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珍珠历史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简介


合浦珍珠,又称南珠、廉珠和白龙珍珠,素有“掌握之内,价盈兼金”之说。它以细腻器重、玉润浑圆,粒大凝重、瑰丽多彩、晶莹圆润、皎洁艳丽、光泽经久不变等优点称霸世界市场。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殊”之美誉。广西合浦是南珠之乡,民间盛传珠乡三件宝:珍珠海牛、东园酒。第一宝乃合浦珍珠。合浦珍珠的历史至今已逾2000年。目前,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的珍珠多为合浦出产。慈禧太后皇冠上镶嵌的数千颗珍珠便是合浦珍珠。

no.2 得天独厚的环境
 南珠主要分布在我国两广、海南沿海,以广西合浦县白龙尾至西村约30公里的海区出产的珍珠品种为南珠的上乘品。

        海产珍珠贝是孕育珍珠最为普通,而且产高质优的贝类,其中又以马氏珍珠贝最为常见。它喜欢在开敞的内海湾,水温15―25℃间水质清澈水流平缓的泥砂底质上生活。

        而据史料和专家考证,在北部湾的合浦、钦州防城港的沿海一带,历代分布有诸多古珍珠池,形似海洋中的小盆地,底质多为洁白的细沙和小石砾,淡水不时从底部渗出,不断调节海水盐度

        这些珍珠池地处合浦湾,位于北部湾近陆海域,海湾开敞,潮流畅通,海域隐蔽,风浪较小,且两河流相夹,咸、淡水适中,东面有雷州半岛、东南面有海南岛,西有印支半岛,是防止风浪冲击的屏障。北有云开大山余脉,阻挡寒潮的侵袭。东南无内陆大河注入,浅海多为砂质或砾底质,有60万亩平坦的砂砾。浮泥和敌害生物少、饵料丰富、无污染。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2.6℃,最冷月平均气温10——15 ℃,年均极端低温度2℃,日照时间年均日照时数为2108.5小时。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水温适宜,沿海水质清净无污染,浮游生物极其丰富,海水比重稳定,为1015——1022,平均为1018,水温18——32℃,平均为23.5℃,所有这一切为珍珠贝的生长与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no.3 华丽背后的血泪——珠民的悲惨生活
合浦珍珠的采集自汉代开始。长期来禁民私采的官采,支持和促进着采珠业的畸形发展,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据《合浦县志》记载:“合浦南部地瘠人贫,不种粮食,耕海采珠,以珠易米。”地属“蛮夷”的古郡合浦,是壮族先民的聚居之地,沿海土地贫瘠,无有田农。在王命和生计的双重逼迫下,百姓惟以采珠为业,“年十余岁使教入水”的乌浒人珠儿、珠户,珠民,这些采珠的专业人员,不顾安危采来的珍珠,一是作为贡赋或监采上交官府;一是以珠易米,赖以苟活。在汉代,合浦就有数千人以采珠为生。

        在茫茫人海中进行淘珠作业决非易事,采珠作业艰苦和危险,古代纯为徒手作业的劳动条件十分恶劣,采珠人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人在海底没有保护设备,停留的时间短了采不到珠贝,时间长了会窒息寒栗而死。不幸遇到鲨鱼或其他海洋动物来不及逃避的话,船上人看到的是一缕缕浮上水面的鲜血,即知水下的人已葬身鱼腹。采珠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也会船毁人亡。

        缺氧、寒栗、凶猛鱼类和动物的袭击,使得受伤致残者、葬身鱼腹者比比皆是。明朝廉州知府林兆珂在《采珠行》云:“哀哀呼天天不闻,十万壮丁半生死,死者常葬鱼腹间。”可见古代合浦珠民为采珍珠死于珠池者不可胜计,世人评之为“以人易珠”。

no.4 历史见证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真珠”篇中曾描述了珠民采珠的艰险:“合浦县海中有梅、青、婴三池。蜒人每以长绳系腰,携篮入水,拾蚌入筋即振绳,令舟人急取之。若有一线之血浮水,则葬鱼腹矣。”《明史》也记载有许多珠民为完成“派珠”任务而致伤残,甚至葬身鱼腹的的事件。

