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会听到身边的哥们抱怨,他的老板是个“工作狂”,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周末还老爱叫上一帮员工集体加班。
事实上,在这位老板身体力行的带动下,我这位哥们也成了一个“准工作狂”,不但工作时间拒接私人电话,周末聚会也总是不见人影儿。你要问他是痛还是快乐着,他一准儿会告诉你——这生活简直不是人过的!可是,就是这种“不是人过的生活”,他还是上足了马力卯着劲儿,有滋有味地过着。难道,“工作狂”也是有瘾的?
我觉得,很少有人天生想当“工作狂”,基本上都是被逼出来的。比如一个餐馆小老板,每天早上6点开张午夜12点打烊,关了门还要算账数钱到手抽筋——他倒是想歇着呢,但可能吗?熬啊熬啊,小老板的生意越来越好,资金越来越多,还雇到了得力助手——这个时候他是不可以放个大假晒个太阳了呢?没戏!人家正忙着踩点考察,张罗着开一家分店呢。就算他成功地开了一家分店,他也歇不下来,有第一家,就有第二家,只要小老板没有丧失事业心,他就摆脱不了“工作狂”的命运。
人的事业心源于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和对生活品质的渴望,换句话说——不是为了理想,就是为了钱(咱不用“名”字,别把理想庸俗化)。
可是,事物总在不断变化发展。生于五六十年代的红色一代,要么在坚持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螺丝钉精神,要么吃够了贫困的苦头一切向“钱”看。七十年代的人还怀着那么点校园诗人的情怀,总是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为工作表现不够完美而懊恼。
现在,越来越多八十年代的孩子们也走上了工作岗位,和前辈们相比,他们吃过的苦少了那么一点,享过的乐多了那么一点,又被剥夺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以,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可能就随意了那么一点——少了点理想主义,多了点个人主义;少了点奉献意识,多了点享乐精神。
前一阵子,我看到universum做的一个有趣的就业调查。在完成有效问卷的16168名中国重点高校大学生中,超过半数者认为毕业三年后要实现的职业目标是——“平衡个人生活和事业”,只有35%的人选择“进入管理阶层”。
高校大学生?应该是85后吧!看来,年龄越小的孩子越追求生活品质,越在乎“付出”和“得到”之间的平衡。当年的摇滚女孩罗琦曾经唱过一首歌——《该得到的我都要得到》,这句话可以送给我们的80后。
如果调查对象是70年代的师兄师姐,我打赌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进入管理层”——因为70后小时候多是艰苦朴素过来的,看的是没有闭路线的黑白电视,吃的是酸菜稀饭窝窝头,课桌上刻的是“早”或“勤”字,笔记本上抄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们懂得管人永远比被管强,他们衡量成功的标准往往是事业而不是生活。
我发现,我居然和他们很相似。虽然毕业三年后我并没有进入管理阶层,也没有变成工作狂,但是,每当祖国和人民召唤我的时候,我都会挺身而出,哪怕家里的粥还在火上热着,电表里的字已经到了负数,我,还是选择奔向公司加班。
秘诀一:充分利用边边角角的时间来娱乐。我每天都要花两三个小时在上下班的路上,这个时间既不是工作时间也不是生活时间,而是享乐时间。我脖子上挂着mp4,享受着最新的流行歌曲,兜里插着口袋本小說随时可以翻阅,不过更多的时候在狂打手机游戏——可怜的我还没敢买psp,因为我严重怀疑自己的控制力。
秘诀二:工作的时候专心致志,下班回家就为所欲为。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专心,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浏览无关网页和煲私人电话粥上,如果你能在八小时内把事情干的汤清水利,下班后尽可以轻松玩耍,哪怕你选择窝在家里看“不要走边边”的琼瑶剧,也没人敢笑话你。
秘诀三:如果你不喜欢加班,可以把工作带回家。其实,为什么一定要孤苦伶仃地留在办公室加班,然后披星戴月地回家呢?如果你下班后不会摇身变成照顾小孩的围裙主妇,那么大可以把工作带回家。没错,在家工作效率可能稍微受到影响,但你可以穿着舒服的睡衣,跷着二郎腿,吃着水果敷着面膜,听着音乐来工作,说不定还能冒出更好的工作点子呢?
秘诀四:网络购物。没时间去逛街,没关系,上网买啊!价格便宜又方便,省时省心又省钱。 反正我现在几乎不去实体书店和cd店,因为我发现网络上几乎可以找到我需要的一切。我目前还没尝试过网络购衣,因为对自己的身材自信不足,不过我倒是在网上买过一袋足浴粉,用来泡脚超舒服——享受生活嘛,谁不会啊?
最后,如果你真的工作非常多非常累,做牛做马都难以形容你心中的苦,而你又真的真的不想成为“工作狂”,那么,我想你只有一个办法——鼓动你的老板招人,让你得以喘息。我希望,你的老板也不是天生的工作狂。
当然,要有风险意识。万一你的老板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情况就不妙了。为了防止被“工作狂”老板给“平衡”掉,或被新来的“工作狂”同事给pk掉,有时候,你也只能饱含热泪地立下誓言——我不狂,谁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