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面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和熙熙攘攘的人类,岂止有十万个为什么要问?因此,下面这十本书你不通读也要了解,否则很难能真正理解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
不要光听别人介绍,最好自己找来翻翻。
一、闯入神秘的世界 ——《梦的解析》(作者:弗洛伊德)
这本书原本计划于1899年出版,但是,一位颇富眼光的出版商看出了此书的价值,将它的出版定在具有纪念意义的1900年。
《梦的解析》作为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之作,其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对“性”的惊世骇俗的探讨,而恰恰是那些关于梦的独特、新颖的见解,引导人们推开“梦”这扇大门,第一次真正走进人类深藏的内心世界,发现无法被意识所控制的潜意识,竟然蕴含了如此丰富的心理内容和巨大的创造力。弗洛伊德用一种最理性的声音诉说了人类的无理性,从更深的层次上阐述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有人评价说,尽管在弗洛伊德之前,潜意识问题就已若隐若现地在一些作品中流露,但就像利夫和布伦丹曾触及到美洲海岸一样,只有弗洛伊德证明了潜意识确实存在,并对其丰富多彩和惊恐可怖加以揭示,是这个领域的哥伦布。
弗洛伊德对20世纪人类的焦虑和梦魇从人性上进行了探讨,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成为20世纪最流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哲学上法兰克福学派“批评理论”的重要渊源,今天,在超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抽象主义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巨大影响。
二、靠推论创造奇迹——《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作者:爱因斯坦)
1905年,一位供职于瑞士國家专利局、名叫爱因斯坦的26岁德国人,在德国科学杂志《物理年报》上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其中《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根本有别于传统观念的空间、时间理论。
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中,爱因斯坦一改以往人们头脑中的观念,论证了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只有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光速是个常数。爱因斯坦证明,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其长度就会减小,质量就会增加,时间就会放慢。由此推论,假如物体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时,其长度为0,质量不会再增加,而且时间也就停止了。
爱因斯坦根据这种不可能性得出了一个结论:任何物体都不会以光速和超过光速运动。这项被称为“相对论”的理论弥补了牛顿物理学长达两个世纪的不足,爱因斯坦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创立了新的四维宇宙空间的学说。
1916年,阿尔贝特&s226;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完成了他对牛顿物理学的修正。这一次,爱因斯坦把“物质”的概念引入了他的相对论中,他认为,物质也是空间的一种属性,同样与时间密不可分。
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空观的认知,带来了整个物理学的革命。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相对论显然是一个艰深的理论,但爱因斯坦却一直没有放弃将它介绍给普通大众的努力。
相对论被认为是“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其中人们最熟悉的著名公式,e=mc2,为人类掌握核技术打下了理论基础。在爱因斯坦的一生中,他一直被公认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
三、因思考而更迷惘 ——《太阳照样升起》 (作者:海明威)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欧内斯特&s226;海明威
1926年,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出版后,“迷惘的一代”这一称呼迅速被人们接受,这部小说被奉为当时青年人的《圣经》。使用海明威式的简短而厌世的语言成了人们交谈的时尚,而那种粗犷而敏感的叙事风格,同样为人们所喜爱。
《太阳照样升起》是作者最敏锐地捕捉到社会脉搏的作品。作为一位自传性很强的作家,海明威本身就是那些在战争严重摧残的道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中的一员。他参加过那场令人刻骨铭心的战争,他目睹了军功章在战后市场上被廉价出售,他身边的年轻人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这使海明威更加迷惘痛心。
《太阳照样升起》的原型是作者所处的包括作家、艺术家和需求刺激的社会名流的圈子。但它却写出了普通大众的真实的生存状态。
他笔下的人物,无法投身于任何伟大的事业,而只能在英勇的、壮美的、有时甚至是残酷的场景中寻求生存的意义。
“迷惘的一代”并非浑沌的一代,正因为思考,才会迷惘。纵观海明威一生作品中创造的主人公,也经历了一个由迷惘空虚到勇敢抗争的过程。事实上,“迷惘的一代”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十几年后,又投身到了为正义和生存而战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太阳照样升起》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了时代精神,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时至今日,读者仍然会被其中蕴含的苍凉所打动。
四、挣脱漩涡的方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者:凯恩斯)
“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疑。一般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的增加,没有其所得增加得那么多。” ——j.m.凯恩斯
1929年,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席卷西方,使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严重的萧条和失业的漩涡之中,股市的崩溃,使人们终生的积蓄在顷刻间化为乌有。但是,经济学家们仍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任何干预都是有害的。因此,在最初的几年,西方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种袖手旁观的态度,甚至坚信“繁荣近在咫尺”。
危机一发而不可收,1933年,西方國家的失业人口已达3千万,是1929年的5倍多。对于普通人而言,30年代初,找到一份工作,是最为迫切的一件事。人们在问:这场大萧条何时能够终结,怎样才能制止经济衰退?
