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罗布泊之谜
游移之谜 最早到新疆考察的中外科学家们曾对罗布泊的确切位置争论不休,最终问题没有解决,却引出了争论更加激烈的“罗布泊游移说”。此说是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提出的,他认为罗布泊存在南北湖区,由于入湖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沉积后抬高了湖底,原来的湖水就自然向另一处更低的地方流去,又过许多年,抬高的湖底由于风蚀会再次降低,湖水再度回流,这个周期为1500年。 斯文·赫定这一学说,虽然曾得到了世界普遍认可,但对此质疑反对者也不在少数。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根据对罗布泊的科考结果,也对罗布泊游移说提出了质疑和否定。然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使人们对罗布泊这个幽灵般的湖泊,更加感到扑朔迷离了。
大耳朵之谜 就在人们对罗布泊一个个未解之谜争论不休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72年7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拍摄的罗布泊的照片上,罗布泊竟酷似人的一只耳朵,不但有耳轮、耳孔,甚至还有耳垂。对于这只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有观点认为,这主要是50年代后期来自天山南坡的洪水冲击而成。洪水流进湖盆时,穿经沙漠,挟裹着大量泥沙,冲击、溶蚀着原来的干湖盆,并按水流前进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环状条带。正因为干涸湖床的微妙的地貌变化,影响了局部组成成分的变化,这就势必影响干涸湖床的光谱特征,从而形成“大耳朵”。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争论不已,也许对于罗布泊的争论永远都不会结束。
诡异之谜 为揭开罗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来,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壮的故事,更为罗布泊披上神秘的面纱。有人称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古往今来很多孤魂野鬼在此游荡,枯骨到处皆是。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地时,曾写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许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不可思议的事时有发生。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國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1990年,哈密有7人乘一辆客货小汽车去罗布泊找水晶矿,一去不返。两年后,人们在一陡坡下发现3具卧干尸。汽车距离死者30公里,其他人下落不明。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17公里出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 罗布泊这个谜的世界,神秘的荒原,千百年来人们为你迷惘、思索、争论、甚至献身。 罗布泊,人们何时才能揭开你神秘的面纱。
no.2 尼雅之谜
尼雅古城遗址 本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尼雅河畔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并从这里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种珍贵文物12箱之多。当这些文物被带回英国时,使西方学者大为震惊,这就是被称其为东方“庞培城”的尼雅遗址。 东汉时期,名将班超为抗击匈奴稳定西域,曾带随从驻扎西域数十年。他利用杰出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联合当时的西域36国抗击匈奴的侵略,威镇西域数十年,留下了“投笔从戎”的千古佳话。有人提出,斯坦因所发现的尼雅遗址,就是中国史籍中记载的西域36国之一的精绝国。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精绝国位于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接受汉王朝西域都护府统辖,国王属下有将军、都尉、驿长等。精绝国虽是小国,但它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书所描述精绝国所处的环境是:“泽地湿热,难以履涉,芦苇茂密,无复途径”。从文寥寥数语中显然可以看出,当时的精绝国是一片绿洲。公元3世纪以后,精绝国突然消失了,斯坦因的发现又使精绝国惊现于世。 然而,精绝国是如何从历史上消失的?它为何被埋没于滚滚黄沙之中?