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敏而好学(子曰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

80酷酷网    80kuku.com

子曰敏而好学(子曰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继续学习《论语·公冶长》。看精彩解释,关注我爱多嘴。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释义:

(1)性:天命之谓性。──《礼记·中庸》。性,质也。──《广雅》。天命:自然规律。《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2)天道:世界运行规律讲。。《庄子·庚桑楚》:“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寳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郭象 注:“皆得自然之道,故不为也。”

(3)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yǔ),“文”是谥号。

(4)好学:好,喜爱。

(5)耻:羞愧,难堪。不耻,不感到难堪,不介意难堪。

子贡说:“老师的著作,可以看到(文字)也能听到(老师讲);老师关于(人的)本质和(世界运行的)规律,我们就看不见(文字记录)也不能听见他讲解。

子路听见(性与天道的解释),却不能够顺应这些规律,就害怕听见。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勤勉努力追求学问,不介意向学识和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他凭借这个谥‘文’。”

解析:

子贡发牢骚,能见闻老师写在竹简上的著作,但是不能见闻老师关于世界本质的学问。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孔子是给学生分了等级的。他认为不行的学生是不能听见一些讲授内容的,就像小学生不会教中学,大学的内容一样。他这样分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他看天赋,天赋好的人,如颜回“闻一知十”,是可以听高深的内容的,因为他能够理清楚。另外一个大概就是践行学问做得好,就可以升级了。所以,下面一句就解释了。

举了子路的例子。子路即使听到了高深的学问,但是不能遵循,那么有必要学这些高深的学问吗?不能践行,对孔子来说,对他的学生来说,不学也罢。而且,孔子的学问讲究践行,不能践行的话,学生自己也害怕见闻这些高深的学问。

这恐怕也是孔子不愿意把仁,具体解释在竹简上的原因之一。仁的内涵是不断丰富的,孔子之前就已经有仁这个字,并且有了一定的内涵。孔子把仁升华,哲学化,但是没有传播开来。世人还是按照以前的解释来定义孔子的仁就会被孔子说:“不知其仁也。”上面孟武伯就是个例子。

孔文子又怎么出现在这里呢?因为这个文的解释。怎么称得上文?勤勉学,并且为了追求学问可以下问。下问有什么了不起呢?当时的等级还很严厉的,下问那就意味着,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个等级限制,就为了追求学问。你说他追求学问的是不是勤勉,努力。当然他这么做本身也是践行学问。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上一篇数据线连接不上电脑(pda数据线连接无法电脑)

下一篇微信手机号换了怎么办(换手机号如何保留微信)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