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常识(每日一练(政治20题))

80酷酷网    80kuku.com

政治理论常识(每日一练(政治20题))

1 、 (单选题)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
第二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意思是: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①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没有直接经验,就谈不上分析检验而得到间接经验。没有间接经验,我们就不能高度的归纳与整理我们所取得的直接经验并用于实践之中。“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说法正确,但题干说的是实践的重要性,①和题意无关,不当选。
②获得知识的途径有间接经验或实践。“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②说法错误,不当选。
③④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认识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活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实践发展。题干中,“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③④符合题意。因此,B项正确,当选。
因此,选择B选项。

2 、 (单选题) 安妮宝贝是一位粉丝较多的网络作家,其创作多围绕城市中流浪者或游离者的边缘化生活展开,摸寻平凡人内心世界与周遭环境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其作品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受到各个阶层特别是年轻读者的狂热追捧。安妮宝贝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说明:

A.文学创作来源于作家的天赋与想象力

B.文学创作都是对客观生活的如实反映

C.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生活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D.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论知识。
第二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意识能动的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意识反过来会推动或者阻碍外在社会的发展。题干中,安妮宝贝围绕城市中流浪者或游离者的边缘化生活进行小说创作,其创作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D项符合题意,因此当选。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文学创作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来源于实践而非源于作家的天赋与想象力。A项错误,因此不当选。
B项: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内容有虚构成分,并非都是对现实的如实反映。B项错误,因此不当选。
C项: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生活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三观、立场、知识结构、思维方法等,并非只受反映者想象力的影响。C项错误,因此不当选。

3 、 (对错题) 鲁迅先生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这句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该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质量互变规律,即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鲁迅先生的话强调了“收集”“积累”的重要性,体现的是质量互变规律而不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因此,本题错误。

4 、 (多选题) 马赫主义认为,时空是人的感觉调整了的产物。下列与这句话的观点相近的有:

A.时空是人的主观思想的习惯性想象

B.时空是人类思维的先天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正确答案:A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论知识。
第二步,马赫的“时空是人的感觉调整了的产物”强调人的感觉,认为时空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A项:“时空是人的主观思想的习惯性想象”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与题干观点一致。A项与题意相符,当选。
B项:“时空是人类思维的先天形式”强调人类思维决定时空,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与题干观点一致。B项与题意相符,当选。
因此,选择AB选项。

拓展

C项、D项: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同物质一样,空间和时间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是永恒的。空间、时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空,也没有不在时空中运动的物质。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可知,C项、D项都是唯物论思想,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5 、 (单选题)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句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历史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C.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

D.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
第二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句话引用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的典故。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有志者”说的是人要远大有志向,“事竟成”是人进行实践活动。通过意识与实践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才能达到目标。所以,这句话强调的是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题干强调的是意识的重要性,而不是实践的重要性。A项错误。
B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但题干未能体现历史的发展变化。B项错误。
C项:理论是系统化、体系化的认识,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理论不可能脱离实践。我们既要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但题干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而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C项错误。

6 、 (单选题) 目前共享单车乱停放,这说明了:

A.我们要一分为二看问题

B.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中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D.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共享经济是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共享单车是我国共享经济的一部分,是发展层面的问题。它完全符合我国接下来所要倡导的公众模式,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它的出现为大家提供了一种节约公共资源和自身资源的可能。作为新事物,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在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给居民带来了便利,给企业带来了效益,但是也同时带来了乱停乱放这样的问题,这对我们社会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一起努力,解决共享单车存在的问题,让它更好地方便人们的出行。C项正确。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是指看待问题要全面,题干中并没有涉及。A项错误。
B项:同一性就是指相互依存和转化,斗争性是相互排斥与分离,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同一性和斗争性。B项错误。
D项: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也即一般;特殊性就是个性,也即个别。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来表现,题干中并没有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项错误。

7 、 (单选题)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A.可以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B.可以决定国家和贫富强弱

C.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知识。
第二步,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数量、构成、密度、质量、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等因素。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社会制度的性质、更替和国家的贫富强弱有其历史原因,人口因素不能对其起决定作用,只是制约和影响作用。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人口因素是影响国家和贫富强弱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决定国家和贫富强弱。B项错误。
C项:社会制度是指反映并维护一定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制度。其中社会的经济制度,即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性质,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项错误。
D项: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人口因素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但并不能决定。D项错误。

8 、 (单选题) ( )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科技革命

B.改革开放

C.生产力

D.阶级斗争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知识。
第二步,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剥削阶级利用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占有被剥削阶级的剩余劳动,使被剥削阶级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甚至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同时剥削阶级为了维持他们的经济地位,也必然要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政治压迫。哪里有剥削、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斗争。被剥削阶级只有进行斗争,才能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求得自身的解放。阶级斗争归根结底是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而阶级之间进行阶级斗争的目的,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了某种物质利益。阶级斗争存在于一切阶级社会之中,存在于每一个阶级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生产力狭义指再生生产力,即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此外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9 、 (单选题)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这一说法体现了矛盾:

A.同一性

B.普遍性

C.一般性

D.特殊性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前提。题干“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的说法与矛盾的普遍性的概念相符,B项正确,当选。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A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C项:没有矛盾的一般性的说法,此项为干扰项,不当选。
D项:矛盾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①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事物的矛盾双方也各有其特点。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D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10 、 (单选题)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A.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新叶”和“后波”是新事物,“陈叶”和“前波”是旧事物,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辩证否定观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A项: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例如“酒香不怕巷子深”。A项错误。
B项:题干中并没有体现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例如“水滴石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体现二者的辩证关系。B项错误。
C项:题干中并没有体现事物的发展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例如生活在同一片天地,太阳升起时是白天(肯定),太阳落山后是黑夜(否定白天)。C项错误。