为什么璀璨的绿洲变成了死亡的废墟?为此,历史学家们既困惑不解又争论不休。许多人认为,尼雅之所以被废弃埋没于沙海之中,是因为尼雅人大肆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至使水源枯竭,风沙肆虐,绿洲消失,最终被淹没于茫茫沙海之下。也有许多人对此持疑问和否定的观点。 为了揭开这千古之谜,1995年10月,中日两国考古学家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了对尼雅遗址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此次挖掘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收获最为丰硕的一次,被评为“95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文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震惊了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界。这次考古价值最高的发现是大量保存完好特色鲜明的织锦和写有佉卢文的木简函牍。其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质地厚实,纹样瑰丽流畅,色彩艳丽,世所罕见。大量的佉卢文档案也让考古学家们喜之若狂。 佉卢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犍陀罗,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的文字,全称“佉卢虱底文”,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一带使用,公元l—2世纪时在中亚地区广泛传播。公元4世纪中叶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佉卢文也随之消失了。18世纪末佉卢文早已经成了一种无人可识的死文字,直至1837年才被英国学者普林谢普探明了佉卢文的奥秘。但是问题在于公元3世纪时,佉卢文在产生它的印度消失了,怎么突然又在异国它乡流行了起来?这着实让历史学家们摸不着头脑。 最诱人的当然是佉卢文木牍的内容。解读它们发现,尼雅王国长期受到来自西南方supis人的威胁与入侵。可以说,尼雅王国是在预感大难临头中,忧心忡忡地度过了最后的日子。木牍的文字表明supls人对尼雅王国的威胁到入侵是一步步地加深,如"supis人之威胁令人十分担忧,余等将对城内居民进行清查“:”现有人带来关于supls人进攻之重要消息“:”现来自且末之消息说,有来自supis人之危险……,兵士必须开赴,不管有多少军队……“显然尼雅人无法抵御强大的supis人的进攻,”supis人从该处将马抢走“:”supis人抢走彼之名菩达色罗之奴隶“。考古学家们在这个沉睡了1600年的废墟上,看到了宅院四周尸骨累累,内部各种遗物四处散落,房门敞开或半闭。用来存放佉卢文的陶瓮密封完好没有拆阅,储藏室里仍有大量的食物,甚至纺车上还有一缕丝线。这一切似乎告诉人们尼雅王国在面临长期的入侵威胁后,遭到了惨重的致命一击,甚至没有留下最后的文字记载。 东汉末年,汉朝国力日竭,东汉官兵撤离西域。中原陷入长久的分裂与战乱之中,西域出现了政治真空,西域各国也陷入了弱肉强食的杀阀争战中。弱小的尼雅最终淹没在这血腥的撕杀中,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则透出尼雅人心归中国祈盼和平,也让人们面对这千年织锦,为尼雅的命运扼腕叹息。 但是在各种史书上从来没有关于supis人的任何记载,这个凶猛好战而富于侵略性的民族会是些什么人?尼雅王国后裔们的命运如何?这些未解之谜让历史学家们苦思不得其解,而尼雅王国的最后归宿,又令人嗟叹不已。
no.3 喀纳斯湖之谜
喀纳斯湖湖水怪之谜 “喀纳斯”蒙古语,意为“峡谷中的湖”。喀纳斯湖湖面海拔1374米,南北长24公里,平均宽约1.9公里,湖水最深188.5米,面积45.73平方公里。自然景观保护区总面积为5588平方公里。 喀纳斯湖四周雪峰耸峙,绿坡墨林,艳花彩蝶,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这里是我国唯一的南西伯利亚区系动植物分布区,生长有西伯利亚区系的落叶松、红松、云杉、冷杉等珍贵树种和众多的桦树林、已知有83科298属798种。有兽类39种,鸟类117种,两栖爬行类动物4种,湖中鱼类7种,昆虫类300多种。 许多种类的花木鸟兽在全疆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区内森林草原相间,河流湖泊众多,自然景观艳丽,具有极高的旅游观光、自然保护、科学考察和历史文化价值。 当地称卡赞湖即锅底湖,是取其形状象锅底而得名,卧龙湾位置处在布尔津县去喀纳斯的途中距县城140公里,距喀纳斯10公里。 湖四周森林茂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湖中小岛景色秀丽,湖进水处巨石抵中流,激浪拍巨石,玉珠飞溅。 湖的泄水口有座木桥飞架东西,站在桥上向北是一平如镜的卧龙湾向南是奔腾咆哮的喀纳斯河。从卧龙湾沿喀纳斯河北上约1公里,你会在峡谷中看到一蓝色月牙形湖湾,那就是月亮湾。月亮湾会随喀纳斯湖水变化而变化,是镶在喀纳斯河的一颗明珠。 湖内有嫦娥奔月时留下的一对光脚印。 美丽静谧的月亮湾是喀纳斯的标志景点。 据说,湖里有一种“湖怪”——巨型哲罗鲑,你可要千万当心!
