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关键词(个人关键词)
本版图片均由视觉中国供图
如果把2020年浓缩成一个词,你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热心读者、网友朋友用留言展示了他们寻常生活里的潮起潮落。
---------------
【成长】
@树叶:成长不一定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是阅历的丰富,也可以是精神的收获。2020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获得文学赛事奖项、去北京见偶像……人这一生,总得活得多姿多样才好,生活应是富有挑战与激情的,而不是日复一日的叠加。尽管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困难,会跌倒、会受伤,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都会在生命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路的跌跌撞撞,留存心间都算作成长。
【反思】
@容我先静静:从毕业到工作这两年,毫无过渡,忙碌让我不断地前进和成长,无论你有没有非常明确的方向。今年初的疫情让所有人都被迫待在家里,我有了反思过往的空闲,去感知自己的变化,梳理自己这两年的路以及规划我未来几年应当怎样去安排人生。
【努力与幸运】
@ X:人生正处于大三关键期。疫情期间在家里,与初高中学业优秀的朋友们频繁联系,认识到眼界与水平的差距,于是下定决心向他们看齐。返校后,一鼓作气,考四级、教资、六级,以及准备期末和考研。自己清醒地认识到,只要努力,上天一定会眷顾到我。考四级前看公众号,有押题押到“北京烤鸭”;考教资前把微信昵称改为"致敬班杜拉" ,因为喜欢他的社会学习理论,考试考到了他的“自我效能感”。我相信,只要把那份对于学习的热忱与一鼓作气的勇气延续下去,我想要的,终将向我奔涌而来。
【选择】
@two a penny:俗话说:人生处处都是选择题。2020年2月是大三下学期,虽然受疫情影响,上半年长期在家上网课,但总归是成功的,为本科三年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上半年时间,要考研的我面临“选择题”:选择哪个学校、专业;继续本专业深造,还是跨领域报考。对我来说,做的最大的突破和最有勇气的事情就是从经济学类跨入了新闻传播学,为我开拓了新的视野,发现了世界的另一个神秘领域,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备考过程中,大脑里常常会有两个声音在碰撞,一个在说“上坡路不是好走的,但山顶的风景会很好看”,一个又在说“又不是一定要走这条路,实习就业也可以啊”。相信这也是许多考研人的心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希望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有所期待,有所收获。
【挑战】
@JS2570368:疫情使学业短暂停歇了一下,在家的宅居让我体会到一家人在一起的生活滋味。一开始有不适应,所有人都没事干,长时间离家也让我和父母有些“尴尬”,学着相处是第一个挑战。网课则是其二,这让我明白自律的重要,重新有了时间审视自己,规划未来。2020或许就是不断超越,迎接挑战吧!
【懵懂】
@smile:我是今年的高考应届生。还记得2019年年末,我躺在床上用“老人机”听广播播报员倒计时着2020年的到来。我会半夜起来在阳台开着台灯和同学聊着未来,聊着高考后要做的事,聊着自己想要成为的人。随后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我所有的脚步,虽手忙脚乱,却又不得不往前走,因为高三的时间只有墙上的倒计时钟。
从2月开始停课,转而到线上上课,整整3个月网课我都在自责和焦虑中度过,我现在还会偶尔登录网课软件听听那些我曾经听不进去的课。还记得那个会趴在电脑桌前睡着的自己,用晚上凌晨的自习去“赎罪”。返校后,因为疫情原因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各种考试压力很大。终于,高考结束了!因为疫情,2020年过得很快,像是一场梦,懵懵懂懂。
【历险记】
@李淑君:毕业、择业、就业,2020年一气呵成的同时又充满变故。我选择走心中这条让我干劲满满的路。有时,我选的路可能不是大人眼中那条“正确”的路,因此2020年是我听过最多“你不行”“你肯定会后悔”等关心的一年。我心理还没强大到可以抵御这一切让我矛盾的“关心”。我自知这是我的历险记。这条路会很难,就像现在我每天都很吃力,未来很大程度上也会很吃力。但我总觉得这会是鲜活的我。历险记开篇,我猜不到前方会有什么,我可以“打怪升级”。这是我的人生,或好或坏,就让我自己先试试好吗?
