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宦秘史(太后的宠宦txt)
唐德宗李适(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是唐朝的第九位皇帝,与其曾祖父唐玄宗一样,被叛军袭扰被迫出逃,即位之初,以强明主政,贬斥宦官,遏制藩镇势力,倡导清明节俭,俨然让世人看见大唐中兴之气,但是一场兵变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留下了许多骂名。
众所周知,司马光与王安石是政敌,都担任过宰相,双方水火不容。司马光对其的评价是“识度暗浅,资性猜愎,亲信多非其人,举措不由其道”,王安石对其的评价是“与汉元帝、唐德宗同道,即不须怪人臣多乖戾不忠信也。”这二人在对唐德宗李适的评价上,都认为其是与汉元帝一样的无道昏君,都被当做反面教材来劝谏宋神宗。而唐德宗即位之初倡导节俭清明的风气,却被后人苏辙评价为“帝即位之初,好名而贪功。”所以,唐德宗在后世没有什么好名声。而浮人认为唐德宗不算什么昏君,只是他处于的时期藩镇势力过于强大,唐朝已然积重难返,唐德宗也无能为力,他只能算是安史之乱的受害者罢了。
所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被后世诟病的唐德宗,揭开这位强明皇帝的悲剧一生吧。
出生天宝,少年多磨难
开元末年,沈氏以良家子选入东宫,为太子李亨之子广平王李豫(唐代宗)侍妾,天宝元年(742年)的时候为广平王李豫生下长子李适(唐德宗)。李适的出生并不顺利,广平王李豫作为唐玄宗嫡长孙在十五岁的时候举行成人礼,受封为广平王,同年便迎娶了秘书少监崔峋的女儿为王妃,这崔峋可能并不是很出名,但是崔峋的妻子韩国夫人是杨玉环的大姐,要知道杨玉环的娘家当时极为尊贵的皇亲国戚。这沈氏在王府备受欺凌,韩国夫人见太子长孙不是自己的女儿所生,也是十分恼怒。
初,妃挟母氏之势,性颇妒悍——《旧唐书》
这便是对王妃崔氏的描写,依仗娘家的权势,在王府作威作福,就连丈夫广平王李豫都礼让三分,所以沈氏先于王妃崔氏生下孩子,让崔氏十分妒恨,所以李适幼年的生活我们也可以知道,十分不好过。
性灵太急,不能容忍
天宝元年李适出生,玄宗、肃宗、代宗、德宗也算是“四皇同朝”,可谓是盛世。可天宝十一年十一月(公元755年),繁华之后的危机显露出来了,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率兵十五万以为朝廷诛杀奸臣杨国忠为由起兵勤王。叛军一个月的时间就攻占了东都洛阳,大将封常清、高仙芝企图扼守洛阳与长安之间重要的关隘——潼关,坚守不出,迟缓叛军的进攻锋芒。事实证明,封常清、高仙芝的据守险要、持久疲敌、伺机出击战略方针是正确的,当初叛军久攻不下潼关,大军疲惫至极,且叛军后方还有颜真卿等率领的地方军队在骚扰叛军的后方,可以说形势对唐王朝还是有利的。
可是晚年的唐玄宗十分昏庸,听信监军宦官的言语,以为封、高二将与叛军有勾结,不加调查就将这二位大将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死。
潼关的守备人物就落在了大将哥舒翰手中,哥舒翰到潼关也作出了正确判断,决定坚守不出。安禄山面对久攻不下的潼关,掩藏精锐部队,将老弱病残三四千人摆在潼关战场,来诱惑哥舒翰弃险出战。但是哥舒翰识破了计谋,继续坚守,不幸的是,宰相杨国忠与哥舒翰不和,且唐玄宗得到前线"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再加上杨国忠的挑唆,任哥舒翰怎样陈明利弊,玄宗对其都失去了信任,严令其出关攻打叛军,哥舒翰无奈只得恸哭出关。