        明代陆楫《古今说海》有这样的记载:“蜑海上水居蛮也,以舟辑为家,采海物为生,且生食之,入水能视。合浦珠,池蚌蛤,惟蜑能没水探取,旁人以绳系其腰,绳动摇则引而上,先蜑毳衲极热,出水,急覆之,不然寒傈而死,或遇大鱼蛟龟海怪,为鬃鬣所触,往往溃腹折肢,人见血一缕浮水面,知蜑死矣。”

        在明朝人陆容的《菽园杂记》一书里,记述了这样的情景:采珠人以长绳缚腰,携竹篮深潜海底,拾取珠蚌置于篮中。待水下人摇动绳子,船上人便急忙收绳,将海底的人和篮子一起拖上水面。采珠时,常“大鱼蛟鳌诸海怪”,而船上人看到海水中一缕缕鲜血飘浮上来,“则知(水下人)已葬鱼腹”。即使侥幸保住性命的,也定然是肢残臂断的废人了……但有的恶官为了防止珠民“偷懒”,竟然在珠民脚上缚上大石头,不许他们随意上浮,结果“溺而死者相属也”。

        在采捞珠贝的过程中,随着盈筋满箩的珍珠出于海面,珠民们由惧怕恐慌大海慢慢熟知了大海的习性,致使许多合浦人至今仍练有深潜的绝技。

        珠民不仅生命受威胁,而且在政治上也是没有地位的。南汉刘铱时期开始,珠池成为朝廷的专利禁区,珠民成为终生不能改业的疍籍贱民。疍民成了采珠的奴隶,到清朝雍正年间,合浦珠民才获得永除疍籍的政治待遇。

        由于历代王朝贪得无厌的滥采,合浦珍珠的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自明代正德间设内官坐镇廉州府监采珍珠以后,内官在沿海肆虐横行,横征暴敛,“驱无辜之民,蹈不测之渊,以求不可必得之物”(见《乞罢内臣疏》)。虽“万落千村半已残”却“后宫犹未增颜色”。清朝合浦有珠船百余艘、珠户千余人,到民国初年尚剩几十艘、数百珠人,抗日战争前仅有二三十艘的珠船,也在抗战时为日寇焚烧殆尽。

        官府的暴政,大海的无情,使珠民苦不堪言。因此,合浦珍珠采集史上的每一页都充斥着采珠人的斑斑血泪。 在封建专制的残暴压迫之下,珠民开始奋起抗争。

        元代,封建王朝加强对合浦珍珠控制,设立专门机构掠夺珍珠贡献朝廷。公元1317年设立合浦廉州采珠都提司,珍珠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广大珠民难以捕到珍珠,“采集千百螺,罕见其一”,由于采集珍珠产量减少,引起朝廷严重不满,频频地撤换地方官员,不断加强对珠民迫害。公元1324年,合浦珠民第一次联合起来,反对官吏的迫害进行罢采珠运动。公元近40年中,珠民反采珠斗争层出不穷。

        到明代,珠民斗争风起云涌。公元1459年,朝廷令地方官吏一方面加强对珠民的掠夺,一方面对沿海珠源加强防护,设立巡哨,严防盗贼。1463年开始派员看守珠池,珠池所产珍珠专供朝廷之用。嘉靖五年冬,合浦大雪纷飞,珠池池水结冰,大批贫民被冻死,但是官吏还强迫珠民下海捕珠,冻死珠民难以数计。广大珠民反抗更加激烈,万历10年,官吏派兵杀害苏观升等128名珠民,并抛尸示众。珍珠不能给百姓带来幸福,反而造祸于民,人民群众所处境况正是:“曾驱万命沉海底,予似当年去不还”。

