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明老公(苏小明第一任丈夫程志)
敬请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苏小明1957年出生于北京一个艺术家庭,父亲董小吾,母亲苏明都是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文艺工作者。苏小明的父亲在中国歌剧界颇有影响,歌剧《刘胡兰》中的经典唱段《数九寒天下大雪》,就是她父亲创作的。
苏小明有4个姐姐,她在家里排行最小。苏小明3岁开始学钢琴,1975年考入北京海政歌舞团学唱女中音。1980年中秋节,《北京晚报》举办“新星音乐会”,苏小明一连独唱8首歌曲,《军港之夜》就这样被传唱开来。这是第一首反映海军生活的抒情流行歌曲,苏小明也成为上世纪80年代流行歌坛的一个标签。后来,《妈妈,我们远航回来了》《幸福不是毛毛雨》等歌曲的推出,将她的事业推上巅峰。
那时她是绝对的大明星,大红大紫。一次,苏小明下部队演出,发现台下几千名战士全剃着清一色的光头。原来,战士们不喜欢剃头,领导就说谁不剃头,谁就不能看苏小明的音乐会。可见苏小明当时有多火!
唱了几年后,苏小明觉得自己的声乐水平有待提高,加上有人说她音域窄,演唱受限制,一些歌曲唱不了,她决定上大学深造。80年代国内唱流行歌曲的,不能进音乐学院深造,苏小明决定去法国留学。
1985年春天,苏小明在杭州体育馆进行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她哭了,乐队成员哭了,台下的观众也哭了。这年6月12日,苏小明拎着两个皮箱,带着46美元,自费去法国留学。登上飞往法国巴黎的航班后,她哭了一路。
因为英语不好,苏小明无法考音乐学院,便进语言学校学英语。为了生存,她与3个学音乐的女孩合开了一家杂货店,出售日常用品。不上课的时候,她们轮流在杂货铺卖东西。苏小明经常一站就是大半天,每晚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生活点点滴滴都是艰辛。后来因为经营不善,杂货铺倒闭了。望着剩下的一堆肥皂、牙膏,苏小明一脸茫然。她硬着头皮,将这些东西向留学生低价推销。
在法国,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大堆开支等着自己。苏小明又找了一份工作,去剧院当领位员。每天晚上7点,她准时守在剧院门口,打着手电筒,将一位位观众领到座位上。遇到有的观众心情不好,就冲苏小明发脾气。她始终以微笑面对,但心里有委屈和失落。
这年9月,苏小明从语言学校毕业了,报考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当年中国的音乐大家冼星海就在该校留学。考试时,苏小明用中文演唱冼星海创作的歌曲,顺利被录取。就这样,苏小明成了该校古典歌曲专业的留学生。
进入大学后,苏小明得到了一位华侨的资助。但对方也提出条件,让苏小明录制一盘专辑《我在巴黎》。这年寒假,苏小明回北京时,将专辑录好了。但此后10来年里,她一直没有回过国。为了挣学费和生活费,苏小明还教一些华侨的孩子唱中国歌曲。在大使馆文化处的介绍下,苏小明去巴黎以外的地方参加一些演出,挣学费和生活费。
1988年,苏小明演出时,认识了法国男孩埃瑞克?古龙。他身高1.78米,比苏小明大1岁,从事国际经济工作。帅气的埃瑞克高鼻梁、挺下巴,像个运动员。他很爱苏小明,苏小明的妈妈去法国看女儿,埃瑞克对她也很好。
1990年7月,苏小明与埃瑞克在法国结婚了。婚后,夫妇俩育有一个混血女儿。随着在法国的时间一长,很多人知道苏小明曾是中国的红歌星,法国的6家电视台有4家邀请她去工作。苏小明先后在这4家电视介绍中国流行音乐,演唱中国歌曲,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1995年,埃瑞克因为工作原因,要长期驻守北京。苏小明带着女儿随丈夫回北京生活。阔别歌坛10年,一切都变得陌生了。苏小明复出之路充满艰难,便开始转行拍戏。在老朋友姜文、发小胡玫的帮助下,她正式走上了演艺之路。
此后20多年间,苏小明参演了《汉武大帝》《奋斗》《老炮儿》《北京青年》《大江大河》等众多影视剧。她的表演清新自然,没有痕迹,深受影迷喜爱。
苏小明与宋丹丹是铁杆闺蜜。当年她刚回国时,宋丹丹遭遇了婚变,苏小明与老朋友、著名歌唱家张暴默热心给她介绍对象。她拿出电话本,一个个找候选人,抱怨道:“怎么全是已婚的,没有单身的?”在她和张暴默撮合下,宋丹丹与国企干部赵玉吉相识了。
见面那天,赵玉吉请3位女士吃饭。宋丹丹向两人递眼色,3个人去了洗手间。宋丹丹问:“这个人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还没再婚?是不是身体有缺陷呀?”苏小明快人快语:“肯定没问题,否则我给你两万块钱。”宋丹丹踏实了,与赵玉吉结婚后非常幸福。
苏小明的婚姻也很稳定,她将工作和生活分得很开,从不在公共场合谈论家庭生活。埃瑞克是法国人,有自己的生活态度,也不愿跟苏小明搅在一起。于是很多人都以为他们离婚了,在背后说苏小明单身。苏小明“被离婚”了许多年,她也没有辟谣,谣言就这样一直流传着。
2020年,苏小明已经63岁了,生活归于沉寂。曾经大红大紫过,现在过着普通生活,苏小明没有失落和遗憾。她说,其实自己去法国时,就将自己当成了普通人。留学10年间,她彻底忘记了曾经的辉煌,让过去归零,重新定位自己。现在苏小明拍戏,参加朋友聚会,出席公益慈善活动,过温馨低调的家庭生活。这种平凡人的幸福烟火,让她很知足,也倍加珍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