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家 电影(梦想家改造家)
2013年美国电影《白日梦想家》改编自1939年James Thurber的短篇小说《沃尔特·米蒂的神秘生活》。
原著曾在1947年被搬上过一次大银幕,而新版《白日梦想家》制片人SamuelGoldwyn Jr.正是当年老版电影制片人,著名监制Samuel Goldwyn之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Goldwyn即打算重拍该片,并计划由好莱坞当红喜剧明星金·凯瑞出演。朗·霍华德、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等多位知名导演都曾介入该片,但皆未达成合作,重拍计划一度被搁置。直到2011年,几经周折的沃尔特米蒂终于敲定由喜剧演员本·斯蒂勒自导自演。
本·斯蒂勒出生于知名演艺家庭,近年来以《博物馆奇妙夜》、《拜见岳父大人》等纯喜剧电影中的表演为观众熟知,但其实他从九十年代就监制、导演过多部喜剧电影、电视剧。
而《白日梦想家》的故事类型与其以往作品可谓截然不同。如同金凯瑞《楚门的世界》、周星驰《喜剧之王》,当喜剧演员创作非喜剧主题作品,往往呈现异乎寻常的精彩。
2013年《白日梦想家》问世,立即被认为是本·斯蒂勒有史以来最好的作品。斯蒂勒曾在采访中这样表示:"我们在这部电影中追求一些难以言表但触动人心的东西。我从未创作过这样的电影。”尽管有评论用“好莱坞式励志”批判该片,但全世界观众的高分反馈验证着这份“鸡汤”触动人心的事实——电影凝结着梦想、坚守、勇气与成长,呼应的是人类本性中永恒的矛盾张力与追求,更尝试深入当代社会人常见心理状态并给予真诚善意的解读。
故事主人公沃尔特·米蒂是一家知名图片杂志的底片部门负责人,其貌不扬、性格木讷,最大的勇气就是通过在线约会网站向心仪的女同事匿名表白。
最要命的是他与人交谈时常常直接走神,沉浸于白日梦状态:梦中的自己风趣幽默,英雄热血,是同性眼中的翘楚,是女神心中的偶像,恰恰是其现实生活中的反面。
生活中的他则是“三无青年”
同时,沃尔特就职十六年的杂志即将被并购,最后一刊待印封面“第25号底片”却在自己眼皮底下下落不明。重压之下,沃尔特鼓足勇气向心动的女同事寻求线索帮助——漂亮的梅丽尔是一位新晋单身母亲,对沃尔特的白日梦似乎并不反感,但距离爱情似乎仍言之尚远。沃尔特明白,这次自己不能再止步于白日做梦——为了拯救事业,赢得尊严,更为赢得爱情,沃尔特决定远赴格陵兰寻找拍摄者,合作多年却未曾谋面的自由摄影师肖恩·奥康纳,一位没有手机和固定地址的当代神人。
就这样,踏着《WAKE UP》燃爆的旋律,我们的梦想家只身一人开始了冒险之旅,上山下海,追天逐地,怀揣憧憬与执着,历经数不清的美景与险境,却始终一次次与肖恩擦肩而过。
当沃尔特疲惫而安静地站在冰岛唯一一家PAPAJONES外给梅丽尔打电话,霞光漫天,天地大美而沉静,沃尔缓缓讲述自己滑板年少时期的叛逆,讲述自己与早逝父亲间的深情。
你会注意到,这个时候的沃尔特,神态和气质已开始变化,他正在一点点苏醒,一寸寸破冰。我们不仅为这个即将摆脱世俗躯壳的准英雄轻轻慨叹。那一刻有多少人似乎看到了自己。
然而情节的发展正如现实生活本身之艰难:纵使沃尔特突破了自己,却依旧挡不住接踵而来的失业结局,而心上人前夫的出现更彻底击垮了他刚刚建立的自信。沃尔特坠入一片黑暗的谷底。他再次做起许久不发生的白日梦,但梦中的自己第一次不再是英雄,而是一名备受私生活丑闻困扰的政客,尴尬接受电视主持人嘲讽。沃尔特苦笑,失魂落魄地在纽约的黄昏中下车。
尽管一切又回到了原点,然而沃尔特再也不是从前。他破釜沉舟,接受失败的同时却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线索。生命正召唤他开启新的探险。
最终,他喜马拉雅山脉上找到肖恩和底片的下落,坦然返回、辞职、领取遣散费,重新勇敢面对爱情和新生。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去看远方、去探险、去接近自然;
冲破藩篱,靠近真实;
与人交融并感知彼此;
这就是生活的意义。”
这是影片中《生活》杂志的格言,是让沃尔特引以为傲并坚守多年的办刊灵魂。当影片结束时,神秘照片以最后一期封面的形态突然占据主人公与观众视线,所有人都产生了恍然大悟的释然——那是一张沃尔特在工作大楼下专心查看底片的黑白人物肖像,这既是吸引了肖恩的“不求任何关注”真正的“美”,更是《生活》杂志所传递的灵魂之凝聚。
而此时的沃尔特其实早已不再执着于获得这份答案——不仅因为他已经找到了爱情,找到了自信,更找到了照片外更重要的东西,即照片的主角,那个一直蕴含着光热的自己。专注、坚守、一丝不苟的认真与热爱——这样的主人公沃尔特,曾经被困于自己的不安与胆怯,用白日梦的方式维持生命的燃烧;而这一路下来的起伏跌宕、人心千回百转,沃尔特终于醒悟:内心的梦正是照亮探险之路的火种,缺的仅仅是重新审视与勇敢行动。
至此,主人公与生活完成了一次轻轻的击掌,彼此相视一笑,继续出发。
这样的电影,谁能不爱呢?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分子,谁能不受困于个体与集体身份角色的矛盾,不压抑什么、不渴望些什么?我们有感于这部电影,是因为一次次在主人公中看到自己,看到那个哭泣的自己,看到那个期许的未来。主人公惯于用白日梦释放,你与我则通过电影做梦。电影会结束,梦是否会醒?而醒后你我的生活是否又能如沃尔特般逆境重生,把“白日做梦”活成“白日传奇”?
电影中,沃尔特由“梦想家”变成“探险家”,而这两个角色间绝不仅仅是表面上对立的关系,恰恰是因为先有梦才能去探险;探险路上坚持的信念,也必是那梦境般幻美的初衷。现实中有追求有坚守,才能拥有起身去追梦的决绝,一如25号照片中的那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