结果哥舒翰一出关,在灵宝西原遭受的伏击,由于战场过于狭窄,唐军部队完全不能展开作战,死伤甚众,二十万唐军,逃回潼关的只有八千余人,哥舒翰被俘虏,后被杀害,公元756年六月潼关被叛军大将崔乾佑攻破。
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潼关告破,京都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没有想到灵宝之战惨败,仓皇逃亡,由于李适是太子长孙的缘故也在出逃队伍中,可长安的诸王、王妃、公主没有来得及出逃的大都被叛军俘虏,其中唐德宗李适的生母沈氏就被在俘虏中。
禄山之乱,玄宗幸蜀,诸王、妃、主从幸不及者,多陷于贼,后被拘于东都掖庭。及代宗破贼,收东都,见之,留于宫中,方经略北征,未暇迎归长安。俄而史思明再陷河洛。及朝义败,复收东都,失后所在,莫测存亡。
十四岁的李适,由于变乱,与母亲分离,母亲沈氏由于地位低下,未能被带走出逃。第二年的时候,唐代宗李豫作为天下兵马元帅打败安庆绪,光复洛阳,救出了沈氏,可是母亲未能得到父亲李豫保护,将沈氏继续留在洛阳冷宫,公元759年的时候,洛阳再次被史思明攻破,自此,母亲消声觅迹,音讯全无。而杜甫对于李豫这种薄情也写下了“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的诗句来嘲讽李豫的薄情行为。
经过几代皇帝的寻找,沈氏也没有找到,唐德宗李适对母亲是十分愧疚的,但是无可奈何,即位后只有对母亲加封一些虚名,对母亲亲族百余人加官进爵。
因为一场变乱,李适失去了母亲,这让李适一生都处于对母亲的愧疚中。但是这场变乱也让李适得到的机会。前者说过,李适虽为长孙,但是毕竟是庶出,广平王王妃崔氏才是正室,天宝五年的时候生下昭靖太子李邈,第二年的时候又生下召王李偲,当初崔氏的姨母就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玉环,母亲韩国夫人仗着妹妹的恩宠,谁都要忌惮三分。就连李豫对待崔氏这个飞扬跋扈的妻子也无可奈何,显然只要代宗即位,太子人选必然是必然是嫡妻崔氏所生的嫡长子李邈,就算是后来李邈死于代宗之前,崔氏还有李偲,所以怎么样都轮不到李适这个庶出之子来即位。
李适逃出长安的第二天,到达马嵬驿时,祖父李亨(太子)正在密谋政变,准备夺权和端掉杨国忠集团。太子李亨先是与东宫宦官李辅国密谋准备除掉杨国忠,再利用忠于玄宗李隆基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对杨国忠的不满,联合陈玄礼,等到杨国忠被几十个吐蕃使者以没有饭吃为由拦住,陈玄礼乘机鼓动士兵言“国忠与胡虏谋反”,逃离家园的士兵本就对奸臣杨国忠不满,便趁乱杀死杨国忠,杨国忠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和韩国夫人、秦国夫人都被乱兵杀死,随后集万千宠爱的杨玉环也被逼至死,至此王妃崔氏的母系势力已然消亡,没有了靠山的崔氏,让平日里受尽其欺压的广平王李豫迅速将其厌弃。
马嵬坡之变,李亨发动的夺权政变
及西京陷贼,母党皆诛,妃从王至灵武,恩顾渐薄,达京而薨。
王妃崔氏失宠之后,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便郁郁而终。失去母亲的李邈,在大历八年的时候便去世了,李邈死去第二年李适便以皇长子的身份正式被册封为太子,若不是安史之乱这场变乱使杨家势力突然倒塌,李适恐怕不能即位为帝。
即位之路,颇为坎坷