        珠民采珠时为防大珠散失不仅有珠池太监监督,而且还有官兵看守,珠民为了生计,只好采取“吞而出”妙法。即学会“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艺文类聚》)。离开现场后从大便排出,使什么皇法天条也奈何不得。

no.5 合浦的珠池与珠母海
 珠母海即生长珍珠母贝的海域,也称珠母池。《旧唐书•地理志》曰:“廉州合浦县有珠母海,郡人采珠之所”。珠母海是泛指合浦县东南沿海一带海域,珠池即分布在珠母海各海域。

        据史籍载云:“珠池是郡人采珠之所。”也即是说珠池是民采珠的地方。也是珍珠母贝密集繁衍的地方,史籍称珠池。然而在珠母海中的各珠池因地域关系,各珠池产珠贝多少,珍珠的质量以及珠池名称也不相同。

        珠池之名称,汉、唐尚无记载,自宋以后始有珠池之名。所以《旧唐书•地理志》只称珠母海,无珠池之称。自东至西为乌坭池、海珠沙池(海猪沙池)、平江池、独榄沙洲池、白龙池、杨梅池、青婴池、乡望池等。清道光本的《廉州府志》为六所:乌坭池、永安池、平江池、杨梅池、青婴池、望断池等。民国时期编的《合浦县志》载为八所:平江池、杨梅池、青婴池、乌坭池、白沙池、断望池、海珠沙池、白龙池等。

        合浦珠母海中的各个珠池之名称,有以沿岸地得名。如:白龙珠池因其海域附近有白龙珍珠城而得名,杨梅池因其附近有杨梅岭得名,而望断池则是因该池水深浪急,恶鲨云集,珠民下海采珠多葬鱼腹,珠民家属常在岸边企盼亲人归来,往往失望而得名。

        合浦各个珠池所产珍珠的质量也各不尽同。产于望断池者为上品,其次为杨梅池和平江池,产于乌坭池者为下品。

        合浦珠池汉唐还没设专官管理,也没有珠贡之设。自宋开宝年间以后置场置司管理珠池,但也未设专官管理。

no.6 合浦珍珠加工业的发展
合浦珍珠作装饰品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近代用珍珠作装饰品更为广泛,常见的合浦珍珠饰物有珍珠项链、珍珠手链、珠坠子、珍珠耳坠、珍珠戒指、珠花、胸针、领结、发卡等。合浦珍珠饰物,光彩艳丽,极显高贵富有,不仅美化生活,更有保养肌肤之功效,特别是妇女佩带珍珠项链还可防治甲亢咽喉炎并有清心明目的功用,因而深受国内外友人的青睐。

        明代廉州有珍珠首饰铺近十家之多。均装作器镶嵌珍珠的饰物。珍珠饰品远销东南亚等国。清代廉州珍珠首饰铺,增至二十多家。民国时期,合浦珍珠业衰落,廉州加工珍珠的首饰铺,大都转向金银首饰加工。对外开放20年来,珍珠养殖业和珍珠加工业迅速发展,养殖、加工、营销一体化的珍珠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目前,合浦有珍珠首饰加工企业98家,年加工珍珠约10吨;珠核加工企业12家,珍珠贝壳粉加工企业15家,年加工珍珠层粉200多吨。

        另外,每年剖贝取珠产生的大量珠母贝壳也给珠贝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珠母贝壳也是制作各种工艺品的良好材质。

no.7 合浦珍珠的历史
  合浦采珠历史十分悠久。自古以来,合浦珍珠就是我国珍珠的名品,古珠池就有十余个。据《后汉书•孟尝传》所载,合浦采珠业始于周朝,早在汉代以前,合浦采珠业便相当兴盛。汉代的合浦港(即乾体港)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当时合浦不但是珍珠的重要产地,也是珍珠的集散地中国南部地区丝绸和合浦珍珠、瓷器从这里出口到东南亚各国。大海给南珠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良好环境,然而古往今来这里却曾出现过几次大的兴衰历程。

周朝:

