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仓公
仓公(约前205—?),西汉初齐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姓淳于,名意。淳于意曾任齐太仓令,故又称仓公。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曾从公孙光学医,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后因故获罪当刑,其女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得免。《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仓公
仓公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公孙光又将仓公推荐给临淄的公乘阳庆。当时公乘阳庆已年过六十,收下淳于意为徒,将自己珍藏的黄帝、扁鹊脉书、根据五色诊断疾病、判断病人预后的方法、以及药物方剂等书传给他。三年后仓公出师四处行医,足迹遍及山东,曾为齐国的侍御史、齐王的孙子、齐国的郎中令、中尉、中大夫、齐王的侍医遂等诊治过疾病。
no.2 东方朔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 西汉辞赋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神头镇)人。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汉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國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
no.3 董仲舒
名人姓名:董仲舒
出生年代:前179一前104
名人职称: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名人國家:中国(西汉)
汉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no.4 汉高祖
汉高祖-刘邦,性情豁达大度,知人善任,起初参加由陈胜,吴广带领的起义,后加入楚国的阵营,趁另一位将军项羽,和秦的大军打拉锯战,没有秦国主力和他的军队对阵之余,第一个攻进秦国的首都咸阳,灭了秦朝,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并以蜀地为基地,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后方有萧何的辅助下,终于把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项羽突围不果,自杀于乌江边。刘邦消灭了项羽后,统一了中国,建立汉王朝,自此中华帝國在地理上再次统一,为以后的强大建立了基础。
no.5 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57)字文叔,蔡阳人,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挽狂澜于既倒。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王莽政权的丧钟,由此而敲响。光武以偏师徇河北,平王郎,降铜马,艰难奠定中兴之基。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为一贤明的君王。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no.6 贾谊
姓名: 贾谊
生卒: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
描述:西汉著名的大儒
籍贯:河南 洛阳
是西汉著名的大儒,人称贾生、贾子、贾长沙。汉高帝七年(前200年),贾谊出生,这个时代正是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的年代,它既给贾谊带来了施展才华的机遇,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坎坷和痛苦。
贾谊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基本上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之中,他的生活也基本上是以读书习文为主。18岁时,他便以能诵诗书擅写文章而闻名于郡中。当时的名士河南守吴廷尉欣赏他的才学俱优,将他列置门下。
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鲁迅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七篇,被贬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谪居长沙三年,作《鹏鸟赋》,假托与鹏鸟的问答,说明“万物变化之理”,对死生荣辱,万物众生,皆不在意。发自肺腑,哀伤之情跃然纸上。假辞赋之要,抒忧国之情。其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所著文章五十入篇,刘向编为《新书》十卷,已散佚不全。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有《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no.7 李广
李广,中国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出塞,受命迂回匈奴单于侧翼,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no.8 司马迁
司马迁(sima qian ,约公元前145~?),中国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著《史记》。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no.9 窦宪
窦宪(?—92年),字伯度,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权臣,名将,窦融曾孙,章德皇后兄。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以外戚拜为郎,迁侍中,不久又升为虎贲中郎将,日益受到宠任。和帝即位,太后临朝,窦宪在内掌握机密,对外宣布诏命;其弟笃、景、并居要职。永元元年(公元89),窦宪遣客刺杀太后幸臣,得罪,被囚于宫内;因害怕被杀,自求击北匈奴以赎死。适逢南匈奴单于请兵北伐,乃拜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各领四千骑,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馀出征。窦宪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额布根山),北单于逃走。窦宪追击诸部,出塞三千里,登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命中护军班固作铭。回师以后,拜宪为大将军,位次太傅,在三公上。二年,窦宪出屯凉州。三年,窦宪又遣左校尉耿夔等出居延塞,大败北匈奴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北单于奔逃,下落不明。北匈奴从此破散。窦宪既破匈奴,威权震朝廷,和帝恐其功高盖主,与中常侍郑众定计予以惩治。四年,窦宪还朝,帝勒兵没收其大将军印绶,改封为冠军侯,命令他到封邑去,等他到达以后,迫令自杀。
no.10 刘启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长子。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君主之一。汉景帝继续推行文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他即位后,节俭爱民,与民休养生息,田赋三十税一,人民负担减轻。还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以促进农业生产。针对地方各诸侯割据势力越来越大而直接威胁到中央权力,景帝采用晁错之策,着手削藩,削弱各诸侯王的权力,结果引起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景帝派遣周亚夫率军抵抗,于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乱。之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击了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汉景帝在位期间,由于他采取比较开明宽松的政策,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政治上相对稳定,统治得到加强,社会十分殷实富足。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和汉文帝时期并称之为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