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大禹治水课文原文)
远古传说:大禹治水时,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一个远古传说。尽管明眼人一看这个传说,就知道不乏有夸张之处。但毫无疑问,大禹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传承来说,绝对是一个功不可没的人物。
大禹的出身,一开始就充满传奇。相传他的父亲鲧是第一个治水的责任者,但由于方法不对,被黄帝降罪。鲧的尸体放在羽山上三年都没有腐烂,祝融剖开他的肚子,就有了后来的大禹。
大禹治水,也算是子承父志,期间经历的艰辛险阻自然数不胜数。但我们从“大禹治水”的故事里,第一记住的就是他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
这个事迹没有什么深奥之处,意思很明了,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理解,那就是三次经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
按照我们的文化传承来说,“家”永远是每一个人心中最大的牵挂。即使时至今日,交通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个人还是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会为了“回家看看”而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来。
那么,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口都不进去看看呢?
有人说,这是大禹工作太忙,忙于处理洪水,没有时间。
这么说显然是比较牵强的。我们不否认大禹治水时的繁重工作,但从自己家门口路过,推开门看一眼家人,甚至就只是看一眼家里的物件摆设,也是很多人潜意识里的自然行为,也占用不了多少时间。
在我看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可能不是没有时间那么简单。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答案,可能会和如下三种情况有关:
1、 大禹的“家”不是我们现代人意义里的家:
我们都知道,大禹是父亲鲧“所生”,而大禹出生的地方就是羽山。按照我们的传统来说,羽山也就是大禹的“家”,至少是其中之一。
而对大禹来说,羽山这个“家”并不是什么光荣之所,甚至可以说是他的一个心痛之处。
在潜意识里,大禹不愿意回到这个“家”,乃是人之常情。因此,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里的“家”,是不是指的就是羽山呢?如果是这样,那么到了家门口也不进去也就很容易说得过去了。
2、 三过家门里的“三”,也未必就是具体的次数:
古汉语里,对于数词一贯是比较模糊的。而“三”这个数字,在我们的习惯用语里,更多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未必就是具体的“3”次。有可能是好几次,但并没有人有具体的次数记载。
所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可能也只是说他有过“过家不回”的做法,并不是真的就是三次,也不是真的就是很多次。所形容的,只是有这么一个客观事实而已。
如果大禹不回家的次数未必是那么多、但却又是真实存在的现象的话,那么,这个“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否也仅仅是为了记载他某一次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即使到了家门口也没有时间进去呢?
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治水嘛,水火无情,如果在治水的过程中,完成某个阶段性的任务后,大禹有心回家看看,但刚走到门口,后面就有人追了上来禀报了什么紧急情况,亟待他立即回去处理。这样的话,就很容易解释这个现象了。因为这样的情况,即使在现代也会偶尔发生的。
3、“家”也可能不是家庭的家:
还有一种比较隐晦的可能,那就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里的“家”,可能也不是我们现代人认知里的“家庭”。
家这个字,在古代有很多用途,从它的繁体来看,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猪字,这和远古时期,人们从迁徙不定到定居蓄养牲畜有关。
而在母系社会时期,“家”其实也是一个姓氏,也就是现代人姓名里“赵钱孙李”一样的概念。
“家”这个姓,现代可能较少见到,但在西周时期,有一个叫做“家父”的名人,可是实实在在的姓“家”。而到了宋代,家姓更是大放异彩,一时间出过很多名人。
如果三过家门而不入里的“家”是这个概念的话,那么,这个“家”,很可能就是指的是某个姓家的人了。
中国姓氏起源于演变¥39购买
当然,这个人应该是当时很有名的人物,还和大禹的关系比较密切。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某位姓家的人,跟随大禹一起治水,两人是搭档也好,是主从关系也罢,但这个姓家的人,在当时是很有名的。大禹和他共事,好几次路过他的家都不进去,要不就是为了避嫌,要不就是其他原因,这也是很正常的解释了。
总之,在我看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确实体现了他大公无私的高风亮节,但上面这三个原因,或许都可以成为一定的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