        从东周周桓王时期开始,就有人在合浦采捕珍珠,虽历史记载不详,但这是最早有人在合浦采珠的记载。

战国:

        战国时代,合浦开始有了珍珠生产加工、并利用珍珠作饰物药品,并将珍珠作为商品交趾商人交换粮食。

秦朝:

        秦代,合浦的采珠业已相当兴盛。“适秦开疆百越,尉屠睢采南海之珠以献。”秦始皇时代,已将合浦珍珠作为贡品,派出珠官驻扎合浦强迫沿海珠民下海采珠,各级官吏又借机盘剥,使合浦珍珠的自然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西汉: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立珠崖郡,建武十九年设为珠崖县,属合浦。

        西汉汉成帝时(前32年——前7年间),贫寒时与妻子午夜牛衣对泣王章,后来做了京兆尹,因刚直敢言,以事忤当权的王凤,被王凤劾以大逆罪下狱,其妻子八人俱连坐。不久,王章病死狱中,妻子家属充戌合浦,家产俱籍没充公。因合浦产珍珠,且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合浦不但是珍珠产地,也成为了珍珠集散地。王章妻子抓住这个机会,在合浦经营珍珠生意,积蓄财产数百万,后来王章家属遇赦,返回故乡,得以赎回田宅,安享生活。

东汉:

        东汉时合浦珍珠业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可是由于濒年滥采,珍珠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发生了著名的“合浦珠还”的典故:“(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地宰守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逐渐涉交趾郡界,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这一事件下文我们会进行详细叙述。

三国两晋:

        历史上合浦曾有过由官府划定的产珠禁区,封锁海面不许珠民下海采捞,也禁止客商进入,只能在官家监督下采珠。目的并非出于对合浦珍珠资源的保护,而在于给官家更多的豪夺独享。如西晋太康三年(218年),为确保皇室的珠宝供应,晋武帝就下诏,令派兵把守廉州珠池,规定庶民不得入内采珠,一应采珠事宜,须由官府统一部署。

        晋泰康二年冬,孙吴政权又定珠禁,禁止珠民采珠。珠民生活又告贫困。晋平吴后,陶璜上书,请准开珠禁,允许群众贸易往来,珠民生活又得以复苏。史载:“合浦百姓采珠为业,用珠贷米,而三国孙吴时,珠禁甚严。吴归晋后,陶璜乃请准,每年自10月迄翌年2月,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族自由来往,民困一苏。”

唐朝:

        唐朝天宝元年(742年)至广德二年(764年)间,封建统治者逼迫珠民进贡珍珠,致使合浦珍珠采捕无度,对南珠开采近乎杀鸡取卵,珍珠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致使合浦珍珠贝发生了历史上自“合浦珠还”后的第二次大迁徙。正如唐朝宁龄先在《合浦还珠状》说:“合浦县内珠池,天宝元年以来,官吏无政,珠逃不见。”大诗人元稹在《采珠行》中也写道:“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万人判死得一珠,斛量买婢人何在?年年采珠珠避人,今年采珠由海神。海神采珠珠尽死,死尽明珠空海水。珠为海物海为神,神今自采何况人。”

        另外,早在唐朝合浦就有人将贝壳磨成佛像插入珠蚌,三年后取出,这就是合浦最早的佛像珍珠。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王刘继兴常用珍珠结为鞍勒,做成戏龙的形状,精巧异常。他命人入海采珍珠,多至三千人。南汉大宝五年(公元960年),刘继兴以珍珠装饰宫殿,极尽奢侈,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刘继兴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专以采珠为事。当时刘继兴强逼珠民采珠不择手段,珠民采珠时,将石头系在珠民的脚上,深入海里七百尺,珠民溺死者无数。

宋朝:

        公元962年宋太祖诏令合浦置媚川郡,定珠课,开始下诏采珠,南珠正式作为贵重物品,定期向朝廷进贡。公元972年,岭南小皇帝刘怅,为了讨好宋太祖,特地用合浦珍珠,制作成鞍带,称为“珠龙玉鞍”献宋太祖,宋太祖非常喜爱,曰:“怅能以筱工巧,移于治国,岂至灭亡哉”。

