明显与传统继承制度存在矛盾,模糊了立储规则使皇室的非嫡长子成员也蠢蠢欲动,此时的政治危机一触而发,北宋末年,徽宗与钦宗两朝宗室展开了权力之争。

2、 大名府与党争的密切关系

大权的归属问题在大臣们心中颇有微词,宗室内更是波诡云谲,政治危机就在眼前,大名府与开封有着密切联系,此时更不能袖手旁观。大名府作为军事要地,在很大程度上说,掌控了大名府就掌握了国内很大的军事力量,所以对大名府的任职方面各方势力都虎视眈眈,大名府被迫卷入党争的洪流。

太子的子嗣中---郓王很受重用,党争的面纱后实际是郓王与老皇帝的子嗣之间的争夺,此时北方边境盗寇频出,惹得民不聊生,

北宋末年大名府:关系宋辽的咽喉部位,与党争的密切关系

大名府作为北方的一个重要防线又再一次被放在案桌上讨论,将大名府收入自己麾下是宗室之争的隐藏手段,关系整个大局的走向,宋徽宗任命了徐处仁担任大名守臣,并迅速平定了北方的混乱。

在金兵南下时,徐处仁领兵迎战,取得大捷,此时的大名府兴盛一时,徐处仁也一战成名,后来徐处仁进京任职后,大名府的下坡路从此开始,莫名的兵变使这座城混乱不堪,对大名府的争夺似乎成了大权争夺的关键所在,各方势力吃相十分难看!

徽宗与钦宗父子在对待问题时存在显著差异,徽宗思想明确,钦宗则是优柔寡断,两人对于国家政治问题各执己见,两方势力的压迫下,国家政治制度惨遭重创。

大名府混乱不堪后,徐处仁入朝加剧了矛盾的发展,大名府遭受致命打击,北宋的咽喉被紧紧握住,大名府的领导职位不能空缺,钦宗安排蔡懋代理大名府路安抚使,其实不过是宗室斗争的替罪羊,不久就被人弹劾下位。

新的的知府很快到来,但这期间的兵变此起彼伏,宋钦宗的势力受到很大影响,乱兵推选出新首领,这变相的逼迫皇帝必须安排此人任职大名,这为赵构的到来做了很好的铺垫!

北宋末年大名府:关系宋辽的咽喉部位,与党争的密切关系

三、 硝烟后的残余

北宋末年,战役肆意的摧残下,北宋王朝大势已去,大名府作为财政担当成为各个虎狼眼中的香饽饽,金人两次进攻对河北路造成破坏,驻扎大名的军队叛变加剧了大名府的崩溃。

钦宗与徽宗之间、钦宗与康王之间的矛盾无一不是围绕大名展开,大名作为河北地区的战略要地,更是阻挡金人南下的重要道路,王朝在此对军队进行大洗牌,康王夺权寓意着新的朝代马上到来,大名府成为迎接新一王朝到来的最佳地点,康王占据政治与军事的制高点,政治矛盾一触即发。

大名府走到后来被朝廷抛弃实在是意料之外,宋高宗即位后,对大名府没有有利的支持,其实在赵构心中,真正想做的就是丢掉大名府,这也可以使他摆脱内心的负担,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名府终究逃不过没落的下场!

北宋末年大名府:关系宋辽的咽喉部位,与党争的密切关系

四、 总结

大名府与宋朝宗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治斗争、军事战役都在不同程度的摧残着它,身陷多重矛盾中,大名府的发展何其艰难!

朝廷政权的反复无常、帝王矛盾的不断激化彻底伤了边境浴血奋战的将士,明争暗斗之下,大名府成为了宗室矛盾的主要承担者,错综复杂之间更是难寻出路,频繁的战争不断消耗大名府的资源,单单从大名府这一角度分析,最后政权斗争的平息,到底也不能算得上成功!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