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统计局月度报告显示,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突破250亿
北京市统计局的月度报告显示,10月份,本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3.1亿元,这是我市单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突破25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城乡居民购买生活消费品的消费额和机关、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团体用公款购买非生产、非经营使用的消费品的消费额。
受物价回落、禽流感预防心理等因素的影响,10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幅度比9月份回落了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9.5%。其中,吃类商品当月零售额出现近两年来首次下降,微降0.1%。
同时,数据显示,汽车市场形势趋好。1至10月,全市销售机动车45.7万辆,同比增长22.9%;其中销售新车30.5万辆,增长17.6%。10月份当月全市的机动车销售量达到4.6万辆,比9月份增加2000多辆。
截至10月底,今年全市已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8%。
此外,10月份当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5%。至此,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实现增加值143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1至10月,全市生产汽车48.3万辆,增长9.5%;其中轿车18.1万辆,增长60.1%。
市统计局对今年前3季度分析表明,郊区市场对消费的拉动有所提升。今年以来,我市郊区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3季度末,已新建乡镇连锁超市、乡村连锁便利店459家,超过了往年建设总数,郊区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郊区消费需求的释放。1-3季度,我市郊区零售额增长11.5%,略快于城镇10.9%的增速,郊区市场对全市零售额的贡献率为14.1%,拉动零售额增长1.5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餐饮消费进一步增加。下半年以来,我市餐饮市场份额有所提高。1-3季度,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97.3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全市零售额的比重为9.2%,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近两年,我市新区消费品市场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功能区,但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增速有了较大幅度的回落。1-8月,新区零售额增幅为17.6%,虽然在四大功能区中增幅仍然最高,但比上半年降低了6.3个百分点,而同期核心区提高1个百分点,拓展区提高0.8个百分点,涵养区提升速度最快,提高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