        自宋太祖建陆三年到绍兴二十六年,宋朝190多年中,合浦珍珠遭到严重捕捞,沿海一带珠贝资源枯竭,官兵迫使珠民到与越南交接处水深百丈中采珠,大批珠民葬身巨鲨腹中,人民怨声四起,唐代李白诗曰:“相逢问疾苦,泪尽曰南珠”。

        宋代时有珠民将采捕到的珠贝放在池中管养,珠贝长大后,将鱼目投入,两年后得鱼目珍珠。清《岭南偶记》记载:“廉州疍人以鱼目插入珠蚌而成珠……此乃鱼目混珠”,可见合浦珠民的聪明智慧。

元朝:

        元代延佑4年12月复置廉州采珠都提举司,专事采珠。7年6月,罢采珠。元顺帝至元3年,复立采珠都提举司,同年4月又罢采珠。

明朝: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采珠最盛的一个时期,也是对合浦珍珠资源的破坏、对珠民的压迫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

        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派太监来合浦监守珠池。

        成化年间,明宪宗下诏进行了一次珍珠试采,得珠14500余两。

        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明孝宗朱佑樘下诏征集雷州琼州、廉州等府船800艘,征集8000人,费银万两,采珠28000两。这次大采,在海上病死的军士水手300余名,溺死军士水手280名,被风浪打坏船70艘,30余条船成了无人的空船。这次大采也是合浦采珠史上采得珍珠最多的一次。

        明朝正德九年至十三年(1514—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又先后两次下诏采珠,珠民没有息肩之期。

        嘉靖五年(1525年)又复采珠,这一年冬天合浦大雨雪,池水结冰,树木折断,民多冻死,而珠民仍被迫下海昼夜采珠。当时巡抚都御史林富在上疏给嘉靖皇帝说:“嘉靖五年(1526年)采珠之役,死者万计……”嘉清年间还在合浦建成白龙村珍珠城,专门用来加工合浦珍珠。明朝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乐民池“珠蚌夜飞迁交趾界”(《粤闽巡视纪略》),合浦珍珠贝又一次迁往交趾边界,这是历史上的第三次合浦珍珠贝大迁徙。

        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1627年),珠池太监擅权虐民,造成合浦海中珠螺“遂稀,人谓珠去矣。”(《合浦县志•事纪》)。合浦珍珠贝第四次逃离了合浦沿海,之后,合浦珍珠产量渐微,再也不可与全盛时期同日而语。

        明代后期廉州府屡遭倭寇骚扰,战乱连年,加之合浦在此期间先后有7年发生大饥荒,有三次大瘟疫发生,百姓死亡无数。在这情况下,监守珠池太监继续在合浦恃势为奸,横征暴敛,搜刮珠宝,上贡朝廷。

清朝:

        到了清代,合浦采珠业便渐趋衰落,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51年间,第一次下诏试采珍珠,因所得无几,次年罢采。乾隆十七年(1752年)9月下诏采珠,然而,这次采珠也却一无所获而罢。

        清朝乾隆年间,采珠变为掠夺式开采,不但在珠池捕杀珠贝,还远去深海滥捕母贝。清朝末年,每当采珠季节,合浦沿海只有20余艘渔船采捕珍珠。每天采珠约5—10市斤,本地和外地珠商也不再经常到合浦沿海收购珍珠。

中华民国时期:

        到了中华民国时期合浦采珠业更是一落千丈,1944年在采珠季节,合浦沿海只有几艘珠船采捕珍珠,日产珍珠只3-5市斤左右。解放初期每逢秋后采珠季节,沿海常有几艘船只采捕珍珠,每日只采珠一二市斤,可见珠源已十分枯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國家对合浦珍珠极为关怀,合浦珍珠获得新生,重放异彩。1957年11月,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把合浦珍珠搞上去,改变几千年的自然采珠为人工养殖。”