no.4 岩画之谜
在比较早期的考古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中的岩画,它们大多是古代游牧民族文化的遗存。新疆遗存的岩画有刻画和彩绘两类,主要见于高山牧场、中低山区,以及牧民们转场的牧道上。部分河谷地带也有发现。 这些岩画大部分凿刻在黑砂岩、花岗岩和板岩的岩面上,岩面大多朝东向阳,岩画采用粗线条的阴刻。彩绘岩画主要见于洞穴中,大多用一种储石色的矿物作原料,朱红彩、或黑、白色彩。岩画的主题有: 1.动物画,最常见面的是牛、马、羊、鹿,也有狗、熊、骆驼。如霍城县干沟岩画,在一块岩石上刻有形状不同的十七只大头羊和山羊,其中一只体形较大的山羊,羊角较长,一角向后弯曲,一角前翘,惊觉地抬头注视前方,粗矿的线条勾绘出了一副草原生活景象。 2.狩猎画,常见画面是错人手持弓箭向猎物射击的形象。如撒尔乔湖的一幅狩猎图,画面有一猎人,双手前曲握住弓弦,他所射出的箭已击中了一头黑熊,黑熊挣扎逃窜,猎人则紧追不放,画面形象清晰,神态逼真。 3.放牧画,这类画在北疆的裕民、富蕴、哈巴河等地都有发现。如哈巴河县发现一幅岩画,画面有众多的岩山羊,还有鹿、骆驼等,大小参差、缓慢行进,畜群之后有一猎狗尾随。两名放牧者,一上一下步行于畜群中。上边一人手执长鞭,下边一人似戴一尖帽,两手张开作驱赶状,画面生动活泼,反映了游牧生活面貌 4.车辆画,表现御者徒步驾车,头戴尖帽,手执长级绳,作呛喝状。“车”以两个圆轮与长辔表示。拉车牲畜,作奔驰状,长尾系三角坠,头上有一长角。这幅岩画在阿勒泰岩画中是十分罕见的,它反映了阿勒泰古代游牧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生活侧面。在车辆之下,还刻有一些对羊图案。除此之外,还有格斗画、舞蹈画、神灵画等,如在富蕴县唐巴勒岩洞中发现一幅彩绘岩画,上部绘两个同心圆,旁绘云彩图,下部绘一人头像,头戴插翎的帽子,额部绘有几十道短线,脸部给眉、眼、嘴,未绘耳朵。与此相似的画面,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也有发现。岩画上两同心圆,旁有云彩,应代表日、月,下面奇异的人头像,似为神灵。原始的宗教观念常表现为对自然神灵的崇拜,新疆北部发现这类岩画,同样反映了这一点。应该指出,确定岩画的时代是~个复杂的问题。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古代各民族的社会形态发展不平衡,有的岩画可能是铜石井用时代的产物,有的岩画的时代则可能在公元前后,还有的岩画则可能产生在公元十二、三世纪,甚至更晚的时间。 有的岩画在悬崖峭壁,当初是什么人、是怎样刻上去的……无人知晓。
no.5 石球,石人之谜
在新疆广阔的草原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屹立着的一尊尊石雕人像。这些石人都是用整块岩石凿雕而成的。从外形看,它们大都是全身像,头部、脸型、身躯都雕得生动逼真。如今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境内阿尔卡特草原上发现的阿尔卡特石人,就是用一整块白沙岩石雕凿成的。它头部雕凿出一个宽圆的脸庞,一双突起的细长眼睛和高高的颧骨,上唇有两撇八字胡须。身上雕凿出翻领大袷袢,腰部束一根宽腰带,右手拿一只杯盏举至胸前,左手扶一把垂挂在腰部的长剑。双脚刻凿出一双皮靴。 古代灵巧的石匠还在它的腰带上刻出一个垂挂的小口袋和一把小匕首,石人脸部表情凝重深沉,俨然是草原上威武的将士。这些石人是谁雕凿的?属于哪个民族部落的文化遗产?学术界至今还无一致的意见,仍是一个尚待揭开的谜。
no.6 麦田圈古巨石堆建筑之谜
被认为是“神秘现象”的麦田圈是指由于不明原因所致的各种有规律的巨形图案,因主要在麦田中出现,故称“麦田圈”。自从80年代开 始,己经有不少麦田圈被发现过,目前世界各地发现各种“麦田圈”现象有2000余次,其图案有单一的圆,或者是由圆圈组成的连环,或者是其他几何图形和线条的组合,如哑铃状、新月状、车轮状等,在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都曾有出现。根据研究,发现倾倒的麦秆并没有明显的损伤,确定这些是由强大的能量作用产生的。在麦田圈的麦田周围没有任何足迹 ,麦秆的弯曲方式可以断定不是用脚压出的,早已排除人为的恶作剧。经过长期的调查,科学的理论无法解说,譬如麦田圈是谁做的?这些能量从而何来? 分辨麦田圈是否人为恶作剧最易不过,因为非人类制作的麦田圈有几三大特点:一)完全没有破坏痕迹,一粒也丝毫无损地被压下而改变方向,并非践踏或机械屈曲而成;二)麦秆弯曲位置的炭分子结构受电磁场影响而结晶,但仍然能继续正常生长,绝非人类科技可及;三)麦田圈的幅射量与附近正常的麦田有明显不同。 自从1980年起,英国的农田在成熟季节便出现各种奇趣圆形图案,如几何图、动物、古文字、星系图、混沌数学图、肝炎细菌图。