【志愿者】
@半瓶水晃荡:今年大年初一,当我乘车在原来的省道现为国道的二县交界处被拦下要求测体温时,我突然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我知道该是需要志愿者参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了,自初四起,我开始参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宣传、卡点登记测温等工作。我做了整整一个月的志愿者,与村里的党员干部、开发区驻村干部和其他志愿者共同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奔波出力,见识了共产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等各路人马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风采。那红色的志愿者马甲在城乡各地飘红,这是一片激情燃烧的火焰,这一片红深深地刻印在我人生的履痕里,也刻印在大众的印象里,难忘这个城乡飘红志愿服务的特殊春节。
【坚守】
@好事总发生在下个转弯儿:白衣战士们坚守岗位,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民警和军人们的坚守一线,给了我们莫大的安全感;快递员和外卖小哥的坚守,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2020年春节期间,我们每个人守在家里,共同渡过难关;在疫情期间,正是14亿人的坚守,我们才迎来春天。我爱中国!
---------------
听力:从宏大的背景音中捕捉每一个音符
秦珍子
一切都是从一连串提示音开始的。
手机里的新闻应用在弹窗,微信群在刷屏。我把铃声调大,生怕错过任何新消息。
不断传递的恐惧,拼凑不出瘟疫的面孔,它像日蚀一样投下巨大的阴影。
除夕前一天,我陪母亲去医院,在拥有“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院落里,我看见紧急建立的隔离病房。住院部的走廊很安静,在那里工作的朋友对我说,副院长又去武汉了。
那是一段竖起耳朵的日子。于工作,我是记者,负责采集真相。于生活,我是孩子的母亲、母亲的孩子,要想守护她们,信息是构建安全的材料。出不了门,就在网络中东奔西走,揪着电话信号追问远方的数字、地名、人名和人们的经历。
我几乎每天都在采访,通讯录列表涌入大量陌生的头像,通话记录标记着武汉、黄冈、天门、荆州……在那些讲述中,我好像听见咳嗽声、呼救声,也听见穿防护服行走的哗哗声、呼吸机运转的咕嘟声。耳机仿佛在耳朵里生根,每次扯出来都像要带出脑花,但那恐怕是我一生中听力最好的时刻——通常,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20赫兹到2万赫兹,而送别抗疫英雄时,有人在雪地里躺成感叹号,我听见了轰鸣着的沉默。
持续撞上鼓膜的声波催生了一些改变,我开始从宏大的背景音中听取每一个音符的坐标。一个销售员在封城后,想办法把更多核酸检测试剂盒带到医院,深夜的街头,他驾驶的小货车隆隆作响。一位村医,因为缺少防护物资,就穿着雨靴、戴着摩托车头盔去门诊值守,一遍遍向村民解释着。一个儿子不停地拨打电话,为父母寻找病床。机舱里响起即将降落的提示,又一批援汉的医护人员即将抵达。我还听见,有人因失去亲人而痛哭,有人为求生而追问,有人大声喊出实话,有人仍在说谎。
他们的声音如此具体和尖锐,每一次波动都在历史的石碑上留下划痕。
我怕错过,也怕听错。这一年没有奥运会赛场的欢呼。美国大选的鏖战声响彻地球。大洪水延迟了歙县高考入场的铃声。国际原油价格则把“地板”砸得咚咚作响。无数年轻人等待着一通招聘录用的电话,另一些人,则奔跑着和贫困说再见。直播镜头前,明星竞相推销商品、组团唱歌。而在离舞台很远的地方,一个没能生育的女子在丈夫一家的暴力下无声地死亡。
