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1867年,在京师同文馆担任英文教习的美国人丁韪良,接到了一份新的聘书:邀请他在同文馆开设国际法方面的课程。
丁韪良随后回到美国,进入耶鲁大学进修国际法。两年后,这位美国传教士重返北京,被正式任命为同文馆总教习兼万国公法教习。
于是,在这所专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教育机构的课表中,第一次出现了法学课程的身影:“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英国人 Thomas Child 摄于1870至1890年间
这是中国在教育机构中最早开设的法律课程,从这里开始,法学逐渐走进了中国的教育体系,进入万千读书人的视野,成为他们的人生选择。
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中,从晚清的京师法律学堂、北洋大学,到民国时各大高校开设的法律学系,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浩劫与变革,逐渐百花齐放、崛起争雄的“五院四系”,中国法学院分分合合,在时代的枯荣浮沉之中,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星光闪耀的法律人才。
这是风起云涌的100年,这是洪流激荡的100年,无论是战火纷飞,还是家国动荡,中国法律教育始终在微微星火中延续向前,几代法律人学习、成长,薪尽火传,共同追寻着法治之光。
1 埋藏的线索:300张老照片里的中国法学院
今天要向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名叫《不复过往:中国法学院纪事》,讲的正是这段历史中的往事。
100年前的法学院课程表长啥样?
100年前的法学院老师年薪有多少?
谁是《万国公法》最初的汉译者?
中国第一所近代意义的法律专门学校叫什么名字?
作为一个法律人,你知道李大钊可能曾是你的校友吗?你知道郁达夫曾在北京法政大学担任过讲师吗?你知道徐志摩,也曾是一个法科生,法学专业课还拿了90+吗?
在这本书里,作者兴味盎然地选取了8个历史横切面,细细剖开,耐心研究,以小问题见大历史,力图呈现百年间法律教育机构的历史变迁,以及其间的法律学人,个人命运的起伏进退,与荣辱悲欢。
左右滑动 ↓ 查看目录
- 左右滑动 -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为了真实还原历史细节,搜集整理了近300幅珍贵的老照片,每一张的背后,都藏着通往时空深处的线索,静静封存在纸张之中,等待被读者打开。
翻开书页,这些在影像中凝固的瞬间,将带你回到现场,感受那些埋藏在历史中的静默与硝烟。
2 10年细密考证:中国法律人从哪里来?
法律人是一个关注当下与现实的群体。
然而,没有绵长丰富的过去,我们对当下的理解,就会局限于眼前的片刻光景,孤立单薄,无所因袭。
作为法律人的你,或许也曾经好奇过:中国法律人从哪里来?中国法律教育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我们的法律与法学是如何伴随时代而发展?
这本书的作者姜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
姜朋 法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理事。1993年起就读于吉林大学法学院,先后于1997年和2000年获得法学学士(经济法专业)、法学硕士(民商法学专业)学位。2003年6月于中国政法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民商法学专业)。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讲授商法、商业伦理、批判性思维等课程,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商法、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商业制度史、法律及工商管理教育史等。著有《官商关系:中国商法前论》(法律出版社,2016)、《商事制度考据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须有清风属后来:吉林大学法学院史稿(1948-1998)》(法律出版社,2018)、《在明明德:大学的伦理之基》(合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