李适的即位,也算是十分坎坷。祖父李亨虽为太子,但也时时刻刻遭受奸人的谋害,不仅要在朝堂之上防备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的陷害,还要提防后宫贵妃、兄弟的诬陷,要知道唐玄宗就是因为猜忌曾在一日之内连杀三子,李亨可谓是腥风血雨闯出来的,若不是安史之乱发动马嵬坡政变,李亨一脉继承皇位还不一定。
而到了父亲李豫的时候,也伴随激荡的宫廷斗争,先是李豫以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位,在平叛中多建立功勋,广施恩泽,提高了自己的地位,击败自己的三弟建宁王李倓,加强稳固了自己的太子之位。由于自己的母亲章敬皇后吴氏在公元730年就已经去世,此时的后宫由肃宗宠妃张良娣把持,张良娣为皇后,必然拥护自己儿子为帝,所以李豫的太子之位还是有威胁的。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
张皇后首先勾结宦官李辅国,由于建宁王李倓经常参奏二人骄奢淫逸,引起张皇后和李辅国的不满,二人诬陷建宁王李倓谋害广平王李豫,从而李倓被赐死,且李豫的辅佐也被赐死。由于此时大权掌握在肃宗手中,李豫也不敢轻举妄动,只有韬光养晦。但是此时肃宗对立李豫还是张良娣所生的李佋为皇太子之间摇摆不定。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豫收复西京后,形势迅速稳定,功勋卓著,同年立李豫太子,此时十六岁的李适在继承皇权的位子上再进一步。
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安禄山、史思明虽然在内乱中相继被杀,但是安史之乱余孽未消,史朝义还是占据东都洛阳。同年四月,李适曾祖唐玄宗李隆基在长安皇宫神龙殿凄凉离世,祖父肃宗李亨也一病不起,此时父亲李豫监国,主持朝政。与张皇后同谋的宦官李辅国见太子势力逐渐增大,便投入太子麾下。有此张皇后便起了杀心,决定诛杀拥有兵权的李辅国,张皇后所生的兴王李佋早死,幼子定王李侗尚且年幼继承不了皇位,于是联合肃宗第二子越王李係,决定拥戴李係为帝。四月十六日,张皇后假借肃宗名义为由召太子李豫进宫,随后逮捕。
但是李辅国事先知道了这件事,于是派士兵将李豫藏在皇宫飞龙厩,当天夜里,李辅国和程元振带兵冲入宫中,将越王李係及一百多名谋反宦官逮捕,张皇后逃到肃宗养病的长生殿求得庇护,但是士兵在垂死的肃宗床榻前将皇后带走,肃宗怒不可遏,遗恨去世。张皇后、越王李係、兖王李僩、定王李侗被李辅国杀死,第二天李豫在肃宗灵柩面前即位。
李辅国(704年―762年),本名李静忠。
此时二十一岁的李适,对于皇位又进了一大步。同年,代宗李豫仿照自己亲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收复二京的先例,让长子奉节王李适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执行收复东都洛阳的任务,承担与安史叛军最后决战的任务。此时李适已然受封雍王,而父亲如此的培养,显然自己皇太子的位子也十有八九了,尝到了权利滋味的李适,但是此时的唐朝不是原来的唐朝了,也慢慢尝到了屈辱。
东征之初,李适派宦官刘清潭向回纥借兵,准备东征,但是史朝义派使者回纥说:“唐家天子频有大丧,国乱无主,请发兵来收府库。”回纥可汗当即发兵南向,刘清潭到了回纥可汗账内,回纥可汗此时已经知道唐朝国力衰,便百般羞辱使者,李适到达陕州时,来到回纥可汗营账内会见可汗,回纥可汗不仅不接见,而且还责令唐朝使者药子昂让雍王李适前来跪拜,但是药子昂言明雍王地位尊贵不能下跪,当即就惹怒了回纥可汗,将殿中监药子昂、御史中丞魏琚、中书舍人韦少华、给事中李进按到在地,鞭打一百下,而李适在一旁敢怒不敢言,由于伤势过重,韦少华、魏琚在当夜就死去,而为了借兵的李适则忍耐了下去。
