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南海ⅰ号”出海后遇台风沉没?
省考古研究所博士魏峻昨天向记者介绍,对于这艘船沉没原因,现在还缺少确切证据,在这个海域附近,没有礁石,这条船触礁沉没的可能性比较低,全是泥底,水流情况比较复杂,南海海域受台风和气候变化比较大,有可能是受海况影响比较大。
no.2 “南海ⅰ号”始发港就在广州?
对于始发港在哪里,争论较激烈,一些专家认为,在沉船上打捞出金银器、锡器和陶瓷器等文物,而出水的瓷器是中国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生产的,因此始发港在泉州等地。而另一些专家则提出不同观点,如此多的文物只能集中在同一个地方采购,而在宋代初年,广州是全国各地瓷器集散地,“南海ⅰ号”可能从广州一次性采购全部瓷器,集中上船的,因而始发港应该在广州。
对此,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曹家启有自己的观点:当时对于出海到国外的商船,其始发港宋朝政府都有一定的规定。假如发往南方或西南诸国的商船,一般要从广州出发。即便是从泉州出发,也应该先从泉州,再航海到广州,办理出国手续。
no.3 “南海ⅰ号”开往西亚?
专家们普遍认为,“南海一号”船头朝向西南240度,沉没朝向应该与当年的航向大致一样,通过这个朝向大概可判断当时“南海一号”不是从国外驶入中国,而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另外,船上出水的不少文物具有浓郁的西亚风格,沉船上还发现两具眼镜蛇遗骨,专家认为,船上可能曾住有阿拉伯、印度商人,眼镜蛇为其饲养的宠物,据此可推测该船当年是开往印度、西亚。
no.4 “南海ⅰ号”准确的沉没时间?
有专家认为,从“南海ⅰ号”出水的1万多枚铜钱和银锭,其中最晚的为南宋建立后20年左右,由此可以判断,“南海ⅰ号”大约沉没在南宋初年,可能为宋高宗时期。但亦有专家认为,这个日期只能等到“南海ⅰ号”露出真实的面容后才能确定,这是因为目前打捞上来的文物只是集中在其中一个船舱里,只有在其他船舱打开后,发现其他文物后才能下结论。
no.5 古沉船主人是谁?
“南海ⅰ号”打捞以来,出现的文字都是在瓷器的底部,分别为“李大用”、“六哥”、“林花”和“李长保”,这些应该为人名。海底探测发掘中,先后发现风格独特的金腰带和金手镯,可能都是外国商人佩戴的饰品。而这些人究竟是谁呢?船主?窑主?瓷器订户还是其他?但可推测佩戴这些黄金首饰的船主可能非常富裕。
也有人作为了大胆猜想,认为船主可能是南宋的末代皇帝赵昺,他为了躲避元兵的围剿,很有可能从杭州出发,经过宁波,由舟山登船入海,乘的就是“南海ⅰ号”。
no.6 船上人员遇难还是逃生?
迄今为止,沉船上一直没有发现古人骸骨。专家表示,“南海ⅰ号”是一艘木船,一般沉没速度会比较缓慢,而且整船长约30.5米,宽9.8米,船身并不算庞大,门窗不高,沉船事故发生时,船上人员想要逃离船只并不难。至于船上人员逃离后,最终能否脱险,则要看运气和当时沉船遭遇的海况了。
no.7 木质船为何长年不腐?
一是“南海ⅰ号”所沉没的水下环境氧浓度低,可以推测,船在沉没后的短时间内周围很快附着了大量淤泥,从而使船体与外界隔绝,避免了氧化破坏。对沉船周围淤泥的研究发现,淤泥内有很多生物,但没有存活的,这说明船体周围是一个厌氧状况非常好的环境。二是“南海ⅰ号”所使用的材质是松木。根据广东民间说法: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这表明松木是抗浸泡比较好的造船材料。
no.8 能否找到指南针?
宋代航海是中国航海的全盛时期,技术成熟,尤其是指南针,举世闻名。可惜中国古代航海之宝——水浮式指南针至今没有实物被发现。“南海ⅰ号”极有可能在这方面实现历史突破。古船中,水浮式指南针多放在驾驶室正中间的暗楼里,一般人不能随便触动,因此随船体保存下来的可能性极大。
no.9 船上铁锅在佛山制造?
“南海ⅰ号”上不仅载有大量瓷器,还出水了成叠的铁锅,它们都是放在瓷器之上的,铁器比瓷器重,为什么这样装?对此,有专家分析,在宋代,广东佛山的铸铁业十分发达,一直到西方工业革命前,佛山都是中国最大的铁器出口基地。“南海ⅰ号”可能是始发于广州或者福建等地,装上瓷器,然后到佛山装上铁锅等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