听见这一切并不难,难的是理解这一切。就像做外语听力题,听写填空不难,判断和选择题难。我感受欢快、感受悲伤,也不想拒听冰冷的真相。时代的心脏是人的血肉做的,它注定会有杂音,杂音并不可怕。
居家办公的日子里,我有机会和父母说了很多话,有时相谈甚欢,有时争执不断。但即使是冲突也很珍贵,18岁之后我离家求学,没再拥有与父母长时间朝夕相处的机会。孩子不上幼儿园,整天在身边叽叽喳喳,原来她已经会用那么多词,有那么多心思了,一颗种子长成树,这几米我好歹赶上了。另外,烤箱到点的叮声有香味儿,小猫找人的叫声拐俩弯儿,要听见生活的细节,还得慢下脚步来,一个劲儿朝前跑,耳畔只有呼呼的风。
这一年,听了太多生离死别、惊心动魄,我的耳朵也怠惰了。此刻,2020年年末,国内又有新增确诊病例,北京还略多几个。然而,如今我的耳朵已不同当初的紧张。毕竟我们已经摸清了坑,蹚熟了路,想必既不会有人拿锅盖遮泳池,也不会有人去囤米囤面了。
对了,没聚会、不唱K的日子里,我又把久别的钢琴练起来了。特别想点炸鸡外卖的时候,就弹一会儿,让美好的琴声填满空虚的胃,减肥效果不错。
许多年以后,我一个老太太,听力严重衰退,只能听见眼前的钢琴,早已听不到远方,但那琴声一定会让我想起高分贝的2020年——那是它持久的回声。
---------------
三十而已:逆着社会时钟大胆试错
童笑薇
犹记得在29岁的某个夜晚,从噩梦中惊醒的我,随手翻开村上春树的《眠》,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过着中产阶层令人艳羡生活的30岁女性,每当失眠的夜晚,她就偷偷躲在车里喝酒吃巧克力寻找自我。读完后,我怀着对30岁即将到来的无限怅惘,睁眼直到天亮。
今年夏天,《三十而已》这部电视剧火了,我跟风看了些名场面,本以为自己能从中找到独立女性自我奋斗的励志共鸣,结果却收获了满脸尴尬。正如豆瓣网友阿淮的评论:“这部剧最不真实的地方在于,大多数人到了30岁,没有王漫妮的美貌、顾佳的能力、钟晓芹的户口,却拥有她们三个人的所有烦恼。”
这几年,社会舆论似乎特别流行贩卖焦虑,配合着消费主义的风潮,年龄焦虑尤其畅销。忽然之间,步入30岁后的群体,被舆论贴上了“中老年”标签。我们的手机里出现被大数据精准关怀而来的各种推送,或是婚纱摄影,或是幼儿早教,或是逆龄整容,或是植发广告。社会时钟在头顶滴答飞驰,舆论压力在耳边大声呵斥,提醒我们升职要完成的KPI,几十年后才能还清的贷款,房价望尘莫及的学区,日渐年迈的双亲,精力透支的自己,以及望着熟睡的幼子时,还在默默纠结要不要响应政策生个二孩……30岁后的我们踩着现实的齿轮拼命向前,不敢怠惰。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很多人用刺猬乐队《火车驶向云外,梦想安于九霄》的这句歌词感叹韶华易逝和年龄焦虑,我也曾深以为然。直到今年,身处音乐节现场,当我参与激动欢呼的大合唱时,终于听懂,我们唱的并不是老去的无奈,而是坦然接受青春易逝后,依然心存梦想的倔强。20岁的时光确实无法逆转,30岁后的我们不再是懵懂任性的小孩,但距离真正老去依然十分遥远。
我所熟悉的A君与C君,就是不太遵守社会时钟的30多岁的人。几年前,24岁的A君与30岁的C君结婚,成就了一桩外人眼里“物质水平门当户对、精神交流旗鼓相当”的完美婚姻。按照理想的人生剧本,他们应该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抚育两个孩子,赡养四位老人,过上奔波而幸福的小生活。然而,婚后第三年,C君突然辞去了体面的职位,放弃了可观的薪水,在短暂创业失败后成了游戏宅男,再没有出去工作。