仆固怀恩(?-765年9月27日),铁勒仆固部人,唐朝中期名将。
相拒久之,车鼻遂引子昂、李进、少华、魏琚各搒捶一百,少华、琚因搒捶,一宿而死。以王少年未谙事,放归本营。——《旧唐书》
十月,唐军从陕州开拔,李适坐镇陕州,前锋由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部与回纥骑兵组成,陕西节度使郭英义和神策观军客使鱼朝恩为后军,李抱玉、郭子仪分道夹攻洛阳,在强大的攻势下,史朝义兵败如山倒。仆固怀恩率先攻入洛阳,但是回纥军队在洛阳城内烧杀抢掠,是洛阳变为人间炼狱,而此时的李适依然坐镇陕州,因此此战的实际主帅是仆固怀恩。
但是李适此举为自己之后的坎坷埋下了隐患,由于此战实际主帅是仆固怀恩,在清剿史朝义余部的过程中,叛军邺郡节度使薛嵩以相、卫、洺、邢四州归降,恒阳节度使张忠志以赵、恒、深、定、易五州归降,雎阳节度使田承嗣、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也陆续归降,对于这些安史叛将的安置,仆固怀恩居然让他们继续占据河北地区,让这些叛将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来要挟朝廷。虽然这场战役彻底结束安史之乱,但是为李适即位之后埋下了隐患,因为这些叛将只是名义上承认朝廷,但是其在军事上、经济上仍然独立朝廷,属于半割据状态,河北三镇从此成立。
而李适作为主帅未能参与如何安置安史叛将安置的决策,让其即位以后尝尽了苦果。不过总的来说,这场变乱平息下去了,李适作为主帅受封为尚书令,与郭子仪等功臣在凌烟阁绘画肖像,以表彰其功。广德二年(764年),二十二岁的李适正式被册封为皇太子。
即位之初,锐意求治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在位十六年的唐代宗李豫突然去世,三十七岁的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经过多年磨难,其体会到民间疾苦和朝政紊乱之后,决定在即位之初大干一场。在居丧期间,为表示自己遵循礼法,刻意从饮食下手。
尝召韩王迥食,食马齿羹,不设盐、酪。
在居丧期间,饮食上多为素朴,为了大兴节俭之风,五月七日的时候,发布诏令停止各地州府和新罗、渤海国每年向皇帝进宫的猎鹰,停止山南道与江南道除了宗庙祭祀的果品之外的岁贡。此后,又陆续停止了南宁每年进贡的奴婢,剑南地区每年进贡的春酒,扬州每年进贡的铜镜、幽州每年进贡的麝香,唐德宗李适认为这几项都是扰民的弊政,将其罢免,减轻人民压力。
而且之后,禁止天下进贡奇珍异兽给皇室,下令把文单国进贡的舞象三十二头放生在荆山之阳,且把皇宫之内的豢养的豹、斗鸡等玩赏动物放生在长安附近山区,就连供皇帝狩猎的五坊鹰犬都全部放掉。且释放宫中宫女一百余人,还给百姓,减掉为皇帝演奏的梨园乐师及演戏的伶官共三百余人,这一切都为了减少皇室耗费,厉行节俭。且当时各州粮仓中,还有余粮一万四千余斛,德宗当即下令将其分给各州士兵作为军粮。这几件措施,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百姓十分喜悦,让天下看见了一个英明君主的作为,让饱受战乱的百姓看到了唐朝中兴的希望。
即位之初,手段强明
丙子,罢诸州府及新罗、渤海贡鹰鹞。戊寅,罢山南贡枇杷江南甘橘非供宗庙者。辛巳,罢邕府岁贡奴婢。癸未,罢梨园乐工三百人、剑南贡生春酒。……丙戌,罢献祥瑞,贡器以金银饰者还之。丁亥,出宫人,放舞象三十有二于荆山之阳。
