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打针宝宝(为什么小小娃都会害怕打针)
你做对了吗?
一对小夫妻的“蠢萌”看医记
最近身边有一对小夫妻,抱着连续咳嗽了几周的8个多月大的女儿到医院打针。让他们奇怪的是,还没进医院,宝宝就开始哭闹,并且越哭越厉害,最后哭到上气不接下气,几近气绝。
“医生,你看我家宝宝哭得几乎喘不了气。”孩子的妈妈在医生问诊时顺嘴问多了一句。
“哭得面色有些发绀……经常这样吗?”
夫妻俩有些犹豫地说:“好像……是吧,听老人说孩子平时爱哭,哭得也很厉害。”
“先检查一下心脏吧!”医生说着,已经麻利地给他们开了检查单。
在经历了大半天的排队、照心脏彩超、心电图,复诊……傍晚时夫妻俩累成狗,女儿也不知哭得气绝了多少次后,医生最终给了这样的结论:心脏健康。
当两夫妻忐忑地回家,跟平时照顾宝宝的老人说了看医生的经过,被老人调侃:
“人家一看你们就是从来没带过小孩的,小孩子去医院看见大白褂就哭,很正常啊……”
两夫妻面面相嘘。
加拿大约克大学一项有关儿童惧怕打针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有恐惧打针的经历,8%左右的孩子会因为害怕打针而情绪崩溃,甚至出现呕吐和晕厥的现象。
▲为什么害怕打针的孩子,远远看见穿白大褂的就要哭?
背后的心理原因是“经典条件反射”。
知名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把一只狗狗请到了实验室,当狗狗饥饿时,实验人员送来一盘狗粮,狗狗口水直流,与此同时,实验人员晃动摇铃,发出清脆的铃声。多次经历后,狗狗便养成了一听到铃声就流口水,即使没看见任何食物。
宝宝们打针也经历类似的心理历程:
当穿着白大褂、戴口罩的护士医生,举着尖尖的针筒给宝宝们打针时,刺痛的感觉给宝宝带来了恐惧感,他们便张嘴大哭,有些宝宝甚至还会伸手拍打护士。几次打针经历后,宝宝们每当看见身穿白大褂、戴口罩的护士或医生,便会产生恐惧感,继而开始嚎哭或拒绝进医院。
▲为什么大多数小小娃都会害怕打针?
幼儿说曾经跟大家分享过幼儿的记忆:
一般来说,小孩子长大后,对4,5岁前的经历基本无记忆,但大部分涉及危险的记忆除外,些少特别快乐的记忆也会被零星保留。那是大脑的生存机制在起作用——危险的记忆会被保存下来,帮助孩子在下一次遇到类似场景时引发恐惧情绪,帮助孩子远离。年幼宝宝缺乏生活经历,打针的刺痛感给他们的大脑发送了危险信号,所以给宝宝们带来了深刻的记忆。
有些宝宝对打针的恐惧会比一般宝宝更强烈,除了他们大脑的生存机制比较强大,还有就是家长日常的不良行为带来的:
有些家长平时爱用打针恐吓孩子,把“打针”描绘成一个“恶魔”:“你再不听话,我让医生给你打针”;
有些家长为了哄孩子打针,会骗孩子“打针不痛的”,“打针就像被蚊子叮”;
有些家长因为孩子打针哭闹而采用羞辱的手段:“打一针就哭成这样,真丢脸”;
还有些家长会在孩子打针时故意分散孩子注意力,趁孩子开心玩耍时突然被“戳”一针;
……这些错误的行为,都会加深孩子对打针的恐惧感。
▲当家长发现孩子恐惧打针,如何应对比较好?科学三应对
1、在打针前,真诚地告诉孩子,有关打针的客观感觉
“打针会痛的,不过不会很痛,是所有小朋友都能忍受的感觉。”告诉了孩子打针的真实感觉,不会让孩子的恐惧感消失,而是给孩子做好“心理准备”——确定的感觉,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帮助他们调整心态。这好比一个人在漆黑的房间里,突然摸到一个滑溜溜的东西却不知道什么,这时的内心恐惧感,会比这个人清楚看见一条蛇的恐惧感更强烈。相比起有真实的“心理准备”,虚假的哄骗会加大孩子内心对“未知”的恐惧,“妈妈告诉我打针不痛的,怎么我会那么痛?”孩子们因而会更加抗拒打针。
我有时会看到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集体接种时,聪明的老师会让最勇敢的孩子排在最前面,接着队伍中勇敢的孩子数量往往会增加。为什么?当后面的小朋友看到前面的小朋友勇敢地伸出胳膊给护士打针,打完后还冲后面的小朋友愉快地扮鬼脸,“从众效应”会让小朋友产生这样的感觉:“他打针没哭呢,应该是没怎么痛的”,“人家那么勇敢,我也应该勇敢”……
2、告诉孩子打针的目的,提高积极心理
儿子3岁多时,因为生病需要输液,他很抗拒跟我进入输液室,还不停地说:“妈妈,我能不能不打针?我很害怕”,“你告诉医生叔叔,我吃药就行,我不要打针”……
我问他:“你为什么喜欢看奥特曼超人呀?”
“因为奥特曼很厉害,能打败怪兽……”
“你身体里有细菌怪兽,所以你才生病。现在医生叔叔帮你输液,就像给你的身体打进一群奥特曼超人,能很快地消灭细菌怪兽,你就能变得很强壮呀。”
儿子眼里露出惊喜,最后他跟我进了输液室,虽然把胳膊伸给护士阿姨时,因为害怕,小胳膊在微微发抖,也因为紧张而额头冒汗,但是我从他的眼里看到了勇敢的小种子在发芽……
3、当孩子表现得比上一次好,家长别忘记称赞
正如幼儿说在前面提及,恐惧是人天生的能力,目的是为了保存生命的延续。孩子在跟恐惧感抗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和努力,当孩子表现得比上一次好,家长别忘记称赞孩子,肯定孩子的进步。因为鼓励就像雨露和阳光,能帮助孩子内心的勇敢小种子长得更好。日本心理学家定藤规弘曾经说过,孩子受到称赞后,大脑的纹状体变得十分活跃,能激励孩子有更多的积极性。
有一位叫布鲁斯的外国医生,曾经分享过他这样鼓励小病人的:
小男孩摔断左腿需要到医院做紧急接驳手术,但手术前需要打一针,无奈小男孩看到护士拿着打针器就哭闹,还一边哭一边尝试踢打双腿,这可急坏了父母和医生。这时叫布鲁斯的年轻医生蹲下去安抚孩子,先让孩子平静下来,微笑着跟小男孩说:“我小时候也特别害怕打针,在针筒面前,我会紧张得尿湿裤子。我的爷爷告诉我,面对恐惧就像吞苦丸,每当你紧闭双眼吞下一颗,吞得越多就会越勇敢,所以我就闭眼吞呀吞,真的很有效,你也可以试试……”小男孩笑了,最后闭着双眼向护士伸出了胳膊。
温馨提示:
年龄太小的孩子,比如几个月的娃娃,听不懂话,也不懂得跟父母沟通,父母只能在宝宝打针后安抚。具体的要领是:家长抱着哭闹的宝宝轻拍宝宝后背,还要表达同理心,“打针有点痛,妈妈/爸爸理解”,温柔的安抚,能帮助宝宝慢慢地恢复情绪。
所以小娃儿害怕打针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的小小心灵还在学习如何变得勇敢。你愿意当他们的“勇敢老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