        1958年3月,我国第一个人工养殖海水珍珠基地在合浦营盘建立,同年,中国人工插核育珠的创始人陈敬仪在合浦珍珠场进行马氏珍珠贝人工插核育珠试验获得成功,1959年我国第一颗海水珍珠养殖成功。1961年在北部湾畔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人工珍珠养殖场。1962年,湛江水产学院的无核淡水珍珠养殖研究取得成功。1965年,中国科学院的南海海洋研究所、北海珍珠总场在东兴珍珠场进行马氏珍珠贝人工育苗又获成功。这项属全国突破性的成果,结束了合浦乃至全国海水珍珠纯天然采集的历史,开创了珍珠养殖生产进入全人工培育的新纪元。南珠养殖从此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从60年代起,中科院和水科院有关单位开始对白蝶贝及其珍珠养殖进行研究,70年代取得白蝶贝育苗成功,这一技术至今仍为世界领先。81年养殖出“中国珍珠王”。

        1978年以来,合浦的珍珠业发展更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合浦人工养殖珍珠开始发展,1982年正式成立了广西珍珠公司,并相继在防城港、钦州、合浦等地建立了三个珍珠养殖场地。养殖面积从1981年的110亩增加到1990年的2100亩,增长了18倍多,产量从14.5公斤增到600多公斤,增长了40多倍。1991年广东汕头绍河珍珠养殖公司生产出有核淡水珍珠,为圆形淡水珍珠形成产业开创了道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产量大幅提高,1994年产量达到5000公斤,目前年产量已达到7000公斤。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和市场的驱动下,合浦珍珠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潜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形成相对独立和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到现在为止,合浦县人工养殖珍珠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以合浦珍珠为代表的南珠,产业化已初显端倪。

no.8 传说典故
一、蛟人泣珠:

        合浦珍珠为什么会这么美丽呢?当地人说,合浦珍珠是一位善良美丽的人鱼公主的眼泪变成的。

        很久以前,人鱼公主在海上救了一位青年,他是与凶恶海怪勇敢搏斗而受伤昏迷的。人鱼公主精心护理他,后来两人感情日笃,结成了夫妻,双双带着夜明珠回到了人间。贪心的县官想霸占夜明珠,杀害了人鱼公主的丈夫。人鱼公主找到县官报了仇后,化作一道金光射向天空,回到海里的水晶宫

        合浦有宝珠的消息被朝廷知道后,便派太监来到合浦,逼迫珠民驾船出海围捕。人鱼公主故意让太监三获宝珠又三失宝珠后,掀起巨浪,将宝珠带走。太监自知得不到宝珠,回京也性命难保,便自杀在珍珠城

        大海重新得到了平静。月亮从海上升起来了,人鱼公主非常思念丈夫,她手捧夜明珠,泪如泉涌,眼泪变成了颗颗亮晶晶的珍珠滚落大海。人鱼公主真挚的感情感动了海中的珠贝,每当人鱼公主滴下晶莹的泪滴,珠贝就吞下,使泪滴变成了珍珠。于是,合浦一带便成了珠母海。这里出产的珍珠也闻名于世。

二、割股藏珠:

        关于合浦珍珠,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晋时,皇帝派太监坐镇珠城强迫珠民下海采捕夜明珠。采珠能手张生为了得到夜明珠以救珠民,便冒死到杨梅池的红石潭采珠。

        张生与守护夜明珠的两条鲨鱼殊死搏斗,鲜血染红了海水,幸得珍珠公主救助,他才免于一死。公主为了救珠民,将夜明珠赠给了张生。

        太监得到了夜明珠,连夜派重兵押送京城。当太监一行走过白龙附近的杨梅岭时,忽见海面一片白光。太监打开宝盒,夜明珠竟不翼而飞。太监不得不赶回白龙城,采取“以人易珠”的毒辣手段逼令珠民:找不到夜明珠,就不能升上水面,如果空手而上,便人头落地。珍珠公主为珠民免遭劫难,再次将夜明珠献给张生。

