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的利弊)原创职场手记2019-12-11 09:14:08
钢板,经过950°C的高温加热,一次成形后通过迅速的冷却,使其每立方厘米可以承受至少10吨的压力。
经过压铸的低密度镁合金与高强度钢板结合,组成了它的框架。
始建于1883年,位于美国匹兹堡市的全球性制造企业,早已为此等候多时,极具防护性与耐腐蚀性的水性涂料,赋予了它璀璨夺目的蓝色。
由此,海神三叉戟锐利的刃尖矗立之上,他坐在车中,低头看向手机,双手快速的敲打。
“哎,这个车太耗油了,天天加油,我下个月要吃土了”
配以不经意间显露的三叉戟标志、最高310时速的仪表盘,一切都是那么完美,那不经意间的吹嘘,跃然网络。
这是
假装的谦虚
假装谦虚是最虚伪的表现,因为这可能是信口雌黄的开始,又或者是拐弯抹角的自我夸奖。——偏见与傲慢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只要是有人存在,并且互相之间可以产生交流的情况下,我们不免会遇到这种事情。
“我老公真的太烦人了,他不知道我喜欢什么颜色的口红,就买了整套的纪梵希小羊皮”
“哎,这个月业绩完成得不好,提成还不到3万”
他们在表达时,语气与动作似乎隐藏着巨大的不甘与愤怒,但神情上却分明洋溢着按耐不住的骄傲。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他并不是在谦虚的表达,而是经过谦虚伪装的吹嘘。
01 谦虚
谦虚是当别人询问或自己表达时,不去刻意的放大自己的价值与能力,并且在日常交流中,具有开放的心态,可以主动的求教与虚心的接受对方传授的知识。
并且谦虚,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比如我们出色地完成任务时,面对他人的夸奖,我们会说都是同事们给予的帮助;比如我们请人吃饭时,明明满桌珍馐,却要说道粗茶淡饭。
正如《老子》第二章所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
在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影响之下,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会拥有谦虚的品质,但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开放的心态,都愿意功成而不居。
02 假装谦虚
自夸的人的虚荣的性格,显示他的隐秘的恶。——伊索
既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开放的心态,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功成而不居,那么自然有部分人会无法控制的想要吹嘘自己。
吹嘘的定义为,夸张的宣扬与编造自身的能力与价值,脱离实际情况,是以炫耀为导向的吹嘘行为。
正如前文所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假装谦虚的吹嘘行为,以谦虚进行开头,不痛不痒的描述自己的苦恼,最后以吹嘘作为结尾,接下来就是等待周围人的羡慕与仰慕。
显然,周围的人并不会羡慕与仰慕,毕竟这种拙劣的伎俩,可以被轻易地看穿,但在我们厌烦和嫌弃这种行为之前,我们考虑一下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假装谦虚的状态?
求而不得
带来的虚荣
这种假装谦虚的行为,并无法为对方提供价值,不管是情感上还是心理上的,因为其背后是赤裸裸的吹嘘与炫耀,是一种在双方交往过程中,打击对方地位的行为。
因此,在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假装谦虚的人,并不会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反而会遭到厌烦和嫌弃。
许多人认为,假装谦虚的人,是为了通过炫耀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感,但他们无法收获真正的赞美与认同。
还有一些人认为,假装谦虚的人,是出于自卑感作祟,希望通过外界的评价来减少自卑,但实际上,这种看法也太过于片面。
实际上他们面临的,可能不仅仅是满足感与自卑感,那么在这种明显负面收益高,正面收益低的情况下,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继续假装谦虚?
