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植物有哪些(一种“神秘”的豆科植物)
前几天有网友说,青岛有一些我没见过的野生豆科植物,如两型豆山黧豆之类;恰好这几天赴石老人海边公干,我利用休息时间特意钻草窝勘察了一番,骄阳似火、蚊虫如织也没能阻挡我,这真是久违的热情。结果是没发现,有别的收获。
图一 贼小豆
图二 贼小豆
首先是豆科豇豆属的贼小豆/Vigna minima (Roxb.) Ohwi et Ohashi,这厮一点儿都不贼,在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四处泛滥。小黄花,绿豆荚,细长的藤蔓到处爬,道旁的绿化带上也有它,这植物太常见了,没什么可多说的。广布于我国产我国北部、东南部至南部,还有两个变型,台湾小豇豆和细叶小豇豆,均产于台湾省,我们无缘得见。
图三 野大豆
图四 野大豆
其次就是贵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豆科大豆属,为栽培大豆的野生祖先。或有人问,既是国一,你咋还能薅一把呢?这事儿不好说。国一是国一,但它并不少见,更不濒危,据说把它塞进保护名单是原农业部的意见,出于保护栽培作物的野生种质资源之旨,主要是限制出境。说实话这给执法带来了混乱,说来话长,按下不表。
图五
图六
然后就该本文主咖出场了。这丛植物距离石老人很近,既不像是纯正的野生植物,又不像是人工栽培的,但也不排除原来此地曾经有过菜园子。到底是啥玩意儿呢?让我破费思量,感觉有点像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 Walp.,最起码是豇豆属无疑。为证明这一点,我甚至扮神农尝了尝,老一点儿的荚果坚韧不堪食,略嫩一些的能咂摸出点儿豇豆味道来,但不明显。
我们不妨把《中国植物志》豇豆属检索表捋一遍。先看1,此处应选择“托叶盾状着生”。所谓“盾状着生”,即指托叶的附着点不在其基部,而是在中部或偏移一点,如同手拿着盾牌,像手握着剑的才是“基部着生”。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直接转到6。检索表就是这么用,看见符合的特征就跳转至句末的数字,就像C语言的分支跳转语句。下同。
6也有两条,小叶三裂或者全缘,选择“全缘”转到8。该植物的荚果虽谈不上光滑,但绝对无毛,故应再转到10。10就不太好判断,当时我并没有测量,凭印象以及和参照物的对比,其托叶应在1厘米左右,所以这里选12。即便把11也考察一下,也可以轻松排除掉贼小豆(见上)和琉球豇豆(只分布于台湾省和琉球群岛)。
图七
12是对托叶形状的描述,“箭头形”或“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是极常见的植物学黑话,虽然几乎没有人见过“披针”到底长什么模样,总之大体就相当于桃叶的模样,以及在此基础上有所变化的形状,或丰腴或苗条,等等。该植物的托叶是不是披针形呢?至少它不是个箭头形,以整体轮廓论应属于“披针形”。故此处应跳转至13,而且12的赤豆“植株被疏长毛”,亦可pass。
到这里还剩4种,细茎豇豆、赤小豆、卷毛豇豆和豇豆,不用再继续跳转了。细茎豇豆和卷毛豇豆首先排除,二者都产于台湾省,《中国植物志》的老编们都坦承连标本都没见过;赤小豆的茎“幼时被黄色长柔毛”,而该植物的嫩茎老茎均无毛,花也不像;于是乎我们就得到了或者接近了唯一最终答案:它只能是豇豆。不然还能是啥?排除法都排除掉了啊。
图八 正常的豇豆或长豇豆
豇豆有三个栽培亚种,豇豆、长豇豆和短豇豆,区别在于荚果长度:豇豆20-30厘米,长豇豆30-70(-90)厘米,短豇豆10-16厘米。前二者荚果下垂,嫩荚做蔬菜;短豇豆不下垂,食用部分是种子,其余弃之不用。如此看来,这种神秘植物的真实身份最接近短豇豆。注:有些地方植物志将三亚种单列为种,《中志》认为,“近代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做种是不恰当的”。我只服从中央。
图九
但是,如果它是短豇豆,那么问题又来了。短豇豆是“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厘米”,也就是说它不爬藤!显而易见,该植物长势不羁放纵爱自由,缠缠绵绵到天涯,并不符合这一特征。我请教过各路方家,均不能确认是何方妖孽。但总得来说,它极有可能就是豇豆,也许是落草为寇之后没长好,或可能是长豇豆短豇豆串了种......都是一家人,串串更健康,没什么不可以的。
啰里吧嗦这么多,最后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主要是本砖家学艺不精,无力予以精确鉴别。“一物不识,儒者之耻”,本篇算是抛砖引玉,供各位共同参详,期待能得到正解。在此之前,姑且就当它是豇豆吧。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