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酥油桶
酥油桶对西藏的每个家庭来说,酥油桶是一个最基本的日常用具,因为他们天天都得使用它。酥油桶分两种。一种是从奶中提酥油的桶,叫做“雪董”,这种桶较大,高约四尺,口径近一尺,是牧区经常见到地生产性酥油桶。一种是家庭日用的酥油茶桶,藏语叫“甲董”。这种桶较“雪董”小,高二尺左右,直径约半尺。有的酥油茶桶很小,只有一尺多高,这适宜出门携带之用。酥油桶--不论是“雪董”还是“甲董”,一般都是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桶筒;一部分是搅拌器,叫做“甲罗”。酥油桶的制作是十分讲究的,桶部用木板围成,上下口径一般大,外围用铜皮箍,上下两端用铜做花边,可以打出各种花纹,显得精美大方。搅拌器的“甲罗”,制作就比较简单。先做一块比桶口稍小的圆木板,木板上凿四个直径为四公分的小孔,以便在桶内搅拌时,液汁和气体可以通过孔上下流动。圆板的中心安上一根比桶长半尺的木柄,木柄同样用铜箍在把手部分,作为酥油桶的装饰。
做酥油桶的木料,一般用红松,这种木料无节。尤其是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一带的红松,更是做酥油桶的好材料。墨脱等地盛产粗大的茅竹,人们锯上一节,用做筒桶,更为省事。
no.2 木碗
木碗是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群众随身的物品。人们把木碗比做自己的爱人,形影不离地带在身边。藏族群众上山砍柴,下地劳动,都把木碗揣在怀里,随时用来喝茶、抓糌粑。要是外出做客,摸自己怀里的木碗,让主人给自己倒茶、抓糌粑,也不会被认为失礼和可笑。
制木碗的原料,一般用桦木、成巴树、杂木雕琢而成。杂木做木碗,质地结实,不易破裂,花纹细腻,较为美观。
制作木碗不是简单的事。一要上山选材,以节大、疙瘩多的树为佳;二是风干,造出的树节、树段风干十天左右,以免制成后破裂;三是制坯;四是细磨,这一工序要求精工细作,做到四周厚薄匀称,划线准确,碗底平稳;最后是上色,一般用西藏山区一种加鱼草挤汁涂抹碗壁内外,成为桔黄色,使木碗美观、色鲜。
西藏木碗的种类很多,有抓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的小碗,还有储存物品的盖碗。
木碗特点是较方便耐用,光滑美观,盛食物不改味,不烫嘴,便于携带。杂木做的木碗还有防毒的作用。
no.3 玉石碗
提起玉石碗,人们便想起日咯则仁布县来。仁布县境内玉石蕴藏丰富,且色泽多样,有绿色、绿白色的。丰富的玉石矿藏使仁布成了玉石碗的故乡。
仁布的玉石碗经过粗打、细磨和雕刻等工序,可以制成各式透明、美观、耐用、风格独特的碗。加上在碗外壁刻上各种花纹,便成为贵重物品了。
玉石碗是一种工艺品,除了实用外,更有观赏价值。此外,仁布县还用玉石生产酒壶、洒杯、鼻烟盒、糌粑盒等十多种小巧的用品。仁布的玉石碗,深受农牧民欢迎。目前还没周边各省和外贸打开市场,如果向这方面发展,将会有更宽广的发展前途。
no.4 土陶器
陶瓷生产在西藏来说是有古远的历史的。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陶器,距今也有四千六百多年。但是,西藏的制陶技术还未得到很好的发展,目前的陶器生产仍然是品种有限,工艺也处于手工状态中。
常见的陶器有“括玛”,用来煮“土巴”、面团的陶器;“乍括”就是煮饭用的双耳大肚罐;“美括”,热饭热茶、保暖用的火炉;“乍玛”,我们常见的酿青稞酒用的缸,就如内地的酒坛子一样;烙饼子用的“帕琅”,盛酥油茶用的“括地”,以及栽花用的“梅朵括玛”,腌菜的坛子,各式各样的酒壶,等等,都是西藏日常生活见到的陶器。
no.5 刀
藏族人一般喜欢带刀,特别是牧民、康巴人都腰佩长、短刀,有的人腰侧佩一长刀,腰间插一小刀,刀成了藏族人民的信物。
牧民用长刀,以自卫防兽;农民和林区人民,用长刀劈荆斩棘、开垦荒地;也有用刀砍柴劈柴,修整果林。长刀在藏族人民手里用途是十分广泛的。
短刀也是牧民必备之物,它可用于宰杀牲口、剥牛、羊皮、切肉、切菜等。
短刀和小刀,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装饰品,故此必备。
打刀在西藏有千年历史,成了传统的民族特需用品。据说,一千六七百年前,吐蕃部落便发现铜、铁、银、并懂得冶炼,从此,人们便开始锻打腰刀。
藏区生产腰刀地方甚多,拉萨、拉孜、当雄、丁青、易贡以及甘孜白玉生产的藏刀,都是很有名。这些地方的藏刀,刀刃如霜;刀把用骨、木包裹,并镶上黄铜、白银;刀鞘刻着龙、凤、虎、狮和花卉等图案,有的图案上,还点缀着宝石、玛瑙等贵重物品,人们心爱的腰刀打扮得精美别致。
no.6 金银器皿
金银器皿是西藏传统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除了装饰品外,西藏还有许多日用生活器皿是用金银作的,布达拉宫上就有纯金、纯银做成的茶壶和茶碟、碗盖,民间经常可见用银做成的勺子、筷子、碗和盘。