01 炫耀性消费
消费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给他人留下印象,也称之为炫耀性消费,消费者花钱是为了让他们的朋友及邻居嫉妒,以及跟上其朋友及邻居的消费水平——凡勃伦
营销、社会、消费者行为学者,结合大量的心理学与社会学方法,对之前凡勃伦效应进行了研究,重新认识了炫耀性消费。
所谓的炫耀性消费,指的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购买非实用型、超出生存必需的,具有浪费、奢侈特性的物品。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奢侈品,奢侈品并不是刚性需求,购买奢侈品的原因是,通过外物与自身社会地位的匹配。
对于富豪来说,购买奢侈品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对他们来说名牌表、名牌包只是匹配自身社会地位,并不会在社交中提供额外的价值。
但对于消费不足以支撑奢侈品的群体来说,购买奢侈品的目的,是在社交中提供额外的价值,因此奢侈品对他们来说具有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炫耀。
如果是以炫耀作为目的,并为之付出超出实用价值的金钱,那么就意味着这部分功能需要得到满足,才能维持价值平衡。
因此,如果购买奢侈品的原因,是希望奢侈品为自己社交提供额外价值,那么炫耀则是必须要进行的行为。
即使炫耀不被认同与赞美,但沉没成本会迫使他们不断地去炫耀,以维持价值平衡。
02 身份焦虑
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阿兰·德波顿
炫耀性消费并无法带来认同与赞美,但由于沉没成本的原因,使他们无法停止炫耀的行为。
那么,炫耀性消费是从何而来的?人们为什么会陷入炫耀性消费的陷阱之中?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是周身社会关系的综合,我们无法不和他人产生互动,而只要产生互动,则意味着我们的决策会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
我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并不是完全产生于“自我”,而是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之上。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表示,积累财富的能力是现如今大家做重视的,而那些谦逊或正直,并不被别人认可。
财富可以轻松的吸引到他人的目光,而被注意、关怀与同情赞美和支持,是我们希望从社会中得到的价值。
因此,即使我们没有足够的财富积累,但由于对价值、对赞美与支持的渴望,使我们产生了身份的焦虑。
我们担心财富不足带来的被忽视,渴望充足的财富,但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难以跨越的鸿沟。
但奢侈品,似乎是打破鸿沟的捷径方式,那些身份的焦虑、对赞美与支持的渴望,使我们主动的、付出高昂成本的去对上层进行模仿。
身份焦虑,是导致炫耀性消费的根由。
毕竟,赞美与支持,又有谁不想得到呢?
03 转置/转移
如果我们再深入的考虑一下,在同一个公司之中、在同一个家庭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产生身份焦虑。
身份焦虑的严重性与紧迫感是不同的,一些人购买了奢侈品,一些人并没有进行购买,原因在于哪里?身份焦虑的诱因是什么呢?
一个在全球中拥有600万会员的舆论调查网,通过一次联合调研,发现近80%的富豪在奢侈品上的消费在逐渐减少。
万千的普通人取而代之,成为了奢侈品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既向往向富豪的生活方式,又无法快速地成为富豪,身份焦虑带来的苦恼,急需释放。
心理学中的转置,指的是由于一些原因,我们无法对某些对象直接表达,于是将针对某个强势对象的情感与态度,转移到了弱势对象之中。
身份的焦虑,通常是由于外界的因素影响的,但受限于价值与能力,许多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影响,而无法去改变他。
“他很羡慕隔壁邻居的生活,羡慕隔壁邻居的首饰、羡慕隔壁邻居的财富”。
正如前文所说,这种财富是无法快速跨越的,而身份带来的焦虑却会快速的传递,并不断的对我们进行压迫,因此通过转置,我们将来自强势方的情感影响,转置到弱势方。
而这弱势方通常是属于同圈子的好友,毕竟同处一个圈子,消费水平均等,奢侈品就可以起到一定的社交炫耀作用。
这是
渴望的优越
炫耀性消费、身份焦虑与转置的背后,其实是对优越感的追寻,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认为,人的总目标是追寻优越感,是要摆脱自卑求得优越。
不可否认的是,优越感也具有积极的一面,毕竟我们通过艰苦努力付出后,需要优越感来为自己的付出提供安慰。
但这并不会改变优越感的本质,优越感的本质是对世界的认知不足,受限于圈子等原因产生的轻浮、主观的自我意识。
优越感的产生,是来自于封闭的心态,在封闭的心态之下,不去接受、相信新的世界,也不去了解、观察、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产生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井底之蛙心态。
同时,优越感还意味着共情能力的缺失,因为对于具有共情能力的人说,炫耀时对方的不满感,是可以切身体会的。
浅薄的优越感,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他紧盯手机,期望的赞美与认同随之出现。
但他知道,这并不是真心的。
正如他的虚假谦虚一般,这些赞美与认同背后,隐藏着不屑与厌恶。
他想要优越感,于是他买了一辆二手豪车。
他想要优越感,于是他为这辆车付出所有。
他想要优越感,于是他开始为这辆车而活。
但他并没有得到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