德宗革除了几条扰民弊政之后,赢得了民心。对于代宗一朝权臣势力过大德宗也深有感触,代宗大丧期间,臣子需要每天去皇帝灵柩面前致哀,宰相常袞在代宗灵柩面前痛哭,因为过于伤心而站立不稳,因此,随从就一直搀扶着他。可是中书舍人崔祐甫认为这样不合礼法,由人搀扶在天子灵柩面前痛哭。此话传到常袞耳中,便深深忌恨崔祐甫。代宗遗诏规定“天下吏人,三日释服”即可,但是常袞以宰相之名出面教导应当遵循礼法为代宗皇帝服丧二十七天,但是崔祐甫争辩以道按代宗遗诏执行。崔祐甫据理力争,让常袞颜面扫地。
因此,便诬告崔祐甫“率情变礼,轻论国典”为由,将其贬至潮州,由此看来这常袞确实权势过大,本就崇尚节俭的唐德宗自然是站在节葬的崔祐甫一方。先是认为将崔祐甫贬谪到潮州定罪太从轻贬为河南少尹。而且在常袞贬谪崔祐甫一事上,本来需要三省宰相共同署名才能生效,但是代宗末期,只有这常袞一位实权宰相,另外两个宰相郭子仪、朱泚都是形同虚设,所以所有命令都是常袞一人署名,其余二人都是常袞代为署名罢了,但是这前朝的潜规则,到了德宗手里便不行了。郭子仪、朱泚上书表示同情崔祐甫,不应该贬谪崔祐甫,这一上书,让李适感觉到郭、朱二人不知道崔祐甫不知道已经被逐。连忙召见二人询问其已经签署命令,为何又上书说崔祐甫无罪。
二人表示不知道崔祐甫已经遭受贬谪,此时德宗才知道,这贬谪命令由常袞一人签署,欺瞒君主。当即就召回崔祐甫为同平章事即宰相,贬常袞为潮州刺史。此时朝中还有一权臣势力,那就是司徒郭子仪。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功勋卓著,不仅身兼多职,且在军中威望极高,不少将领只认郭子仪而不认皇帝。虽然郭子仪一心忠于唐朝,但是其军权过于集中始终是皇权的威胁。
郭子仪(697年-781年)
代宗在位是,就曾想分化郭子仪的军权,但是由于多方势力的阻止未能实施。而德宗李适即位后,当即尊其为尚父,并解除其兵权,加封其为太尉兼中书令,对郭子仪的家族子弟加官进爵,让其部将分别统领其旧部。这一系列的加封,其实就是解除其兵权,让其安心养老。至此,唐德宗李适打掉了前朝的权臣集团,在朝中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加强了自己的皇权。
可朝中还是有一势力严重妨碍了皇权,那就是宦官势力,由于祖父肃宗李亨和父亲代宗李豫的即位,宦官势力确实出力不少,从而导致宦官在政治上得到皇帝进一步的支持,经过肃宗、代宗两朝的发展,其势力确实发展不少。以至于拥戴代宗即位的宦官李辅国曾对代宗说过这样的话:“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有此可以看见代宗一朝的宦官势力足以威胁皇权和军国大事的处理。而且代宗对宦官也十分优宠,对于宦官公开索贿,代宗居然还是支持的。
而且宦官出使州县的时候,公然颁发文书索取贿赂,而且宦官作为皇帝使者,经常带着赏赐去各地节度使处,每次节度使所给的回礼一般都是宦官所得,且数额十分巨大。德宗李适为太子的时候,就十分厌恶宦官这种扰民的行为。即位后,李适派宦官邵光出使淮西,赐节度使李希烈旌节,李希烈送给邵光奴婢、骏马和七百匹缣、两百斤黄茗。此时被李适知道,当即杖责邵光六十,随后将其流放。此时还出使在外的宦官纷纷将礼丢到山谷之中,还没有收礼也不敢再收了。
上闻之,怒,杖光超六十而流之。于是中使之未归者,皆潜弃所得于山谷,虽与之,莫敢受。——《资治通鉴》
而对于经济,李适也是大胆启用新人。即位之初,打击常袞,立正直之臣崔祐甫为相,可是崔祐甫虽然贤德,但是为相六七个月就病逝,领死前推荐了道州司马杨炎为相。而李适也不循规蹈矩,破格提升杨炎为相,杨炎主政期间,实行两税法。
杨炎(727年-781年),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今陕西凤翔县)人。
