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 女人 女博士(女博士都嫁给了什么人)
前几天,鱼sir写了一篇关于出生人口减少,对未来升学影响的文:人口普查结果出炉:出生人口减少后,我们这代家长更累了
结果,家长们关注到的是,“我的孩子是2016、17年出生的,坑爹。”
果然,还是家长们最敏锐。
为啥关注到这点?
当时,我放了一组中国近10年,出生人口的数据:
2011年:1600万 (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
2012年:1635万
2013年:1640万(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2014年:1687万
2015年:1655万
2016年:1786万(2016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原计划会有第四波婴儿潮,翟振武砖家就预测二胎放开会有4995万)
2017年:1723万 (2016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
2018年:1523万
2019年:1465万
2020年:1200万
发现没,2016年和2017年出生人口,是近10年里最多的。
面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同一年出生人口越多,说明,到时候竞争压力也越大。
但今天鱼sir想说的是一个更具体的群体,在这两年前后出生的男孩,他们才是最难的。
大家是否发现一个趋势,即使每年的出生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但高校的男女比例,却是女生多于男生。
联合国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值设定为103-107:100,即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出生103-107个男孩,其他值域则被视为异常。
咱们国家,因为“男孩偏好”的传统,性别比一直不正常,这几年有所下降,但仍旧偏高。
既然男孩比女孩多,按照正向分布,进入高校的男生也应该更多才是。
可自2009年起,我国高校女生在校人数就已超过男生。此后,一直保持小幅增长趋势。
2018年女生占比甚至达到了57.74%。
要知道,刚恢复高考那会儿,女生能考上大学的并不多,20年前,大学里女生的比例仅为4成。
然而,在年轻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形下,女生却逆袭了。
比如2018年女生高考大幅领先的年份,对应的是2000年出生的孩子,那一年出生的人口男女比例是118:100。
把这个比例放置到高考招生里,应该是100个考生里有46个女生,结果是,她们的比例比男生多出了三四成。
除了高考,近几年,从普通高中到本科、研究生,各个学段女生比例都整体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
在2002至2018年间本科阶段,女生占比持续增长,硕士研究生女生占比在2016年达到最高值53.14%,近两年仍然持续增长。
虽然博士研究生群体中,男女所占比例差异较为明显,但从全国近几年博士招生来看,女生占比呈明显上升趋势。
到2018年女博士已经不再是一个”珍稀物种”,占比上升到四成左右。
有人会说,理工科还是男生的天下,目前看来这个优势也在慢慢丧失。
不久前,一份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简称AAAS)名单出炉,9位华人科学家当选为2021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两院士(或外籍院士),他们分别是:
普林斯顿大学结构生物学家颜宁;斯坦福大学化学家鲍哲南;麻省理工学院神经科学家蔡立慧;耶鲁大学物理学家曹慧;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李飞飞;斯坦福大学通讯专家孟怀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科学家沈延安;哈佛大学免疫学家吴皓;牛津大学哲学家张美露。
除了沈延安,其他8位华人院士都是女性。
这份名单应该足够能证明,女性在理工科也可以有突出的成就。
其实在高校和学术界,女性的全面崛起现象并非中国独有。
美国也是如此。
美国人口普查局2018年12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大学校园里,女大学生继续超过半数。在本科生中,女性占比54.9%;在研究生中,女性占比59.8%。
美国教育部预计,到2026年,57%的大学生将是女性。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校园的性别失衡?
俄亥俄州莱克兰社区学院男性资源中心的经理吉姆·雪莱说,男孩的“反学校、反教育情绪”植根于幼儿园,那时他们学习阅读的速度比女孩慢。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在全球范围内,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女孩在阅读方面的表现远远优于男孩。
在《美国大学女性的回归:大学性别差距的逆转》一书中,作者解释,男孩往往比女孩晚熟。
在K-12年级,男孩通常比女孩有更高的行为问题发生率,或较低的非认知技能水平,如我们常说的软技能、性格优势,包括坚持、自控力、乐观、勇气、负责任等品质。
面对需要毅力、安静的学习任务,女孩就显得更有优势,她们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也比男孩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