A君没等来丈夫再就业,却等到了自己的30岁。这一年,在经历了事业、家庭和生活的轮番考验后,A君果断放弃少女时代依赖婚姻的幻想,开始逆着时钟“折腾”。她辞掉大平台稳定单调的工作,加入正处业务上升期的小团队,在从未涉足的领域和职业轨道尝试重新开始。A君买下属于自己的小房子,一个人扛下了所有装修任务;同时照顾生病的父母,辗转京沪两地求医。30岁的A君,第一次实践“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
A君也放下对婚姻的幻想和执念,甚至理解了他的选择和逃避,支持他再次走出去创业。在结婚6年纪念日当天,他们揣着离婚协议再次踏入民政局,又挽着彼此说笑着离开。
离婚后的他们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C君顶住自己父母的压力,主动留下A君,并坚持让她住到疫情缓解后再搬走。疫情期间,A君和C君同甘共苦,苦练厨艺,共担家务,戏称他们拥有“最完美的离婚”。A君面对朋友的关切解释道:“我们之间破裂的是婚姻而不是感情,离婚只是30多岁时的阶段性关系调整。”
逆着社会时钟的A君和C君,只是30多岁的普通人,甚至是社会观念里的“失败者”。或许曾被生活消磨勇气,被现实剥夺精力,但他们仍忽略歧视,拒绝焦虑,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大胆试错”。无论是30岁还是20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但在此之前,每个人首先应该倾听内心的声音:“你想成为怎样的自己”“你想拥有怎样的30岁”……而不能毫无独立思考,完全照抄舆论强加的“??岁任务表”,在一个接一个焦虑中,对着刻板印象里的年龄任务拼命打勾,走完流水线一样的人生。
在30岁生日那天,我忽然想起29岁那个未眠之夜读到的一句话:
“我年届30。到了30岁就会明白,世界并不会因为你年满30而告终结。”
我把它发到朋友圈,这是对年龄焦虑的公开宣战,也是与伙伴们的共同激励。
不久前,我收到了来自C君的信息:“我爸妈来了,跟我大吵一架,我需要去你家躲躲。”
一小时后,我的前夫C君出现在门口,我们说笑着,一如20多岁的往昔。是的,那个故事里的A君就是我。我的30多岁,不遵守社会时钟,不为年龄焦虑埋单,在平凡中追随有趣而充实的生活。
---------------
相亲相爱:从成都到武汉的温暖记忆
任皓
2020年之初,或许没人能想到,“新冠”这个名字将困扰我们如此漫长的时间。面对这场疫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与见证者。虽然我身在成都,但在疫情最严重的的时候,我和身边的朋友,都十分挂念武汉的情况,这些与抗疫有关的故事,也成为我今年最难忘的记忆。
小郭是我9年前在武汉一家杂志社实习时认识的同事,也是我在这座城市认识的第一位朋友。后来实习结束,我回到浙江,毕业后又辗转回到四川工作,虽然我们在此期间没再见面,却仍在网上朋友圈动态中关心着彼此。
时间倒退到2020年1月20日,这是我第一次对新冠病毒产生警觉,当天中午我就去食堂买了两个口罩。随后几天,大家一直在忐忑中准备着过年。武汉封城后,我立刻联系了远在武汉的小郭,她说准备留下,和大多数武汉人一样一同坚守。
那个除夕夜并不平静,我已经无心观看春晚节目,我第一次意识到,在可怕的病毒面前,人类是那么无助与渺小。虽然远在成都,但我很想为武汉的朋友做点什么。我想到,武汉此刻最缺的应该就是物资。我赶紧在微信上联系此刻坚守在武汉的小郭。在了解到目前武汉的真实情况后,我立刻在网上下单购买口罩准备给她们寄去。
我深知,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而众人拾柴火焰高。除夕当晚10点,我立刻在朋友圈发起倡议:“我们或许说了很多加油的话,但实际行动更重要!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我们的祝福和加油付诸行动!哪怕是一张写有鼓励与祝福话语的卡片!”
