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启示)
北宋名臣范仲淹,有一句忧国忧民的千古名句,为后世所敬仰和津津乐道,此句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只有简短的两句话,却写清晰了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其思想多为后世仁人志士所引用,从而传颂至今。此句在原文《岳阳楼记》中属于最后一段,即: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当时范仲淹并未去过岳阳楼,怎么能写出如此的千古佳句呢?原文中的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好朋友,由于遭到诬陷而被贬到岳州当知府,在任职期间,重新修复了岳阳楼,所以就想到邀请好友范仲淹写一篇关于岳阳楼的序。因考虑到范仲淹并未去过岳阳楼,所以就画了一张草图派驿使送过去,让他根据草图来写。于是就成就了这篇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
话说回来,若只从字面意思去看这两句话,其意思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一般人读完后,难免脑海中疑问重重。主要的疑问如下:
其一,如果连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怎么去忧国忧民?
其二,范仲淹身在高位,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我等小民,恐怕有掌勺之心,却无烹饪之器。
其三,治理天下万民,是有相关的部门在各司其职,与我们关系不大。
其实,对于以上的疑问,皆属于对范仲淹的这两句话一知半解;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是自私自利的思想在作祟。我们针对以上三个疑问,逐一分析一下,请各位参考阅读。
首先,《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为滕子京做了一个序,其更深入的一个层次是,作者想借此来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无论自己目前的状态,是锦衣玉食,还是缺衣少食,在国家与民族大义的面前,均需要以大局为重。不仅要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同时也要多关心国家这个“大家庭”,因为国家是由无数个小家庭组成的。只要我们努力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同时时刻留意与国家相关的新闻大事,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忧国忧民”。
其次,范仲淹虽然身在高位,却亲身经历过人间的疾苦。从他幼时丧父,到多次被贬谪至全国多地,以及一生中在文学、军事、政治上的成就,足可以佐证之。以上所说的“在其位、谋其政”,这是其在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思考和总结出来的相关施政措施。比如他提出的“十事疏”,虽然推行时间不长,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埋下了伏笔。这说明了一点:无论我们是否任职在关键的、或重要的岗位,只要我们认真地做好手中的工作,这就是为国家、为民族在做贡献。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会不会是封建社会的“愚民思想”,我认为不然。毕竟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这些“小民”,才会有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三,强者与弱者、智者与愚者、富者与穷者,皆是国家的一员,区别在于,每个人对于国家的奉献,大小不同罢了。当然,受教育程度稍高的“智者”,较之于受教育程度稍低的“愚者”,对事物的预见与洞察能力,必定不同。所以,智者思考的高度,足可以预知未来,从而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境界。而“后乐”,则是针对大力奉献后的成果,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得到。诚然,治理天下万民,确实有相关的部门在各司其职。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使自己成为能够治理天下的“智者”、“强者”,也是一种可以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途径。而不像某些人,拿“自私自利”作为盾牌,来掩盖自己“不求上进”的姿态。
借古而论今,读了范仲淹的千古名句,让我们在领略了古代先贤大智慧的同时,其对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同样是很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的。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们对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其中隐藏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寓意,还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理想,让我们时刻保持着激流勇进、居安思危的心态。当今社会,物质生活较之以前,已有大幅度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有些人已全然忘记了创业时的艰辛,从而出现了“享乐在前”的窘况。这种享乐主义的抬头,是对自己小家庭的不负责,是对未来的危险,放松了警惕。这需要我们积极去反思,怎样去调整心态,把忧虑考虑在前面,把享乐放在后面。
另外,我们还应该多向范仲淹学习“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如果我们每日保持积极向上、激昂奋进的良好心态,认真地完成眼前的工作,则我们定会创造出一把通往成功的“天梯”。所以,无论别人以怎样的眼光看待我们,只要我们一直怀有理想,最终坚持的结果,必定是功成名就,从而为家为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