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的含义(鲁迅的学堂为什么叫做“三味书屋)
本文属于【百尔所思】古文漫谈系列 作者宗伯正曜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原作者博学多才,文笔俱佳,文章妙趣横生,百读不厌。
原文提出了“三味”的四种解释,在此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作为第五种观点和对原文的补充,请原作者及各位前辈长者多多指点为幸。
先贤在“行文”的时候最不喜欢“平白直叙”,讲求“含而不露”。
如果想要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必要发微探幽,“暗”寓褒贬,尽量采用委婉和含蓄的方法表达主旨,越是饱学宿儒越会采用这种“援古证今”的笔法。
这就好比酒中的醪糟,刚刚开始喝的时候寡淡无味,喝多了之后就醉其甘饴。
三味书屋的“三味”就是这种用法,它引用的典故是指《史记》和《论语》中的“三月忘味”,含义是为了告诉学生们一定要像先师孔子那样专心治学,一心一意的努力学习。
三月忘味,又称乐斯忘味,或者闻韶忘味,原典出自《论语·述而》: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先师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跟随师襄子(大师)学习弹奏方法,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三个月不知肉味。先师孔子说,没有想到《韶》(乐)的魅力竟然达到这样的境界。
三味书屋是菊叟(寿镜吾)先生讲学的学堂,正堂上所挂的匾额内容必然与教学有关,绝对不会随意乱用史典,菊叟先生是晚清著名的大儒,当然不会平直浅显的表达文义,他借用古代经学典故来暗示和告诫学生们,一定要以先师为镜,勤加努力,委婉的表达了作为师长的拳拳教诲之心。
关于用典,再举例谭复生(嗣同,号壮飞)先生《狱中题壁(绝命)》诗来简短说明: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张俭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官员,因弹劾奸臣而诬陷,被迫逃亡,在逃亡途中被许多人收留。杜根是南宋郎中,因弹劾外戚而装死才得活命。
网络百科对这首诗的解释仅仅限于字面意思,属于“不通用典”,对古代文化还没有入门的曲解,请各位学子们千万不要误读。
它的真正含义是:
第一句话“望门投止思张俭”的意思是指被同乡或变法同仁出卖。
第二句话“忍死须臾待杜根”的意思是在解释并不出逃的原因。
下面浅谈一下《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前四种解释的含义:
1.“三余书屋”的含义是指“惜时”;
2.“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这三句适合书房而非学堂。
3.“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诗书,味之太羹”同上。
4.“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是引用典故“子渊(颜回)箪食瓢饮”,菊叟先生用这句话来表达“不求闻达”的志向,并不是对三味的解释。
因此,上述四种解释都不太符合学堂匾额原旨。
正确的解释是“三月忘味”,含义是为了告诉学生们一定要像先师孔子那样专心治学,一心一意的努力学习。
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先师孔子学韶乐的故事:
(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本文属于【百尔所思】古代文史漫谈系列文章,如想要了解周朝以前的《古传诗经》,请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宗伯正曜,或者请您上我的微博浏览一些秦朝之前古文历史。
收藏举报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