        太监为确保万无一失,将股部割开,塞入夜明珠,伤口愈合后退返京,谁知还未走出白龙界,忽然昏天黑地,雷电炸响,山摇地动,一道白光划破长空,直向白龙海面。太监割开伤口一看,夜明珠早已无影无踪。太监无法向皇帝交差,不得不吞金自尽。

        据说珍珠城外的一堆黄土,便是当年“割股藏珠”的太监葬身之所。旁边两块方碑,《李爷德政碑》和《黄公去思碑》,都是当时地方官讨好权贵之作,现已字迹模糊不可辨认。

三、喷水珠:

        相传,有一年,一名赃官在白龙珠民手中抢夺到一个硕大的珍珠,赃官爱不释手,拿在掌中抚弄,顷刻间,珍珠喷出大水,滔滔而至,结果将赃官淹死。后来,人们便把这颗通人性的珍珠称为“喷水珠”。

四、还珠岭:

        有一个清廉的知府,在他去任之日,与家人行至城郊时,突然天昏地暗,雷电轰鸣,暴雨如注。这位知府觉得奇怪,便自言自语道:“我在任上,清正廉明,日月可鉴,为何在我离任之日,老天爷这样怒我。”于是他逐一审问妻子和跟随他的仆人:“谁收受了别人的财物!”老仆摇头,他的妻子跪在地上,掏出一颗洁白晶莹的珍珠哭叙:“前几天几个珠民拿着一袋珍珠要送给老爷,说老爷是珠民的救命恩人,我横竖不肯接受。我说老爷有规定,家人收受别人礼物、财银,重者要坐班房,轻者要被责打。但他们总是不依,最后我只是要了一颗,因怕你责骂,故不敢告诉你!”知府一听,大声喝道:“你坏了我的清廉啊!”他接过珍珠,把它掉到路边的山岭脚下,顿时,雨止风收,天空明朗。后人将这座小山岭命名为“还珠岭”。

五、合浦珠还:

        据《汉书•孟尝传》载,东汉时,合浦当地百姓都以采珠为生,以此向邻——交趾郡换取粮食。采珠的收益很高,当时合浦地方官为了向民间搜刮珍珠,一些官吏就乘机贪赃枉法,巧立名目盘剥珠民。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他们不顾珠蚌的生长规律,强迫珠民连年滥采。结果,合浦沿海珠苗灭绝,珍珠贝纷纷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的边海,在合浦能捕捞到的越来越少了。故称“珠逃交趾”。

        合浦沿海的珠民向来靠采珠为生,很少有人种植稻米。采珠多,收入高,可以以此从邻郡交趾购买粮食。如今产珠少,收入大量减少,珠民们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不少人因此而饿死。

      汉顺帝刘保继位后,派了一个名叫孟尝的人当合浦太守。孟尝到任后,很快找出了当地渔民没有饭吃的原因;他改革前弊,下令废除盘剥的非法规定,并不准渔民滥捕乱采,以便保护珠蚌的资源。不到一年,珍珠贝很快又回到了合浦的沿海,繁衍起来,使合浦珍珠资源得到保护和繁衍,合浦又成了盛产珍珠的地方。这就是“合浦珠还”的故事。

no.9 级次鉴别
 鉴别珍珠的级次,古代的鉴别法与现代的鉴别法不同。古代合浦珍珠的级次,是以珍珠的形状、大小、颜色及质量来区分。据《南越志》载:“珠有九品,大五分以上至一寸,分为八品。有比彩、一边平似覆釜者名珰珠,珰珠之次为青珠、滑珠、螺珂珠、官两珠、税珠、葱符珠、稗珠。”

