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0年代人的生活与观点

80酷酷网    80kuku.com

  

  生于80年代人的观点

  “60年代生人”、“我们生于70年代”、“80年代下的蛋”。三个年代,三代不一样的人。有人说,只有没有自信的人,才总会将人划成一个个小圈子,自己再钻进去,希望在圈子内获得支持。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同样出生于70年代,偏远山沟的农民可能从没欣赏过邓丽君,贫困灾区的人们也没心情沉溺于
汪国真的诗。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但是,生在同一个时代,毕竟有着太多的共同点,同一个年纪里有着相同的政治、文化的经历。

  那么,让自信的人继续孤独地自信去吧,我们还是要钻进这些没有自信的圈子里去———60、70、80,至少,我们可以一起怀念过去,憧憬未来……

  60年代生人:激情年代的理想主义者

  父辈们生于60年代,在他们的回忆里,饥饿、下放、文革、插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爸爸是右派的儿子,初中没有念完就带着半包老咸菜,走进了“广阔天地”。从我记事起,“冬天里卷起裤腿下水田劳动”这些爸爸的光辉历史就成了我革命传统教育的课程。但是渐渐的,爸爸叙述过去时的说教口吻没有了,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回忆成了爸爸自言自语式的夸耀———也许,在60年代生人的心里,那人生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本来就是想让自己来慢慢咀嚼的。在经历过众多的徘徊与磨砺之后,60年代生人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支柱和脊梁。工作室里、生意场上、谈判桌前,以前的农场里的拖拉机手们游刃有余、指点江山、风采绝伦。

  但现在这些掌握着“绝对权利”的人们,在内心世界里也有着和常人一样的细腻与柔和,对于他们来说,爱是一种宗教,并且是惟一的宗教。他们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润物细无声”。彼此尊重、相濡以沫的他们无法理解现在的“一夜情”和“婚外恋”。看看父母结婚20周年时补拍的结婚照,他们笑得依然幸福、甜美。

  生于80年代不按常理出牌

  有30出头的人用“斗智斗勇”来描写他与80年代出生的孩子之间的关系。80年代生的小孩统统是独生子女,父母亲联合祖父母把他们捧在手上怕碎了,含在嘴里又怕化了。加上父母开始逐渐殷实了起来。80年代生的小孩个个被宠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物质对他们来说压根不需要靠奋斗便可获得,好似天生伴随着他们降临人世。所以,他们身上没有物欲,全然跟着感觉走,一个“爽”字对他们很重要。

  如今刚刚出道的80年代年轻人藐视一切权威,几乎成了永远长不大的孩子,随时随地以自我为中心。70年代生人者,为了达到目的甘愿承受“忍”字头上的那把“刀”,而80年代生人却“忍无可忍”,一有不顺心便撂摊子走人。他们都是性情中人,随便惯了,看着都可爱非常。爽的时候就高声喊出来,不爽的时候也绝不掖着藏着。倒颇有些“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可本质上是“懒”字作怪,活多了怕累,嫌钱少,收入高的工作,他们却胜任不了。频频跳槽是他们的本色,为的便是追求一个“爽”。

  当然,网络的发达使他们价值观不再向70年代生人那样趋同,总能找到一个小圈子,让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一部分人的偶像。无视规则,不按常理出牌,更全不把职场规则当回事,叫人哭笑不得,怪不得要与80年代生“斗智斗勇”。智者,需春风化雨,叫浪子回头;勇者,需无畏青春的霸气,与他们斡旋到底。

  80年代下的蛋:我们活得好辛苦

  我们活得好辛苦!不是我们怕吃苦,也不是我们对现在的幸福生活认识不够,而是---我们的压力太大。我们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严加看管”下长大成人,却不幸落下了“小皇帝”的名声;我们成长在“科教兴国”的年代,老师们眼巴巴地盼望我们门门满分,仿佛“赶超英美”的重任全部压在我们的肩头;好不容易考进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却迎来“就业高峰”,薄薄的一张毕业证书换不来自己理想的工作;更让人担心的是,“80年代下的蛋”还没有完全孵化,90年代的新新人类已经开始“抢班夺权”……

  60、70年代生人还掌握着各个要害部门,90年代的弟弟妹妹已经开始在我们面前“暴走”,夹缝中的“80年代下的蛋”们——看《恐龙特级克塞号》,玩宠物蛋的80一代——能否在压力下完全孵化?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