圈内麦秆有层次、工整地弯曲倒下,高空看下好趣致!圈内麦子多产40%、土壤有微量幅射、且常与ufo出没有关,有人亲睹稻田图形在三秒钟内形成、更有人拍下麦田圈瞬间成形途中,上空的而且确有一群ufo飞来飞去十数秒的片段。此外,奇怪的是麦田圈上的植物没有折断的痕迹,只是植物的生长方向有不寻常变化。种种分析显示,麦田圈由强大能量作用于瞬间中产生,当中隐藏了数学、化学、分子科学讯息,故此,极可能是地球以外的高科技生命体所为。说到这儿,大家不难联想到“麦田圈”实际上就是外星人的飞行器所致吧。外星人生活在与我们人类不同的空间,人肉眼看不见,它们拥有比我们人类更发达的科技,所以它乘坐的飞行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偶尔给人类显现一下它的存在。
no.7 干尸之谜
“这并非什么难事,类似工作也不是首次在新疆古代干尸身上进行。”当听说有一男一女两具已沉睡千年之久的新疆古代干尸的容貌于4月25日被吉林考古专家复原的消息后,我区有名的考古学家穆舜英道出了上述话语。 这两具干尸是上世纪初日本探险家大谷光瑞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盗掘文物中的一部分,后被旅顺博物馆收藏。此次复原工作是吉林省考古专家运用电脑三维技术进行的,历时20天。 从复原图上看,男性干尸生前长相儒雅,为45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其胡子、头发、眼睫毛、眉毛都有,胡子明显修过,十分整齐;女性干尸为一体态丰满的成年女性,其鼻子、嘴、牙齿都较小,眼睑长,是典型的丹凤眼。“早在1987年,我区有名的古代干尸——楼兰美女便在日本专家的协助下现出了当年容貌,我区还在几年前派出考古人员前往北京专门学习过复原古代干尸容貌的技术。”穆舜英介绍说,我区目前之所以没有全面开展古代干尸的复原工作,是因为我区对古尸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还有许多困扰在新疆古代干尸身上的谜团等着考古人员去破解,而这些工作比复原干尸容貌要重要得多。 提起新疆古代干尸,人们常把它们称作“木乃伊”,实际上这是一种误称。据国内外已有的发现和研究,古尸大致可分为干尸、湿尸、冻尸、腊尸和鞣尸几种类型。新疆出土的古尸均属于干尸类型,它是一种未经人工处理而在新疆干燥、无菌、高温的特殊条件下自然形成的干尸。这种干尸既有别于古埃及发现的经过人工防腐处理后形成的“木乃伊”,又迥异于在我国内地出土的在棺椁内盛放石灰、木炭之类干燥剂后形成的干尸,而完全是大自然的杰作。 由于新疆位于古丝绸之路要冲,在历史上又是各种族、民族迁徙、交汇和融合之处,再加之这里气候干燥、雨量稀少等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新疆一跃成为世界上拥有各人种古尸最多、天然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其中仅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的干尸总数就达近千具之多。 干尸在新疆分布极广,南疆居多北疆略少,蕴藏其中的神秘色彩各有洞天,因尸而异。穆舜英等考古专家于1980年4月在罗布泊北端铁板河附近发现的一具女性古代干尸颇为有名。它就是因其体型优美、长发披肩、容貌超群而在后来扬名中外的“楼兰美女”。 “楼兰美女”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年代最早的一具,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眼大窝深、鼻梁高窄、下巴尖翘的“楼兰美女”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然而,关于此尸所代表的人群具体属于何种种族类型以及他们生前是当地土著还是从他处迁徙而来等问题至今在考古界仍众说纷纭。 1985年出土于且末的一具婴孩干尸颇为引人注目。这具婴尸距今约3000年,年龄不到1岁。令人费解的是婴儿的双眼均盖有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石片,这是一种原始宗教的残迹?还是为了遮挡风沙?抑或保护灵魂免遭散逸呢? 1995年,在尼雅遗址出土的两具合葬的古尸身上盖着以整幅织锦缝连的锦被,色彩斑斓,云气瑞兽间为汉文隶书“王侯合昏千秋万代宜子孙”。此物的出土是否证明墓主人即为当地的统治者呢?引人遐想的是,墓中男尸的右颈和右腿上为什么都有一道砍痕?他是在一次战斗中负的伤?还是恰恰由于这两处伤不治而亡的呢?这种种谜团,犹如尼雅命运之谜一样令人难解难猜。 1995年出土于尉犁的营盘男尸的真实身份至今仍是个谜。