11 、 (单选题) 1937年卢沟桥事件的爆发,促使原本针锋相对的国共两党暂停对立状态,继而选择了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进行分析,这一历史事实说明了:

A.在一对矛盾中,居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和趋势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1927年到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年卢沟桥事件的爆发,促使原本针锋相对的国共两党暂停对立状态,继而选择了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即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体现斗争性。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质量互变规律。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③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和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2 、 (单选题)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

A.由意识组成的

B.由神创造的

C.由具体物质构成的

D.由精神性单子构成的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
第二步,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或者某种具体的实物)是世界的本原。典型命题:金木水火土。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B项、D项: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世界统一于精神。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由上可知,ABD体现的均是“唯心主义”。ABD项错误。

13 、 (多选题) 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人向他的邻居借钱,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坦然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动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见官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干瞪眼睛。此故事告诉我们:

A.故事里的借款人借口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B.事物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同时运动着的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某种相对稳定性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是人们得以认识事物的基础

D.虽然“昨天的借款人”和“今天的借款人”有运动了的、变化了的特征,但是“借款人”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ABC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论知识。
第二步,A项:借款人只看到了物质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物质的相对静止。A项当选。
B项:事物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事物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事物运动的相对性是指运动着的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某种相对稳定性。故事里的借款人只看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而故事里的出借人通过借款人的方式(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惩罚了借款人,这从侧面承认了物质运动的相对静止,即运动着的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某种相对稳定性。B项当选。
C项: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也具有相对静止性,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如果物质是一味地发展变化,那么人的意识就无法把握事物,在相对静止过程中,人们才能认识客观事物。故事里的借款人不能认识到借款的相对静止性,不能认识到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C项正确。
D项:“昨天的借款人”和“今天的借款人”有了运动变化,但是“借款人”依然还是“借款人”,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它体现了事物运动的相对静止,即物质运动在一定时期和阶段具有稳定的状态,其根本性质暂时未变。D项当选。
因此,选择ABCD选项。

拓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形态。

14 、 (单选题) 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论知识。
第二步,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其中运动对应本题的“变化”,静止对应本题的“不变”,所以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所以变化不是世界的本质,A项错误。
B项: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观点,运动与静止都是存在的,所以世界上既有变也有不变,B项错误。
D项: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观点,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存在的,所以并不是绝对对立的,D项错误。

15 、 (对错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体现了真理的不确定性。(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
第二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形式具有主观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这是因为:客观原因,不同的人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主观原因,不同的人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立场不同。所以不是说真理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本题错误。

拓展

真理,即永恒不变唯真正理。真理亦可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即绝对真理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广义的道理;相对真理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有局限性的道理。
真理,是最纯真,最符合实际永恒不变的正确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6 、 (对错题)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马哲。
第二步,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因此,本题正确。

17 、 (对错题)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这句话肯定了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且明显可以看到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是指人做了好事就会有好的报应,做了坏事就会有坏的报应,现在没有报应是因为没到时间,一旦时间到了就会有相应的报应。因为你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报应,体现了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表明这种因果联系并不是可以明显看到的,题干中“明显可以看到。”说法错误。
因此,本题错误。

18 、 (单选题) “投资出口占比太大,消费占比太小”的时代正在远去,而“供给跟不上需求”正凸显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当前我们要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和活力。材料表明矛盾地位的变化导致:

A.客观对象的变化

B.人们认知的变化

C.事物性质的变化

D.事物本质的变化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题干中主要表述了“供给”和“需求”导致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发生变化。从前的认识是“投资出口占比太大,消费占比太小”,现在的认识已经变成了供给跟不上需求”。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题干中客观对象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A项错误。
C项、D项:哲学上,性质指个体之变在质、空、时、量、数上的个性表达。本质指个体之变在质、空、时、量、数上的集性表达。题干中讨论的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性质和本质是固定不变的,并未涉及事物的性质及本质变化问题。C项、D项错误。

19 、 (单选题) “滴滴”最近火了。从“空姐打车遇害案”至今,关于滴滴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而人们对于滴滴也有了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滴滴一家独大导致行业垄断,出现坐地起价、审核漏洞等问题,也有人认为政府应当从立法层面倒逼网约车的规范化运营。人们的这些不同认识是因为( )。

A.人们对于同一事物认识具有主观性

B.这些问题是复杂多变的,无法把握其本质

C.网约车对于立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D.探索真理的过程往往与谬误相伴而行

正确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内容。
A项,因为人们的工作、生活等主观因素不同,因此对于网约车有着不同的认识,这体现了认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A项正确。
B项,选项本身说法错误,这一观点体现的是不可知论。B项错误。
C项,选项与题干无关,此外,内容只对应了立法层面的相关表述,存在片面性。C项错误。
D项,选项本身说法没有问题,但是与题干表述无关,我们不能说空姐打车遇害案是谬误,也不能说通过立法倒逼运营是真理。D项错误。
故本题选择A项。

20 、 (单选题) 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观念发源于《易经》。《易经》认为,阴阳和谐是宇宙运动变化的基础,阴阳易变,整体和谐,化生万物,这体现了:

A.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

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材料中“阴阳和谐是宇宙运动变化的基础,阴阳易变,换体和谐,化生万物”的“阴”和“阳”是一对矛盾,“变易”指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化生万物”指的是推动事物的发展。由此可见,D项符合题意,当选。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说法错误,因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
B项: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题干没有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
C项: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质量互变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题干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

每日一练(政治20题)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