在倡议后,我也留下了小郭给的地址。我迅速得到了朋友的支持。我们都清楚,除了物资的补给,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精神鼓舞和心灵安慰。网络虽然让我们沟通更便捷,但是特殊时期中,手写卡片,却更能让身处险境之人感受到来自远方同胞的关心与安慰。
这个倡议很快就得到全国各地朋友们的支持,有捐钱让帮忙买口罩的,有拜托写明信片祝福的。这些祝福的卡片来自四川、浙江、北京、海南等全国各地,他们之中有教师、有学生、有医生,还有创业者。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些暖心的话:“亲爱的朋友:夜空中除了星辰还有烟花,除了烟花还有你的眼,除了你的眼还有我们的爱,朋友,加油!——来自四川宜宾的朋友”“亲爱的朋友:在远方,有无数牵挂着你们的朋友,你们一定要挺住,照顾好自己,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武汉加油!——来自北京的朋友”。
在多方渠道的努力下,在2月14日,我终于成功地把购买的几百个口罩和16张手写的明信片一起寄到武汉,并请小郭转交给身边的武汉人。
小郭后来告诉我:“当时很多身边的朋友,每天只能宅在家里。不少人内心很慌乱和空虚,很希望能有人关心自己。那些收到卡片的朋友,得到了很大的宽慰和鼓舞,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而是有这么多朋友陪着自己,关心自己,关心武汉。”
在武汉抗疫期间,小郭和同伴都戴着我们寄去的口罩,在疫区进行志愿服务工作。后来,他们给收到明信片的人录了视频转发给我,我把视频又转发给每一个参与制作明信片的人。其实,和前线医护人员相比,我们能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事,但那份真情,以及温暖和感动,却是十分真切的,或许在所有参与者的记忆里,都是难忘而温情的回忆。
这段特别的经历,是我和好友小郭共同拥有的美好回忆。我已经约她,等疫情完全消失后,她可以来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看一看,叙叙旧情。她也约我再去武汉,去逛逛曾经走过的街巷,再看看这车水马龙的繁华城市。毕竟在这座城市,9年前,两个女生的友谊故事从这里开始,9年后,它又见证了一个特殊时期里相亲相爱的故事。
---------------
重新定义:让更多女性乘风破浪
惬意
2020年夏天,最火的综艺节目非“浪姐”莫属。由演艺、音乐、舞蹈等各界30岁以上的女星们“逆龄”参加的女团选秀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一举成为全网最火爆的刷屏综艺。节目的官方口号叫做“三十而骊,青春归位”。姐姐们自身再次强势走入公众视野的同时,也掀起了全网新一轮关于女性议题的讨论热浪。重新定义女性的职业选择和生育自主权,探讨女性的身体、年龄、欲望等话题,一时引起了整个舆论场的共振。
在今年的各种影视、娱乐节目中,各类打破性别观念桎梏的声音喷涌而出。《三十而已》准确抓住了当代都市年轻女性的年龄痛点,扬起独立女性的大旗。《脱口秀大会》第三季中,颜怡颜悦和杨笠的段子已经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纵你再是“厌女症”晚期患者也不禁捧腹大笑。
在这些讨论之外,媒体和公众更关注到了社会重大议题中的女性坚守者。云南华坪女高的张桂梅校长坚守乡村一线数十年,今年忽然火出了教育圈,让农村女孩教育问题得到了更多社会关注。同样令人难以忘记的,是疫情下的一张张女性面孔。她们是驰援一线的逆行者,是医护人员中的“铁娘子”。
然而,我也无法不去留意到另一种女性声音的缺席,那是一种隐在时代浪潮最底部的沉默。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常年行走在西部农村地区,拜访过许多贫困的家庭,见过许多坚忍的妇女。
有这样的一些妇女,她们从小到大不曾走出大山,没有上过几年学,十几岁时就已嫁人。有的为了给婆家生出男孩,不到30岁就已生育5个孩子,忍受着贫穷和丈夫的出轨,遭受家暴却不愿意报警。
影视剧中女性独立自强的话语,在严酷的生存现实面前显得缺乏根基。你可以劝她离婚和报警,但是如果社会环境和乡土观念不改变,如何要求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她自己作出改变?你可以批评有的农村贫困落后,但是对充分享受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的人来说,又如何要求农村妇女仅凭自强不息就在这种环境中乘风破浪?
人的生命就像许多风中的种子,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有的种子落在北上广,有的落在小城镇,也有的落在最荒凉的岩峰里。但是,却都是一样要生长出来,要见太阳,要经风霜。
我想,在这个意义上,岁女也是我的榜样。她是那样坚强和倔强,用她自己的方式支撑起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女性在女性话语表达中是比较边缘化的。而在2020年,随着社会对张桂梅校长言论、方洋洋事件等话题的延展性讨论,更多属于贫困地区的女性境遇开始被看到、讨论和改变。
女性的重新定义不仅需要自身的智慧和勇气,更需要来自社会的支持。相信在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社会关照、保障的加强下,会有更多人迎来属于自己的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