唐初,实行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依据,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导致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而突然爆发的安史之乱让本就多有弊端的租庸调制更加经营不下去,不仅导致国家税收的减少,而且加重了人民的生活负担,长此以往,恐激生民变。在这等背景下,杨炎在代宗时期刘晏等人进行的税制改革的基础下,实施两税法。
此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虽然遭到地主贵族的激烈反对,但是德宗还是在即位之后第二年,强行推行,展现一个新皇的魄力。两税法中,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全部取消,但丁额不废,简化了征税方式;而且凡鳏寡孤独不济者,可以免税,这又是古代税法制度的一大进步。两税法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国家的税收,还减轻了广大人民的经济负担,简化的税收程序,提高了税收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安史之乱后的战后经济得到恢复。
有此可见,李适一上台便以强明政治手段推行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的创伤,颓败之后的唐朝在李适的带领下逐渐上升,可是,一场兵变改变其本可称为明君的人生。
奉天之难,改变人生
改变税收方式,触犯权贵的利益,面对地主权贵的讨伐,李适已然以强硬的手段推行,可是藩镇他依然还是强硬。前者说过,当初东征洛阳的时候,仆固怀恩擅自让归降的安史叛继续在原来的领土任节度使,导致河北、河南大部分地区还是处于半割据状态,这些节度使势力太大,且还是父死子继的世袭制。
建中二年(781年),原来安史叛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其子李惟岳上书朝廷,请求正式接任成德节度使,但是李适觉得藩镇势力太过于强大,拒绝了李惟岳的请求。魏博节度使田悦也上书力挺李惟岳,由此可见,这些割据势力都是相互勾结。当时这些半割据势力的情况是,成德节度使李惟岳拥有七州领土,拥兵五万五千、魏博节度使田悦有七州领土,拥兵十万、淄青节度使李正已拥有十五州领土,拥兵十余万、幽州节度使朱滔有四州领土,拥兵五万。这些原来安史叛将的后代,只是名义上承认朝廷,实际上其拥有极高的自治权。
河朔三镇
宝臣以七州自给,军用殷积,招集亡命之徒,缮阅兵仗,与薛嵩、田承嗣、李正己、梁崇义等连结姻娅,互为表里,意在以土地传付子孙,不禀朝旨,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旧唐书》
李惟岳、田悦、李正已为了抗拒朝廷的拒绝藩镇传子的措施,密谋武装抗拒朝廷,面对河北三镇的抗拒,李适也在调兵遣将准备武力削藩。在河北地区,有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邢、磁二州,这二州如楔子一样楔入成德镇和魏博镇之间,叛军首先发起了对这二州的攻击,李适急忙令李抱真和河东节度使马燧出兵救援,令派神策军将领李晟率中央禁军出征,马燧联军一路势如破竹,围困邢州的叛军仓皇而逃。