在苦苦的期待之中,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终于为挽救资本主义经济开出了“药方”。在书中,凯恩斯对各国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凯恩斯断言,市场不是万能的。在对大萧条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后,凯恩斯提出了一国总产量和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理论。
他认为,增加资本的关键是增加需求,而这需要依靠大量、稳定的就业。失业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对企业生产产品的需求不断减少,导致资本家不再增加投资,而引发就业减少,造成工人失业。消除失业的办法,在于实行國家干预。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实现市场调节时,國家必须使用财政政策,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以便扩大内需。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西方经济学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西方國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迅速被各国广泛采纳。凯恩斯甚至被誉为“经济学领域的哥白尼”。有人说:“如果不读凯恩斯的著作,就没有资格谈论经济学。”事实证明,凯恩斯的经济学观点不但避免了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所遭受灭顶之灾,而且在高经济增长、低失业率的五六十年代,凯恩斯主义及其衍生的宏观经济理论,被惊人地证明富有成效。
作为现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通论》在西方同《物种起源》和《资本论》相提并论,直至今天,它仍在为西方经济学提供着学术源泉。
五、存在着并自由着 ——《存在与虚无》(作者:保罗·萨特)
“我的位置将不是一个聚焦点,而是一个出发点。” ——让-保罗·萨特
1943年,法国思想家让-保罗&s226;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一书,树立起存在主义的大旗,号召人们在危机中寻求自由和光明。从30年代起,萨特就被认为是一个社会的反抗者,一个“不断地以个人的名义和人们自由的名义向现代世界提出抗议,想恢复人的价值”的哲学家。
萨特的思想一生都在变化,但“人”和“自由”一直是他理论的出发点。在萨特看来,人之所以比物高贵,就是因为人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本质。萨特说出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心理感受:世界令人失望,人生充满荒谬。但萨特并不因此绝望。他告诉人们,人类的希望在于,用自己的行动反抗荒诞的世界。因为人是自由的,人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没有上帝,没有任何超人的力量,更没有任何他人能改变你的命运。人是成为英雄还是成为懦夫,全靠你自己去选择。每个人都应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路,为自己的生活创造独特的价值。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以人为中心,号召人们在无法改变的情境下,通过自由选择不断创造自己的存在,承担自由的重负,对自己、对整个世界承担责任。这种哲学引起了饱受战争创伤、目睹人性惨遭践踏的迷惘的一代的强烈共鸣。成千上万的青年人自封为“存在主义者”,身穿“存在主义服装”,过“存在主义人生”。人们在咖啡馆里谈论存在主义、在剧院里观看存在主义。此前,还没有一种哲学思潮能够如此深入人心,存在主义运动从哲学和文学运动,扩展成了一场群众运动。
六、迷狂中寻求解脱 ——《在路上》(杰·凯鲁亚克 )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在衣阿华,小伙子们总是不停地骚动喧哗,因为是那片土地使他们无法平静。”
——杰克·凯鲁亚克
50年代后期,以小说《在路上》的出版及其作者杰克·凯鲁亚克为代表,一群号称“垮掉的一代”率先向这种麻痹状态发起了挑战。
他们自认为是被压抑的社会所打垮,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很简单,就是“与社会所公认的一切背道而驰”。《在路上》集中描写了一群生活在社会边缘、不务正业的流浪汉疯狂而自得其乐的生活。他们鄙视那些依靠循规蹈矩而获得社会承认的人,他们对政治不闻不问,摒弃一切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只追求无拘无束的自我表达。这无疑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抗,然而,他们毕竟走得太远了,性、毒品、疯狂的爵士乐成了他们的代名词,而他们最终也沦为这种迷狂生活的牺牲者。
“垮掉的一代”是一种悲剧,今天,仍然有人在为其当年的荒唐举止所懊悔;然而,正是当时社会造就了这场悲剧。对全人类而言,都应该从中汲取教训。
七、指出社会发展方向————《资本论》( 作者:卡尔·马克思)
《资本论》的出版时间是1867-1894年。
马克思生前只看到“资本论”这一大部头著作的第一卷得以出版,他的赞助人恩格斯编辑出版了马克思起草的另外两卷。《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丑陋阶段,资本家不可避免而且毫无道德的通过工资剥削压榨工人,来获取最大利润。马克思在这里深入地分析了商品,揭示了价值规律。
虽然马克思没能具体预知21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现代议会制政府基础上的自由富裕的社会,他没想到资产阶级也在学习<资本论>并正在克服自身危机和矛盾。但他通过分析商品社会后指出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等观点是多么有先见之明!
