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地名考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习惯的解释来自于蒙古语——“优美的牧场”。旧为厄鲁特蒙古的游牧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城市。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乌鲁木齐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经考证,南郊的乌拉泊古城遗址可能是唐代轮台城,建于唐贞观十四年(640年)的轮台县治所,隶属庭州。这是乌鲁木齐有史可查最早的城市,距今已有1300多年。到清代,则普遍认为乌鲁木齐为唐轮台旧地,在有关乌鲁木齐的诗句中常用“轮台”指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地名历史悠久,在敦煌发现的写于公元925年的古和田塞语文书《使河西记》,是当时于阗李氏王朝派往河西沙州等地的使者所写,该书中已有乌鲁木齐的记载。明代《西域土地人物略》称作委鲁母,清《西域图志》称乌鲁木齐。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城命名“迪化”。清代迪化专指迪化城,乌鲁木齐一名仍为社会常用,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迪化为省会后,渐用迪化代替乌鲁木齐。194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迪化市政府。1954年2月1日迪化市改为乌鲁木齐市。新中国成立时,乌鲁木齐城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人口约10万。房屋几乎全是土坯平房,没有自来水。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到1990年,城区面积达64平方公里,人口115.7万,又经过10年改革开放,到2000年城区面积在1990年的基础上又扩大2.2倍,达140平方公里,占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的1.2%,城区人口137万。主干大街有解放路、中山路、光明路、新华路、黄河路、长江路、团结路、友好路、阿勒泰路、北京路、河滩路。克拉玛依路、南湖路及新扩建的外环路等形成城市现代交通网络。       乌鲁木齐地处天山山系北天山西段与东段的结合部,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为准噶尔盆地南缘。东眺白雪皑皑的高峰即天山第二高峰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博格达”为蒙古语,意为神灵。著名的天池即在其山。城区的制高点是雅玛里克山,东端也有宝塔与红山塔遥相对应,成为边城一景。地处老满城西北九家湾的红庙子山,清代建有关帝庙,北道商旅遥见红庙即知道乌鲁木齐已经不远,红庙成为乌鲁木齐的标志,因此早年乌鲁木齐又称红庙子。南郊永丰乡包家槽子村则是亚洲的地理中心,乌鲁木齐是我国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乌鲁木齐市的市树就是大叶榆。乌鲁木齐1月平均气温-14.1℃;7月平均气温23.6℃,年平均降水量283毫米,无霜期147天。

no.2 红山
  红山       红山,因山岩峭壁呈赭红色而得名。俗称红山嘴子。位于市区中部、乌鲁木齐河滩路东侧,海拔910米。旧时又名虎头山。红山因位置显要,成为城市的象征。早先厄鲁特蒙古部落曾在山上堆筑“鄂博”(敖包),祭祀神灵。清代新疆巡抚等地方官每年农历二月在红山嘴望祭“北庭镇山”——博格达山。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在山顶修建玉皇阁,嘉庆元年(1796年)又在山麓陆续修建大佛寺、北斗宫、地藏寺等。每年春秋有庙会,商贾云集,风味小吃、社火百戏,盛极一时。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在红山嘴和雅玛里克山北端各建九级砖塔一座,遥相对应,成为乌鲁木齐一景。原为荒山,无树木,经过多年绿化,引水上山,重建庙宇楼阁、湖池泉瀑,1985年辟为公园。

no.3 人民广场
人民广场       人民广场地处中山路东端北侧。清代原称荷花池。光绪十年(1884年)在该处建荷花池得名,在周围还有铜铺街、衣铺街、荷花巷、留仕巷等。1943年拆除街巷辟为广场,1946年称和平广场,1950年改称人民广场。占地4公顷,南北220米,东西185米。1995年自治区成立40周年,广场中央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纪念碑”。

no.4 大十字
大十字       大十字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所建迪化城的中心位置,东、西、南、北大街的交会处,街道相交呈“十“字,由此得名。今为解放北路和中山路相交。清光绪年间迪化成为新疆省会,以天津、山西为首的津、晋、湘、鄂、陕、豫等地的商人竞相在大十字设号经商。“永裕德”、“同盛合”、“复泉涌”、“聚新永”等津商字号最为有名。新中国成立后,大十字仍不失为传统商业中心,七八十年代大十字一带有老字号亨得利钟表店、凝德堂药店等。如今陈旧铺面已被高层商厦代替。从大十字一带到大西门有“乌鲁木齐的王府井”之美称。