而李正已深知粮草对战局的影响,扼守徐州,卡住运往朝廷的水道。但是李正已病死,淄青镇开始内乱,李正已儿子李纳即位,可李正已的弟弟徐州刺史李洧不满意李纳,投降朝廷。德宗派朔方大将唐朝臣率五千人和宣武镇刘洽、神策军将领曲环驰援徐州,徐州之战也胜利,漕运也因此通畅。
唐朝的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更加严峻
在河北战场上,马燧与李抱真决定主动出击,在洹水岸边大破叛军,淄青兵几乎被全歼,魏博节度使田悦带着残军逃回魏州。而在北部战场上,幽州平卢节度使朱滔本就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不和,因此战争一开始,朱滔就联合成德镇大将张孝忠共同对付李惟岳,李惟岳被这二人大败,成德兵马使暗杀李惟岳,将李惟岳的头颅献给朝廷。此时叛军已经势单力薄,平定天下指日可待。
但是德宗对于处理河北战后之事犯了错误,就是分封新的节度使和没有因功合理封赏。782年,任命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为深赵团练观察使,且把棣州、德州划给朱滔。这种措施看似招揽叛将攻打叛将,但是这也培植了新的藩镇力量。但是这些将领都认为朝廷给的赏赐太少,此时田悦派人游说朱滔、王武俊等人,认为朝廷此举无非就是利用藩镇削弱藩镇,于是朱滔、王武俊等人本就对朝廷不满,二人降而复叛,与叛将领田悦联合。结果战局瞬间对朝廷不利,由于叛军势大,官军多次被叛军打败,且朝廷因为持久的战争消耗已然拿不出粮饷。
此时,王武俊和田悦决定拥戴朱滔为王,此时朱滔为冀王、田悦为魏王、王武俊为赵王,李纳为齐王,见朝廷无力征讨,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朝廷。此时朝廷无奈只得派出老臣颜真卿去安抚李希烈,但是此时李希烈已然不惧其威望,先是囚禁其,然后杀害。由于李希烈的加入,使形势更加严峻,但是此时妥协,朝廷的威望进一步低落,此时的李适已然是骑虎难下了。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
此时,德宗准备调泾原镇去平叛,节度使姚令言带领士兵五千余人来到长安准备领取封赏前去平叛,没有想到,国库已然空虚,拿不出财物赏赐这些士兵,此时,姚令言在宫中准备向李适辞行,但是泾原士兵已然不满朝廷的吝啬,全副武装杀向京城,此时京城中禁军大都出去平叛,面对乱军的突袭。德宗只有带着十之二三的王亲贵族从皇宫北门,仓皇逃出。而叛军盟主朱滔的哥哥太尉朱泚被泾原军拥戴为主帅,此时长安被朱泚、姚令言占据。此时的李适已经逃到了奉天,783年十月,朱泚在长安登基为帝,国号大秦。由于郭子仪旧部浑瑊坚守奉天,朱泚久攻不下奉天,使李适没有落到叛军手中,而且前线的李怀光回援奉天,但是奉天城内已经府库全空,就连皇帝的口粮都难以保证。但是德宗一直向将士们承认自己太过于浮躁,导致如此境地,面对皇帝的主动认错,使士兵士气始终高昂。
此时李晟也率军回援,面对各路勤王援军,朱泚深知需要尽快攻下奉天才能扭转战局。面对朱泚猛烈的进攻,奉天城危在旦夕,城中守军疲惫至极,李适已经做好了与将士的诀别,准备赴死。此时,李怀光率领大军击败了朱泚的阻击部队,前来救援奉天,朱泚见状只得逃回长安。但是李怀光惧怕德宗身边的卢杞等奸臣,且李适也不接见李怀光这位功臣,急忙令他去攻克长安,此举全然寒了李怀光等将领的心,李怀光认为就是卢杞等人捣鬼,依仗兵势,逼德宗贬谪这些奸臣,李适为了让李怀光出兵,便答应。结果李怀光,因为逼君王贬谪权臣后内心不安,害怕战事平息后,会被李适处罚,而且李适完全被战争慌乱了手脚,没有好好安抚李怀光,导致李怀光在长安西郊止兵不前,与叛军朱泚联络。等到李怀光反骨已现,李适才拿出恩赐去拉拢他,可为时已晚。
