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的教育观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即儿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 精神生命就具备了自我发展的积极力量,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随着儿童身体的发展,“肉体化”过程会随之发生,即意志、心理等精神因素“归于肉体”并支配肉体的活动,潜在生命力会逐渐分化并形成复杂的心理现象。
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吸收性的心理会帮助他们获得关于环境中的各种经验,使之成为他们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
儿童是有别于成年人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发展遵循一种特定的规律。如果一个儿童无法健康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原因是受到了成年人的压制——弗洛伊德曾经用“压抑”这个词来形容成年人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实验证明,儿童成长的特殊性使其与社会隔离,当他受到较为亲密的成年人的影响时,他便会成为一个特殊的“成年人”,也就是说,他的行为、举止以及思想会与影响他最深的人相近,比如儿童的父母、老师等。
由于成年人普遍存在压抑的心理病症,所以蒙台梭利又提出了一个观点,她说:“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受到成人的压制。这是一个在全世界都存在的社会问题。可怕的是,人们竟对其毫无察觉!”成人之所以会无意识地破坏儿童的活动方式,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对儿童的心理生活加以重视,或者说,他们从来不认为儿童竟然会拥有心理生活。
正因如此,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存在父母对待儿童的不正确教育态度,例如说教、灌输和干预。成人在爱护孩子、帮助孩子、教育孩子的表面形式下,隐藏着一种关于孩子的错误观点:孩子是无知无能的,必须由有经验的成人进行教导,才能促使儿童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于是,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幼儿。同时,他们还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评价、规范儿童的身心成长。
于是,这种以成人为本位的教育观使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受到了压抑和歪曲,妨碍了儿童内在生命的发展和内在生命力的活动及展现。对此,蒙台梭利严肃指出“成人对待儿童的这种错误的态度导致了几乎所有3岁儿童都不能达到正常化,都脱离了自己的正常发展轨道。可以说,几乎所有儿童的天赋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自然表现。”
成年人并不知道,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其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即是心理胚胎的发展、肉体化的过程、潜在生命力的分化和吸收性心理的作用。因此,父母应该通过确定孩子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时期和阶段来弄清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并通过为其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来保障儿童的自我活动。这么做的价值在于,避免用不恰当的标准去干涉和妨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和需求。
儿童的心理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这是一个从形成到成熟的过程:
第一阶段(0~6岁),是儿童各种心理功能的形成期。这一阶段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第一阶段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出生到3岁,即前面提到的“心理胚胎期”,这一时期儿童没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能无意识地吸收一些外界刺激;第二时期是个性形成期,这一时期儿童逐渐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慢慢产生了记忆、理解和思维能力,并逐渐形成各种心理活动之间的联系,获得最初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阶段(6~12岁),是儿童心理的相对平稳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12~18岁),是儿童身心经历巨大变化并走向成熟的时期。
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必须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吸收的心理”。
教育不是一味地向孩子传授知识或是提高心智的实践活动,它的使命是唤醒儿童沉睡的心灵,对他们的心理创造能力进行开发。如果只重视前者而忽略后者,儿童的发展必然会落后,甚至会停滞。
任何人都不能轻视儿童的力量,当他们接受世界的各种感官功能发育完全之后,便会表现出成人无法企及的伟大创造。尤其不能忽视儿童的学习能力,他们有一种能够吸收知识的心理,他们能够自己教自己。这个观点听上去有些难以置信,如果儿童可以自学,父母的教育和培养岂不是画蛇添足?
我们只想借此告诉父母们,儿童是未知力量的拥有者,儿童中隐藏着未来的命运,隐藏着人性的秘密,儿童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知识的能力是惊人的。有时候,人们会惊讶孩子的某些言语,这些言语并没有人教他们,而他们却能在与成人的对话中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言语天赋,这种天赋就是儿童从环境中吸收知识的直接表现,儿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不断把从环境中吸收来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结构,这便是“吸收的心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