我区考古专家周金玲、李文瑛两位女士根据出土文物推测身高1.80米、年龄约25岁的营盘男尸是一位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西方富商。然而,他又何尝不能是一位西方的使者?或者就是此地的国王?还有,他为什么要戴着麻质人形面具去另外一个世界?他为什么这么年轻就死去了呢?是死于疾病?杀伐?抑或一个无法防范的阴谋……面对这一连串疑问,也许他会突然站起身来,揭掉面具,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讲述一个我们难以想象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尼雅考古发掘和尉犁营盘墓地的发掘都因其出土古尸及随葬品的重大考古价值,分别步入1995年和199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行列。 吐鲁番是我区古尸蕴藏量最多的地区,其中以阿斯塔那、喀喇和卓、苏贝希和艾丁湖古墓群最为著名。出土于1973年的张雄古尸是阿斯塔那墓地最为著名的一具干尸,张雄少袭父职,早年因平定高昌叛乱有功,被封为威远将军,后任左卫大将军兼司兵部要职。贞观初年,唐朝一统全国之势必行,张雄力主归服大唐,维护统一,但高昌王不听忠言,执意与唐朝对抗。根据记载,人们判断张雄因此而忧愤成疾,年仅50岁时不治而亡。这位初唐名将身材魁梧,据测生前身高一米八,其眉宇之间至今犹存威严、刚毅之风。但就是这样一位显赫一时的西域名将,死后并不得安宁,不知何时他的墓葬被盗,他的头颅被盗贼打断在地,这仅仅是复仇行为呢?还是为了盗取他嘴中的珍宝? “新疆出土的古代干尸及其遗物,不仅是研究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和医学的珍贵资料,而且对进一步了解新疆古代社会和人类自身进化发展过程,都具有较高的价值。”穆舜英信心十足地说,随着我区考古专家对古代干尸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必将会将困扰在这些古尸身上的谜团逐一解开。
no.8 野人之谜
秋末的巴尔鲁克山,白桦、山杨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染得山坡一片片金黄。西望远处,位于哈萨克斯坦宽阔的阿拉湖,开阔的湖面烟波浩淼,在广袤的丘陵草原间,反射着夕阳的金光闪闪,这里真是个迷人的风景旅游区。 巴尔鲁克山,在20世纪70年代初因中苏边界战争而出名。巴尔鲁克山还出了个名人,那就是山下裕民县的哈萨克族爱国人士巴什拜·乔拉克。全国人民都知道,在抗美援朝时,我国著名豫剧艺术家常香玉,曾捐赠了一架战斗机,而同时新疆裕民县的巴什拜也捐赠了一架战斗机,则鲜为人知。此外,在抗日战争时期,他还捐赠过500匹配齐了鞍具的战马,用于打击法西斯侵略者。他还亲自繁育了有名的良种绵羊巴什拜羊,为新疆的畜牧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进入21世纪,“小白杨”哨所的歌传遍了全国,你可曾知道“小白杨”边防哨所在哪里﹖它就在巴尔鲁克山上。 看来,巴尔鲁克山还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而巴尔鲁克山大头小毛人的发现,更使它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访小毛人见证者 2004年10月1日,好天气。为了考察小野人,我和袁磊租了一辆三菱越野赛车,带上摄像机、照相机、夜视红外望远镜及帐篷、睡袋等,来到了巴尔鲁克山下的裕民县。 汽车停在城南的一排平房前,一开门就看到院中一捆已刷了红油漆的帐篷杆子,有四五十根。没错,这就是哈萨克族木工吐尔逊的家,他是小毛人的第一见证人。我注意看了这些木杆的根部,用刀砍成了尖锥形。我请吐尔逊坐在小凳子上,拿着砍刀拍了几张照片。我们约好,第二天同去发现小毛人的塔斯特山谷。 当晚我们来到巴尔鲁克山上一个部队的营房,这里离塔斯特水库约24公里,3年前的山谷发现小毛人的地点就在那座水库的上游。我看着夕阳下的巴尔鲁克山,期望第二天有所收获。 10月2日,又是个晴天,裕民县旅游局副局长艾斯哈尔带着吐尔逊、萨拉乔和旅游区王经理,早早来到了部队营房。我们两辆车一起前往,穿过丘陵草原,进入了塔斯特河谷。 这里是塔城地区有名的巴尔鲁克山风景旅游区,河谷中高大的密叶杨、桦树林密布。沿河而上,峡谷口出现了一座水坝,约3万平方米的一池清澈的碧蓝色湖水出现在眼前,衬托着山谷中的森林,真有些九寨沟的风味。 越野车缓慢前进。水库上游有两条支沟,我们的车涉过河,开向北部支沟,爬上平坦的河滩,行了不到2公里,只见宽阔的河滩中部、河边出现了几丛三五米高的柳树,每丛有数十株,有手指或手腕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