no.5 大西门
大西门       原先大西门在今中山路红旗路口,即乾隆三十年(1765年)所建迪化城的西门,名“丰庆门”。光绪十二年(1886年)扩建迪化城又增设西门一座名“徕远门”。为区别原有的西门,称“丰庆门”为大西门,“徕远门”为小西门。大西门一带城内有城隍庙(今新中剧院位置),是繁华商业区。1953年在以西约300米开辟了新华南北路,在西关,与中山路交会处发展为新的商业区,因公交车设“大西门”站,群众渐把这一带称作大西门。原来的“大西门”却退出了历史舞台。

no.6 小西门
小西门       小西门即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扩建迪化城时新开辟的“徕远门”。位置在今人民电影院附近。新中国成立后,拆除徕远门,在以西修建新华北路,和民主路交会处公交车设小西门站,逐渐群众将这一地片叫作小西门了。同大西门一样,都是“搬了家”的地名,城门早已无踪影,但作为地名却沿用下来。新中国成立前的小西门市井萧条,如今的小西门是乌鲁木齐文化娱乐的中心地段,也是乌鲁木齐最大的服装、布料、鞋帽批发零售市场。

no.7 南关
南关        从南门花坛沿解放南路到山西巷口原是迪化城南门(肇阜门)外的关厢,称为南关。自有迪化城,南门外的南关大街一直是繁华地段。各民族商贩杂处,货栈、作坊云集。这与南疆的货物从南门进出迪化城有关。据清嘉庆元年(1796年)《乌鲁木齐事宜》记载:“南关长约二、三里……市肆繁华,俨然成都会。”商品主要有地毯、绸缎、车马套具、手工日用杂物、干鲜果品、药材香料以及靴鞋、首饰等手工业作坊、货栈较多,传统饮食业也很发达。由于商业的聚集,曾在新市路口修建了财神楼,至今民间还称这段为“财神楼子”。新中国成立后拓宽了街道,旧貌换新颜,南关仍是传统商业集中的地段。

no.8 二道桥
二道桥       二道桥过去曾有一座木桥,是南关外第二座桥,由此得名。从宁夏湾一带来的水经过南市巷水渠从桥下流过,顺天池路水渠西流到乌鲁木齐河。二道桥在边城有名气是因为此处颇富有民族特色。这一带是乌鲁木齐维吾尔、回等兄弟民族的聚居区和商业区。二道桥近年来已成为内地客人和外国游人光顾的“热点”。

no.9 碾子沟
碾子沟        清代屯田修水渠,碾子沟一带地势低,水流落差大。因此沿渠建有多处碾盘、磨坊,碾米磨面,由此得名碾子沟。清《新疆图志》有“碾子沟流经老满城西逾孔道而灌庄户田”的记载。可见碾子沟是当时一条重要灌溉渠道。1941年开辟街道后渐形成居民区。1958年修建长途汽车客运站后,碾子沟成为乌鲁木齐的“港口码头”。(

no.10 人民公园
人民公园
       俗名西公园,因公园在原迪化城以西而得此名。早年原是乌鲁木齐河滩一片天然林地,统称西树窝子。有泉流汇集成湖沼,俗称海子。光绪年间加以疏浚整修,改造成人工湖,正式起名“鉴湖”,意指水清如镜。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鉴湖中修建了湖心亭。辛亥革命后,扩建为公园,建朝阳阁、醉霞亭、晓春亭等。为纪念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还修建了“阅微草堂”。公园命名“同乐公园”,公园格局初步定型。园内最大的建筑是朝阳阁,建于1926年,又称“丹凤朝阳阁”。

no.11 雅玛里克山

雅玛里克山
       简称雅山,雅玛里克,蒙古语,意为山羊之家。海拔1397米,长约9公里,宽约5公里,与城区相对高度500多米。因语言讹传,民间叫作“妖魔山”。有谚语:“妖魔山戴帽,大雨(雪)即来到”,雅玛里克山成为城市的晴雨表。清代曾命名“福寿山”、“灵应山”等。

no.12 水磨沟

 水磨沟

水磨沟位于市区东北部,溪水来自博格达山西麓的众多泉流汇集,全长20多公里。有温泉,终年流淌。早在清乾隆年间水磨沟就开设官办和民办水磨,水磨沟由此而得名。清光绪年间水磨沟建有盼云轩、笑涛亭、依斗亭等景点。
       水磨沟最负盛名的是温泉,1982年修建成现代化温泉疗养院。夏季水磨沟尤为凉爽,为市民避暑胜地。有清泉寺,是乌鲁木齐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1961年正式成立水磨沟区人民政府,成为市辖行政区,还是乌鲁木齐纺织工业基地。