        合浦古代珠民鉴别珍珠的级次,有按珍珠重量分类的:八百颗珍珠重一两的称“八百子”;一千颗珍珠正好一两的,称“正千”;颗粒大的珍珠,一颗重七分的,称为“七珍”;一颗重八分的,称为“八宝”。也有根据珍珠形状、质量、大小及光泽,分为四品:珍珠圆球形或半圆球形、直径在1厘米以上,表面为玉白色、全珠细腻光滑、闪耀珠光为一等品;珍珠呈圆球或半圆球、长圆形、腰鼓形,其大小不分,色泽较次于一等,表面呈玉白色、浅粉红色、浅黄色,全珠细腻光滑、闪耀珠光,为二等品;珍珠形状为圆球形、近圆球形、长圆形、腰鼓形、扁块形、棒形等,表面呈玉白色、浅粉红色、浅黄色,全珠光滑,有细皱纹和珠光,为三等品;珍珠形状不规则,表面为玉白色、粉红色、浅黄色、浅橙色、有明显的皱纹或沟纹,全珠基本有珠光,但珠光面不小于全珠表面积的80%,为四等品。

no.10 药用功效
合浦珍珠除了作为装饰品,显得典雅庄重外,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珍贵的药材。把它研成末,便成为珍珠粉,其性,味、咸,对轻度甲亢、咽喉炎、扁桃体炎妇科炎症有明显疗效,具有镇心安神、清热益阴、化痰的功效。《本草纲目》说:“珍珠安神定魄、养颜、点目去翳、塞耳去聋、去腐生肌、催生死胎”“珍珠粉涂面,令人润泽好色”。相传慈禧太后就服用合浦珍珠,以保护肤色。因此,合浦珍珠得以享誉世界。现代药物学家研究论证,珍珠的成份含有碳酸钙氧化钙磷酸钙、镁等多种元素和十几种氨基酸,这些物质对人体有很大益处。

        早在秦汉之间,合浦珠民普遍使用珍珠粉,治刀伤出血、疔疮溃烂、烧伤烫伤。内服清热解毒。古代合浦沿海渔民和珠民出海作业,均具备有珍珠粉等草药备用。特别是合浦的远洋船队,远航东南亚等国时,船上也备有珍珠粉。在航行途中,船员如遇刀伤、火烧伤、水汤伤、生疮溃脓,可用珍珠粉末治疗,因为珍珠粉末有止血生肌拔毒,清热之功。

no.11 文人墨客的题咏
古今文人墨客、官家政要为南珠吟咏赞叹千年不绝,既有惊艳于合浦珍珠的美妙绝伦,也有表达出对珠民悲惨遭遇的怜悯。

        “骑马客来惊路断,泛舟民去喜帆轻。虽然地远轻无益,幸得珠还古有名。”宋代陶弼初的一首诗生动地概括了南珠与合浦两千多年的牵连。合浦名因珠起,地因珠著。

        唐代元稹《采珠行》曰:“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万人判死一得珠,斛量买婢人何在?……十万壮丁半生死,死者常葬鱼腹间。蛟鳄磨牙竟相向,积水化为海水丹。”

        明万历十九年(1591)冬,汤显祖被贬徐闻,乘船过雷州半岛,夜看珠池,作了一首诗赠廉州太守:“春县城犹热,高州海似凉。 地倾雷转侧,天入斗微茫。薄梦游空影,浮生出太荒。鸟艚藏黑鬼,竹节向龙王。日射涠州郭,风斜别岛洋。 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闪闪星河白,盈盈烟雾黄。 气如虹玉迥,影似烛银长。为映吴梅福,迥看汉孟尝。 弄蛸殊有泣,盘露滴君裳。”

        1962年著名剧作家田汉站在白龙珍珠城遗址上,回想当年“以人易珠”的惨境,无限感慨地写到:“南来初看还珠记,当日珠民重可悲。碧浪曾翻千斛泪,夜光能换几餐炊。方城有址堆残贝,古寺无踪剩断龟……”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陈毅写诗赞曰:“潮退沙平珍贝美,风摇波晃琉璃碧,看今朝,合浦果珠还,真无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李鹏总理为合浦题词:“南珠之乡”。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