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中国人的影响力是深远的、不可估量的
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时25分,一贯言辞激烈、最富战斗性的作家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9号寓所。
10时,遗体送到万国殡仪馆。殡仪馆的吊唁大厅、走廊,都挂满了挽联,直到大厅外的空地上,都拉起绳子挂满了雪白的挽幛。前来吊唁的有工人、学生、小贩、报童、人力车夫、学者,在3天公开吊唁中,前往瞻仰遗容的人民群众,络绎不绝,近万人。
21日下午3时,在万国殡仪馆举行大殓。22日下午开始出殡。出殡前,从万国殡仪馆门前,胶州路、极司斐尔路、兆丰路,早已站着长长的队伍。出殡时,由治丧委员会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巴金、萧军几位作家扶柩上了灵车。青年艺术家抬着司徒乔画的鲁迅先生的巨幅遗像,作为送葬队伍的前导。队伍跨着沉重步伐前进,沿途又有许多群众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
蔡元培主持了在万国公墓举行的葬仪,宋庆龄、邹韬奋、章乃器、田军、内山完造等讲了话, 胡愈之致哀词。在哀乐声中,由宋庆龄、沈钧儒将一面白绸的绣着“民族魂”的旗子,覆盖在灵柩上。人群在暮色中默哀,向这位倔强的骑手和战士告别,灵柩徐徐下降,安放在墓穴中。人群又唱起了吕骥、冼星海临时谱写的《安息歌》:愿你安息,安息!愿你安息,安息,安息在土地里……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1902年留学日本,初学医。1906年发表《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抨击康、梁改良派,1909年8月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1月,参加《新青年》编务工作。同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陆续发表《阿Q正传》等小说,出版了《呐喊》、《热风》等专集,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很大影响。1926年8月,因支持学生运动,受北洋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转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愤然辞职。同年10月移居上海,此后创作了大量杂文和其他文学作品,深刻分析各种社会问题。1930年以后,参与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1936年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生前著作、著译甚丰。
在逝前的一个月,鲁迅于9月5日,在题为《死》的文章中,给妻子许广平写下了如下遗嘱:
(1)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2)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3)不要作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4)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安葬鲁迅时,上海工人、学生及各界人士5000余
人自动为鲁迅送灵。鲁迅巨幅画像为司徒乔所绘
鲁迅夫人许广平(右1)、儿子周海婴(右2)、宋
庆龄(右3)、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在鲁迅墓前
鲁迅一家人
纪念鲁迅的木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