李怀光(729~785年),本姓茹,渤海国人,靺鞨族。
怀光对使者投铁券于地曰:“圣人疑怀光邪?人臣反,赐铁券;怀光不反,今赐铁券,是使之反也!”辞气甚悖。
幸好在奉天掌兵李怀光部将向李适密奏李怀光谋反,此时德宗已然准备秘密逃亡了,德宗一行人从奉天又逃到了梁州,朱泚派部将孟保等人前去追击,可是孟保不愿犯下袭皇驾之罪,草草撤军,李适才得以保全逃到梁州,这段时间的逃亡让李适失去了当初的雄心壮志,希望学习曾祖玄宗一样逃亡蜀地,但是被将领李晟劝阻,才留在前线抗击叛军,如果逃亡蜀地,进一步降低皇朝的威信力。
也算是大唐气数未尽,李怀光大多数将领、士兵不愿意做乱臣,得知李晟还在前线,纷纷投降李晟,抗击李怀光。此时李晟聚拢唐军残兵,又得到多处节度使的兵力支援,且李适给予李晟兵权,不干预其指挥,在公元784年五月的时候包围长安,且叛军行为反常,不据守长安,反而出城挑战,两军在长安北郊激战至夜,叛军大败,几日后,官军攻入长安,朱泚、姚令言率领一万残军西逃,而在逃亡中,朱泚与姚令言被乱军杀死,这场全国大乱就此落下帷幕。
泾原兵变,因吝啬导致的兵变。
光元元年784年六月十九日,德宗从山南的汉中启程回京。李适历时九个月的逃亡生活终于结束了,可曾经的雄心壮志却丢了。此后,李适对先前叛乱藩镇进行大赦,并下达罪己诏,声明自己“朕实不君”,先前叛乱称王的节度使朱滔、王武俊、李纳、田悦面对皇帝的妥协纷纷上表谢罪,去除王号。785年秋,李怀光兵败自杀,786年,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所杀,这场全国变动终于结束。
而李适面对各地将领的反复无常,近九个月的流亡生活,对自己最忠心的恰恰是内侍宦官窦文场、霍仙鸣所率领的一百多名宦官,在光复长安之后,李适一改之前对宦官的打击态度,对其十分宠幸,让窦文场和霍仙鸣统领神策军,使自己和父亲两朝对宦官势力打击的努力付诸东流,导致宦官势力尾大不掉,加剧唐朝后期的宦官乱政。
且李适经过这场变乱,历经九个月担惊受怕的流亡生活,失去了当初的雄心壮志,使其更加猜疑,对大臣多不信任,频繁的更换宰相,且在税收方面也增加了许多税收方式,加剧了人民的生活负担,对藩镇之事也多姑息,让唐王朝进一步走向灭亡。
浮人语
李适被后世视为昏君,也算是悲惨。但是我们客观来说,他不同意藩镇父子继承制,以武力削藩,但是其认识不到唐朝此时国力衰微,导致藩镇叛乱,全国烽烟四起,或许可以怪罪其不识时务,不懂缓慢削藩,但是其魄力亦是可以赞许的。
而且对于泾原军和李怀光的叛乱,世人可以说是李适的吝啬,导致姚令言和李怀光的叛乱,但是泾原军节度使姚令言在面对自己士兵叛乱,不加制止,反而加入其中拥戴朱泚为帝,且李适对李怀光百般退让来拉拢他,但是李怀光面对皇帝的退让,居然勾结朱泚谋反,且抗拒至死,此二臣本就是不忠不义之臣,岂是一些财物所能拉拢。
所以李适在即位之初,并不是后人所说的沽名钓誉之辈,而是真心想做一位好皇帝,只是性灵太急,不能容忍,过于浮躁,才导致多方变乱。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安史之乱后,藩镇拥兵太多,割据为王。也可以说,李适只是遇上了积重难返的时代,其本可以一展宏图,成为明君,奈何操之过急,导致兵变,犹如后世建文帝。
当初不同意藩镇传子,武力削藩,如今战争胜利,继续同意藩镇的传子制,命运似乎给李适开了一个玩笑。
李适,安史之乱让其得到做皇帝的机会,奉天之乱让其丧失了做明君的机会,前期为明君,一场变乱让其失去了雄心壮志,一位后世所诟病的昏君。其实李适算不上昏君,只是一个时代悲剧人物而已,一位安史之乱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