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谦让这个谦让那个的宝贝,到了幼儿园却像突然变了个人,小气得让妈咪颜面全无。宝贝为什么这样?又该怎样让宝贝在幼儿园也跟在家一样学会谦让呢?
宽宽的古怪表现
宽宽在家里可懂事了,特别有礼貌,尊敬长辈和老人,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她总要谦让一圈,还喜欢跟家长一起做游戏。因为这个,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经常夸她。可是自从上幼儿园以后,宽宽不知怎么变得小气了。幼儿园里的玩具她占着不给同伴玩,有时还抢别人的玩具,每次想要她把手里的糖果分给幼儿园小朋友吃,妈咪怎么做思想工作都没有办法说服她。
宽宽为什么在家里慷慨,在幼儿园小气呢?怎样让她对外人也像对家人一样知道谦让呢?
透析宝贝谦让的假象
真正的谦让是为别人着想而放弃自己的需要,又不图别人回报的善良行为,让宝贝完全做到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宝贝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通常不能较好地觉察别人有什么需要,更没有足够的自觉性忍痛割爱、不计回报。
宝贝在家里喜欢谦让是因为他在期待着大人的嘉许或者奖励,而大人确实会给予嘉许或者奖励,可是同龄伙伴就不会有这样积极的反馈了,能听到对方说声“谢谢”就不错了。大一点儿的宝贝可能为某种交换而做到谦让,但这也是有所图的。
研究发现,宝贝要学会纯粹的谦让大约需要十几年、经历六个阶段的发展:首先是为了得到具体的奖赏而谦让;接着是为了顺从成人的意思当一个“好孩子”;后来他能够根据别人的需要而做一些谦让,但前提仍然是有一个具体的“好处”;渐渐地孩子变得更含蓄了,这个好处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一点的,例如符合某个社会规范或者社会利益;最后才形成纯粹的谦让,这是完全自发自愿的,给人带来极大的自我满足感。
让宝贝学会谦让的6个策略
1.谦让教育不必一步到位
孩子的心理发育需要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学会发自内心的谦让,即孩子必须有换位思考的能力,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理体验。可是,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满足的体验是建立在个人需要是否兑现的基础之上,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谦让教育不要一步到位,以免超越宝贝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提出过高的要求。
当然也不是说家长就无所作为了,或者认为谦让教育没有必要了。任何一个美好品德都是从小渐渐养成的,孩子一点一滴的积极体验都将促进他最终形成美德。
2.谦让之前学会分享
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家长应该先教育孩子学会分享,为培养谦让品质做铺垫,让独生子女逐渐从“吃独食”,经过“分享”心理的发育,慢慢过渡到形成“谦让”的美德。如果几个孩子都想吃大梨,不要直接给孩子灌输“哥哥(姐姐)应该让弟弟(妹妹)”之类的教条,可以让他们共享这个大梨,也会从中品尝到与人分享的快乐。有时家长要特意与孩子共享美食,避免他形成在家中独一无二的特殊意识和地位,丰富孩子心中有他人的心理体验。
3.锻炼孩子的谦让诚意
中国传统美德既强调“敬老”,又强调“爱幼”,所以,孩子谦让给家长大梨,家长一般是不忍心吃下的,让一圈又回到孩子的手里,觉得孩子只要懂得这个道理就行了,不必有行动的付出,结果孩子既吃到了大梨,又享受了表扬,实在太实惠了!谦让变成了一场虚拟的游戏,其中并没有真正的教育。其实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家长只要把大梨吃了,孩子的心理就得到一次考验,他必须在“利”和“义”之间做出选择,诚实地面对自己。所以,支持孩子“言必行,行必果”,诚实与谦让便可以兼得。
4.幼儿园是培养宝贝谦让品质的最佳场所
因为幼儿园同伴之间的交往是完全平等、自由的,谁都没有太高的谦让水平,游戏规则需要相互商量,交往方式需要相互磨合,不像在家里大人总是让着孩子,孩子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就能从大人那里得到很多“好处”。当宝贝与同伴发生冲突的时候,成人在他们可能发生身体伤害之前先不要急于平息,给他们磨合的机会,使宝贝在丰富体验和提高认识的基础之上,引导他揣摩一下对方有什么需要,培养他的移情和换位思考水平,这些经验的积累都有利于促进宝贝发生谦让行为。
5.坚持与老师共同表扬孩子的谦让行为
宝贝做出良好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表扬和奖励,这是孩子动机发展水平的固有特点,不要认为这个动机“不纯”而忽略对孩子的鼓励,孩子都有一个从外在行为转化为内在行为的发展变化过程。有的家长比较放任,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知道谦让了,其实未必,良好品德的养成毕竟离不开科学的教育。
6.排除干扰,将科学的谦让教育进行到底
在这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很多传统教育理念受到挑战,甚至动摇了人们的基本价值取向,尤其是网上的自由论坛,很多帖子初看挺有道理,但仔细思考并不是那么回事。
关于谦让教育,网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分苹果”帖子: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让社会成功人士和监狱服刑犯人分别追忆母亲的早期教育对他们的影响。一位犯人说:小时候,母亲拿来一篮子苹果,他心中想要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但弟弟抢先说要了,妈妈扳着脸生气地说:“小孩子怎么不懂得谦让!” 于是这位犯人说:“妈,我要那个又小又青的苹果。”妈妈表扬了他,并奖励给他篮子里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因此他自小就学会了撒谎,长大以后走上了犯罪之路。
另一位在美国白宫工作的成功人士家中也是有三兄弟。妈妈也拿来一篮子苹果说:“我们家后花园有三块草地,你们三兄弟去花园修剪草坪,谁修剪得又快又好,妈妈就把这个又大又红的苹果给他。”这位成功人士从这件事认识到一个人要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一定要靠自己的实力和奋斗。
可能是“无巧不成书”才让美国的“分苹果”故事那么具有说服力。囚犯回忆自己的妈妈以“孔融让梨”的教育方式使得自己学会了虚伪和说谎,以至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白宫人士回忆自己的妈妈以“按劳分配”的教育方式使得自己学会了诚实和奋斗,最后走上了成功之路,于是有的网友顺藤摸瓜得出结论:教育孩子谦让是错误的,培养竞争意识才是正确的。
其实,“分苹果”的事实与主人公的后来结果之间并不是这样简单的因果关系。况且,哥哥和弟弟一起割草,用同样一个标准衡量谁的劳动成果显著谁吃大的,看似公平,实则不公平。哥哥的体力一般强于弟弟,弟弟自然总是输,岂不是也很挫伤他的积极性?一切结果都靠竞争和实力决定,岂不是也很冷酷无情?在这个世界上,人心最感温暖的一定是同情、宽容和谦让,而不是实力的竞争和比拼。而“孔融让梨”的传统教育只要稍微做一下技术上的改进(参照上述前3个策略)就可以达到它理想的效果。毕竟过去和现在的很多孩子并没有因为“让梨”而变得虚伪。所以,经典的理念只要操作正确,它永远都是经典!(文/晏红 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著名早教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