西藏的金银器皿,做工十分细腻精致,表层刻有龙、虎、狮、象、凤凰、孔雀八祥徽等图案,花样栩栩如生,雕琢玲珑剔透,是珍贵的艺术纪念品。
西藏的金银器工艺匠人,世代相传,技术达到精湛境地,目前从事金银器具生产的仍然大有人在。
no.7 地毯
西藏高原的羊毛,有毛质粗硬、弹性强的优点,很适合做地毯。西藏最有名的地毯是江孜地毯。江孜地毯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具有纺织精密、经久耐用、花纹富有民族传统、颜色鲜艳的特点,倍受中外客商的欢迎。
江孜地毯也叫江孜卡垫,一般说,面积大于十八平方尺的,称为地毯;小于十八平方尺的称为卡垫。江孜地毯最早是从岗巴县的嘎西传过来的,后来从江孜又传到全区各地。
江孜地毯以棉纱作经线,以毛线作纬线。染料除国产的酸性染料外,还用野生植物的汁、矿石、色土等,配成三十六种不同颜色。江孜地毯的特点是颜色鲜明、不褪色。
江孜地毯的图案,最初以古老的寺庙壁画为主,主要有二龙戏珠、花草鸟兽、山水古画等。近年来,江孜地毯在花色品种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能织出大型的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万里长城、南京长江大桥等图案,受到了客商的喜爱和好评。
藏被是一种羊毛织成的被子,很有地方特点。西藏高寒,不能种值棉花,但牛羊毛多,故人们充分利用当地物产,织出细软的藏被。
藏被一般有两股线、三股线、四股线和高级藏被四种。一床藏被轻的约十斤,最重的二十五斤,可以用几十年不坏。藏被子有柔软、平整、厚实、保暖性强的优点。
藏毯藏语叫“年森”。藏毯大体分为三种,一种用牦牛绒捻纺的毛线和羊毛套织而成最佳的长毯,可以变了样式不变花纹,质地柔软、美观大方、重量轻,适宜在藏南气候温和的地方用。第二种是用绵羊的细毛捻的毛线织成,这种藏毯有素色和花样两种,花样藏毯用彩色毛线织成,这种毛毯也较薄,城市居民普遍喜欢。第三种是用牦牛毛和羊毛线混纺织成,混纺强的藏毯,黑白分明,煞是好看,深受农牧民的欢迎。这种藏毯,比较粗厚,耐磨耐脏,适合外出旅行之用。
牧区使用平整厚实、保暖性强的藏毯作为被子、褥子,经久耐用。
no.8 垫子
藏族一般不做椅凳,用垫子代替。
垫子,藏语叫“卜垫”,一般高近半尺,宽一尺余,长二尺半,用细帆布或牛皮做包皮,里面装有獐子毛、干软草或青稞麦秸杆。比较讲究的垫子,内装獐子毛、外皮用金丝缎包起来。
垫子有二连、三连、四连等各种。可用来做床。薄垫子可以随带在马背上,旅途中铺地体息或夜间当行军床用。垫子质软结实,隔潮暖和,适用于高寒地区,故在林业资源相当丰富的西藏,人们仍然喜欢用垫子当椅。
no.9 木器家具
藏族木器家具是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大致分藏柜和藏桌两大类。
藏柜有放书本用的“百岗”,上下两层,书不多时,下层可放衣物。“洽岗”,是放食物和茶具的柜子,长四尺,宽半尺,高一尺二、三,柜面雕花漆画,十分华丽。一般喜欢两个同一式样的柜子相连摆设和使用。
藏桌有四种,吃饭、喝茶用的小长方桌,称“觉则”;专门吃饭用的叫“加觉”;可以折合,携带方便的称“德不觉”;专门打牌用的叫“八觉”。藏桌的特点是桌与柜相似,腿很短,只有几雨,桌高二尺多,三面镶木板,一面有两扇门,一般门无拉手,故看上去象个四方柜一样。
藏式木器又一个特点是表面有各式花卉、人物、禽兽、仙鹤、寿星,四周有回纹、竹节等图案。色泽鲜艳动人,看上去十分富丽。
no.10 竹器
林芝、米林、勒布、墨脱、察隅等地盛产竹子,所以藏族、门巴、珞巴、夏尔巴和儼投加胁簧偃松瞥ぶ衿鞯谋嘀?/p>
西藏的竹器品种繁多,可分两类。一类是生活用品,如竹盒、刀鞘、簸箕等;另一类是生产用具,如筛子、篓筐、篓箩、背篓、鸡笼、鱼笼等。珞巴人还用竹子做弓箭。
西藏竹器的生活用品,做工细致,编法十分考究,盒子上可以编出各种花纹。
no.11 风囊
藏族的风囊有独特的地方,虽是鼓风器具,但不同于内地木头风箱。都用羊皮做成,较方便而体积小。
藏族风囊呈圆形,用铁质风管和皮风囊组成。鼓风时用两手拉合或手提压风囊,风便通过风管吹进炭火或牛粪火中。这种风囊,结实耐用、携带轻便、使用普遍。
no.12 乌朵
其他民族放牧牛羊,用是的鞭子,西藏牧民都不用鞭子,而用“乌朵”。
乌朵是用牦牛毛搓捻成粗毛线,再编织成毛辫。毛辫上端有一个直径为三寸的套环,使用时将套环套在中指上,中间编一块巴掌大的椭圆形“乌梯”,是用来放石块、土块的,末端用羊毛做鞭梢。
如果要赶牛羊,用手捏住乌朵两端,“乌梯”内放上石子或土块,提鞭挥抡,然后放开一端,石子便飞到几十丈以至一、二百丈远外,使头畜转换方向。牧民使用乌朵的本领高强,有的人打百余丈远的距离,可以百发百中,所以乌朵不仅用以赶牲口,而且用来驱赶野兽。在几十年前的抗英斗争中,乌朵还是藏族人民打击侵略者的得力武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