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舞蹈(500年春蚕蠕动的独特舞蹈)
蚕灯舞表演。(记者 李青青 摄)
怀化新闻网讯在湖南省溆浦县雪峰山区的龙潭、小黄、竹园一带,流传着一种距今有500年历史的独特舞蹈——蚕灯舞。每逢新春佳节,这里人们用舞蚕灯来欢度佳节,祭祀先祖。
张传吉今年55岁,是蚕灯舞第20代传承人。在村里老艺人们的言传身教下,自懂事以来他就开始舞宝灯,由于聪明好学,舞灯技艺进步非常快,很早就挑起了蚕灯舞表演的大梁。
张传吉介绍,蚕灯舞动起来非常有趣,十分好看,它没有龙灯那样粗犷、威猛、阳刚和热烈,它完全模仿春蚕的蠕动,把春蚕那种雍容的神态和娴静的生活习性,生动地表现出来,细腻而又不失夸张。在唢呐和锣鼓的音乐声中,婉转灵活,伸曲自如,头尾相顾,幽闲自得,惟妙惟肖,十分逗人。所以,蚕灯又被人们称为“斯文灯”“文明灯”。主要表演项目有“三多财喜”“比翼双飞”“夫妻恩爱”“双蚕抢宝”“抬头见喜”“八仙相会”“莲花盛开”“宝树采桑”“展望楼台”“春蚕吐丝”“太极图”“春蚕上树”“春蚕过桥”“双蚕吃叶”“双蚕缠腰”“单关门”“双关心”“拜四门”“礼节舞”“双鞭炮”等,给人一种清新纯朴、吉祥喜庆、不畏艰难、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感觉,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
“蚕灯”的音乐同样热闹又喜庆,主要是用当地的民间小调“十样锦”以及锣、钹、鼓三样为主的打击乐器,配以唢呐,节奏明快,清晰悦耳,极富乡土特色。
欣赏蚕灯表演,观众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60多位舞灯人、喜庆的音乐、似蚕蠕动的雍容蚕灯都足以让现场气氛高涨起来。
表演结束,还处于兴奋状态的我们紧随着张传吉,细细地品味蚕灯的神秘。张传吉介绍,蚕灯用竹篾编织而成,蚕灯全长530厘米,分头、身、尾3节,头为一节,身为一节,尾与身连在一起为一节。为展现“招财进宝”这一民间习俗,蚕嘴里含上宝,所以蚕嘴较长,身、尾由36个篾圈用4根长棕绳连接,外蒙白布,身内点30支蜡烛,颈、尾的篾圈直径为30厘米,蚕身的直径为40厘米,尾为尖扁形,长80厘米。制作蚕灯的材料主要有楠竹、皮纸,红、黄、绿三色彩纸、白布、棕绳、茶油、木材。
蚕灯舞由三人合舞一串灯。一人舞头,一人舞身,一人舞尾。两串灯为一组,每组一公一母,由六人同舞。出灯时必须成双成对,组数不限,组数越多越热闹,最多时有48组96串灯同时舞,再加上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动物灯、故事灯等,简直就是灯的海洋,蚕的世界,热闹非凡。
蚕灯的历史渊源也充满着传奇色彩。据小黄和竹园两村张姓族谱记载,张姓的祖先龟龄公居住在湖北荆州石首县(今石首市),在那里种田养蚕,后迁至贵州黎坪生活了四代,于明朝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由第六代祖公的遗孀蔡氏太婆从贵州黎坪迁至现在的小黄,因小黄的地理环境条件好,适宜种桑养蚕,于是就定居下来。传说明政德年间的一个仲夏,茂盛的庄稼上突然出现了许多害虫,爬在庄稼上吃叶子,眼看绿油油的庄稼有被毁的危险,人们心急如焚。一位老人对大家说:“我们的先祖遗孀蔡氏太婆在洞庭湖遇难时,传说是杨泗祖神显灵所救,这菩萨很灵,不如去求求他。”几位老者于是去祈求神灵庇佑。翌日清晨,天阴沉沉的,突然一阵狂风,刮来一群昆虫,飘落在庄稼上,三天三夜后,害虫全部死光。有几个大胆的人跑去一看,原来是蚕用丝卷死了害虫,蚕也因丝尽而亡。是“神蚕”消灭了害虫,保住了庄稼,而且当年还获得了百年罕见的大丰收,于是人们对蚕就有了更深的感情,去杨泗庙祀祭三天三夜。后来张氏族人为纪念神蚕,决定把蚕做成灯,取名“蚕灯”,每逢新春佳节举行蚕灯舞会,祈福新的一年丰收。
“传统的溆浦蚕灯舞早已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政府非常重视保护,现在我们从娃娃抓起,培养接班人呢。”张传吉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好蚕灯舞这一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使之后继有人,他们努力传、帮、带,现在已有不少年轻人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