八、揭示危机的本源 ——《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 )
“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们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需的社会变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
世界文明是全人类的共有财富,然而,世界史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始终没有摆脱以西方为中心的研究角度。因此,1970年,当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出版时,格外引人注目。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全球通史》分为《1500年前的世界》和《1500年后的世界》两部分。作者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着重分析了各种历史事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作者在记录西方文明发展的同时,同样对在儒家文化、阿拉伯文明等影响下的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作了全面的分析,充分肯定了各民族对世界文明进程所作出的贡献。作者认为,1500年以前,各种文明是相对平行发展的,而在这之后,随着“发现新大陆”,各地区文明才真正走上了相互交流之路。
《全球通史》并不是简单地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加以总结,它的精华在于,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历史的发展提出了自己创造性的见解。作者对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70年代的这段历史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对于人类所面临的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作者认为,其根源在于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突飞猛进地发展,而社会革命却相对沉寂。正是这两种革命之间的时间滞差,使整个世界陷入了空前的危机。由于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全球通史》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被誉为当今社会的“救世箴言”。
九、破解时间的咒语 ——《时间简史》(斯蒂芬·霍金 )
“时间-空间在大爆炸奇点处开始,并会在大挤压奇点处或黑洞的一个奇点处结束。任何抛进黑洞的东西都会在奇点处被毁灭。” ——斯蒂芬·霍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1988年出版的一本科普读物《时间简史》,使他们开始知道斯蒂芬&s226;霍金,这位英国物理学家和宇宙论学者的名字。其实,早在1974年,霍金就曾使人为之侧目。当时他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结论。他断言,黑洞能够释放放射线。而根据科学界的“常识”,黑洞是一种假设的衰弱星体,其吸引力极强,甚至连光都无法摆脱其作用,怎么可能释放放射线呢?据说,霍金在牛津大学附近举行的一次天文学会议上所做的这番讲话曾把他的一位同行气得暴跳如雷。
事实上,霍金一直试图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同量子理论综合起来,这也是爱因斯坦和其他科学家一直未能获得成功的领域。霍金提出的方程式有助于揭示,为什么宇宙在150亿年的时间里由一点扩展成无限,以及为什么它又以一种被称为“宇宙险境”的方式对其本身进行收缩。
因为他的研究,霍金被誉为本世纪继爱因斯坦后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学者和宇宙哲学家。
《时间简史》是一部讲述宇宙奥秘的科普读物,试图解答人类最古老的命题:时间是有始有终的吗?宇宙是无限的吗?在霍金展示给人们的新的宇宙图景中,他在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内,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而在量子物理学的框架内,他研究的黑洞辐射理论证明,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宇宙正是起始于此。
十、聆听未来的召唤 ——《未来之路》(比尔·盖茨 )
“这是一个绝妙的生存时代,从来也没有过这么多的机会,让人
去完成从前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比尔·盖茨
20世纪90年代,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实在是太近了,近到来不及仔细地回味,近到看不清我们昨天所亲历的一切,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选择比尔&s226;盖茨的《未来之路》,更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其非同凡响,而是它代表了对人类必将跨入信息时代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提起盖茨,有人会带着复杂的表情说:“哦,那个没有读完大学的家伙。”但是没有人会否认,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45岁的盖茨已经在世界首富的宝座上坐了很长的时间。在短短20年内,从白手起家到拥有150亿美元的个人财产,与其说这是盖茨创造的奇迹,不如说是信息技术创造的奇迹。
简单的生产工具的运用,使人的手足得以延长;蒸汽、电力的使用,增强了人的体力;而信息技术的革命,拓展了人的视野,使个人的智力得以延伸。与工业时代相比,在信息时代,社会的生产和财富的积累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世纪之交,人类也正在完成这两个时代的跨越。
在《未来之路》中,这位微软公司的总裁希望把他“对技术前景的展望,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想法与这个时代共享”。盖茨详尽的阐述了“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对技术进步的优缺点都加以广泛的探讨,以便让社会成为一个整体……”。
当然,对于善学的人来说,需要读的书肯定不止这十本,愿与爱读书的朋友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