no.13 老满城
老满城
       老满城即清代巩宁城,现新疆农业大学所在地。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后为乌鲁木齐都统、迪化知州治所。因城内驻满营兵眷,故又称“满城”。城周长九里三分,高二丈二尺五寸,有四门,东承曦、西宜穑、南同轨、北枢正。以满、蒙、汉、维4种文字书写门端。城中有鼓楼,还有关帝庙、城隍庙、文昌宫、昭忠祠、玉皇阁、财神庙等多处庙宇。同治三年(1864年)巩宁城毁于战火。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新满城,巩宁城遂称老满城。1952年在旧址建设八一农学院,1995年更名为新疆农业大学。老满城以北有地名北园子,清代为巩宁城种蔬菜而得名,现是乌鲁木齐最大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北园春”市场。

no.14 燕儿窝
燕儿窝
       燕儿窝是乌鲁木齐南郊著名风景区。因春夏多燕得名。地处乌鲁木齐河谷,是目前乌鲁木齐城区附近保护最好、面积最大的天然林地。燕儿窝路南北纵贯,是城市南郊重要通道。

no.15 乌拉泊

乌拉泊
       燕儿窝到芨芨槽子一带称作乌拉泊。清代称“鄂伦拜星”、“乌拉摆”。蒙古语,意为“红土房”。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吐鲁番北路鄂伦拜星底台,是连接乌鲁木齐西路和天山南路的主要军台。1959年在乌拉泊修建水库,是城市重要水源地。乌拉泊有古城遗址,在水库南侧。初步考证是著名的唐轮台城。

no.16 达坂城
达坂城
       “达坂”,维吾尔语,意为山口。是天山后沟峡谷的北口,地势高,由此得名。唐代由轮台通往交河的“白水涧道”经此。清代为吐鲁番北路,乾隆年间设喀拉巴尔噶逊军台,蒙古语意为黑虎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在此筑嘉德城,有粮员、守备衙署,兵丁住房六百间。1984年置达坂城镇,属乌鲁木齐县。2002年成立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回族居多。达坂城多风,以西建有风力发电厂,成为独特的人工景观。

no.17 安宁渠
安宁渠
       清乾隆年间移民屯田,修建“安宁渠”引水,后来村名沿用。在乌鲁木齐以北22公里处,乌鲁木齐县安宁渠镇所在地。安宁渠是乌鲁木齐的“菜篮子”。

no.18 永丰
永丰
       亦称永丰渠。清乾隆年间屯田修建水渠命名“永丰渠”,后来逐渐沿用成村名。在乌鲁木齐西南30公里处,乌鲁木齐县永丰乡所在地。清代迪化县九十九庄之一。永丰盛产土豆和大蒜。永丰是去南山白杨沟、南台子、菊花台、小渠子等风景旅游区的必经之地。西北6公里有包家槽子村,经专家权威测定是亚洲地理中心位置,修建了“亚心”纪念标志。

no.19 柴窝堡
柴窝堡
       清代设驿站称“柴俄博”,意为柴堆,过去戈壁滩多梭梭柴,故得名。后来称作柴窝堡。清乾隆年间设有昂吉尔图军台。风力资源丰富,已建有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风力发电厂——新疆风力发电总厂。南临柴窝堡湖,湖长6.5公里,宽4.5公里,湖面达28.6平方公里,水深6米。附近有烽燧、古墓群等。

no.20 水西沟

水西沟
       水西沟是在清乾隆年间形成的村庄,村沿用了沟的名称。有同名沟,位于庙儿沟以西。清代迪化县九十九庄之一。是乌鲁木齐土豆生产基地。因附近庙儿沟是著名风景区,游人较多,近年在水西沟新建了旅游度假村,使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no.21 白杨沟
白杨沟
      白杨沟是乌鲁木齐主要风景旅游区。位于乌鲁木齐县甘沟乡境内,为与东白杨沟相区别,有时也称为西白杨沟。因生长白杨树而得名。沟长13公里,沟上游有绝壁瀑布,落差40余米,凉气袭人,在盛夏亦不能过久逗留。瀑布附近还建有“彩虹桥”。党和國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等都曾来过白杨沟。
       白杨沟开发较早,1956年建立了高级干部疗养院。改革开放以来,游客日益增加,为满足需要,新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的疗养旅游设施。

no.22 菊花台
菊花台
       乌鲁木齐著名风景旅游区,在乌鲁木齐县甘沟乡政府以南,萨尔达坂山的北坡上。因地势平缓如台,夏季盛开野菊花而得名。菊花台草原茂盛,是哈萨克的夏牧场。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省主席包尔汉在此疗养避暑,曾称作“包尔汉台子”。菊花台的主要景观是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山顶台地,六七月间绿草中绽放出各色野菊花,草原如同花的海洋。菊花台景色优美,为南山各景之首选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