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早产儿按摩的17种手法

80酷酷网    80kuku.com

  17种手法,做早产宝宝的按摩师

  抚触与穴位按摩都能促进新生儿和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但穴位按摩由于对相应的穴位进行了刺激,更具有健脾、补肾的功能,对新生儿和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着更明显的促进作用。下面,我们根据早产儿在不同月龄的生理发育特点,将按摩手法总结如下:

  操作前的准备

  准备工作很重要,会使婴儿感到舒适,起到更好的效果。

  1.选择温暖安静清洁的房间,室温保持28~3O℃。早产儿可在暖箱中进行,冬季箱温保持在30~32℃,夏季28~30℃。同时可播放柔和的音乐,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

  2.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按摩,在吃奶半小时至1小时后进行。或者选择沐浴后,不宜过饿过饱,婴儿疲倦或者烦躁不安时不宜抚触。

  3.操作者保持心情舒畅,充满爱心,富有责任心。在手心倒入少量润滑油,轻轻地在宝宝的肌肤上滑动。操作前抚触者应温暖双手。

  未到预产期的5种抚触手法

  此阶段宝宝还模仿在母亲体内的生活环境,所以不宜过多、过强的刺激,以皮肤接触为主,即抚触。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头部 

  用两手拇指从前额中央向两侧推,用两手拇指从下颌中央向两侧以上滑动,让上下颌形成微笑状。两手从前额发际抚向脑后,最后两中指停在耳后,像梳头那样动作。

  2.胸部 

  双手在胸部两侧从中线开始弧形按摩腹部,两手依次从宝宝的右下腹向上,再向左到左下腹移动,呈顺时针方向画圆。

  3.四肢 

  两手抓住宝宝的胳膊,交替从上臂至手腕轻轻挤捏,然后从上到下搓滚。对侧手臂做法相同。

  4.手和足 

  用两拇指交替从宝宝的掌心向手指方向推进,足部抚触是从脚跟向脚趾方向推进,并捏搓每根手指和足趾。

  5.背部 

  以脊椎为中线,双手与脊椎成直角,往相反方向移动双手。从背部上端开始移向臀部,再回到上端。用食指和中指从尾骨部位沿脊椎向上按摩,到颈椎部位。

  已到预产期的6种按摩手法

  此阶段宝宝的视觉、听觉发展迅速,适当运用按摩手法,可以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头部

  推坎宫5~6次,并揉太阳5~10次;开天门15~20次;两拇指自二眉之间沿鼻梁至鼻翼两旁推揉5~6次,并揉四白穴5~10次;揉全耳,往复5~6次,揉听宫15~20次。

  2.胸部

  双手在胸部两侧,从中线开始做弧形按摩。

  3.腹部

  两手依次从宝宝的右下腹向上,再向左到左下腹移动,呈顺时针方向画圆。若遇到宝宝腹泻时,则摩腹应为逆时针方向进行。

  4.四肢

  一手抓住宝宝的胳膊,一手轻揉宝宝上臂和前臂肌肉群。对侧手臂做法相同。下肢同上肢,用拇指端按揉足三里10~20下。

  5.手和足

  一手握住宝宝的手腕,一手拇指以宝宝的手心为中心画圆5~6次。手背以操作者食指、中指托住手心,两拇指由掌指关节端向腕关节推进,往复5~10次。补脾经(拇指末节罗纹面)20~30次,补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20~30次。足部按摩是从脚跟向脚趾方向推进,并捏搓每根足趾。

  6.背部

  捏脊,用拇指桡侧缘,食、中指三指捏拿脊柱两侧皮肤和皮下组织,双手交替捻动,自下而上(自尾骨端至第七颈椎)。最后用手掌掌侧沿脊柱两侧的肋骨走向滑行,迂回。

  矫正月龄在3~4个月的6种按摩手法

  此阶段宝宝的发音增多,且4个月后的宝宝准备添加辅食,故要加强脾胃功能的调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头部

  推坎宫5~6次,并揉太阳5~10次;开天门15~20次;两拇指自二眉之间沿鼻梁至鼻翼两旁推揉5~6次,并揉四白穴5~10次;揉全耳,往复5~6次,揉听宫15~20次;揉颊车、下关穴各15~20次,可以促进宝宝发音。

  2.胸部

  双手在胸部两侧,从中线开始做弧形按摩。

  3.腹部

  两手依次从宝宝的右下腹向上,再向左到左下腹移动,呈顺时针方向画圆。若遇到宝宝腹泻时,则摩腹应为逆时针方向进行。

  4.四肢

  一手抓住宝宝的胳膊,一手轻揉宝宝上臂和前臂肌肉群。对侧手臂做法相同。下肢同上肢,用拇指端按揉足三里10~20下。

  5.手和足

  一手握住宝宝的手腕,一手拇指以宝宝的手心为中心画圆5~6次。手背以操作者食指、中指托住手心,两拇指由掌指关节端向腕关节推进,往复5~10次。推脾经(拇指末节罗纹面)20~30次,推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20~30次,推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20~30次。足部按摩是从脚跟向脚趾方向推进,并捏搓每根足趾。

  6.背部

  揉龟尾20次可通调督脉、益气理肠;捏脊,用拇指挠侧缘,食、中指三指捏拿脊柱两侧皮肤和皮下组织,双手交替捻动,自下而上。每捏3下将背脊皮肤提1下,称捏三提一,每次3遍。最后用手掌掌侧沿脊柱两侧的肋骨走向滑行,迂回。

  还可根据小儿具体表现适当加减其他穴位及手法。

  解析15种小儿推拿

  1.脾经  位于拇指桡侧缘或拇指末节罗纹面。循拇指桡侧边缘由指尖向指跟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自指跟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来回直推为平补平泻。亦有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为补的,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推脾经。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2.肝经  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旋推为补肝经;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称清肝经,反之亦为补。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3.心经  位于中指末节罗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称清心经,反之为补,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推心经对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有效。

  4.肺经  位于无名指末节罗纹。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称清肺经,反之为补,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补肺经能补益肺气,清肺经可宣肺清热。

  5.肾经  位于小指远端指节末节罗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称清肾经,反之为补,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补肾经具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

  6.坎宫  眉心至眉梢成一横线。两拇指自眉心向两侧眉梢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头阴阳。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7.攒竹(天门)  两眉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开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外感内伤均宜。

  8.太阳  眉梢与外眼角中点,向后约1寸凹陷处。可清热明目、止头痛。

  9.四白  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中央下方鼻翼旁,可明目。

  10.听宫  头部侧面耳屏前部,耳珠平行缺口凹陷中,可促进听力。

  11.下关  位于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耳前一横指,颧弓下陷处,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

  12.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咬肌中。

  13.中脘  脐上4寸,位于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处。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对腹胀、腹痛、泻泄、呕吐、食欲不振等有效。

  14.龟尾  在尾椎骨端。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本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

  15.足三里  外侧膝眼下3寸,股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用拇指按揉,称按揉足三里。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多用于消化道疾患,与摩腹、捏脊等配合应用于小儿保健。

  文/早产儿优化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